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自古“集權”與“專制”總是相生相隨的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集權”必然會帶來“專制”,“專制”同樣會鞏固“集權”。

但在赫赫有名的波斯帝國,卻存在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波斯國王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專制主義卻並未伴隨中央集權。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波斯帝國所謂的“集權”就是波斯帝國的重要權力都集中在國王一人身上,國王掌握著重要官員的任命、國家的財政大權、以及貴族的命運,甚至自詡“王權來自神授,任何人都不得侵犯”

波斯的權力運作很多時候都依賴於國王的個人運轉,官員大都直接接受國王命令,很難行使國家的具體職能,也就是說,官員與國王的私人關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職能與權力,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軍隊系統,都很難有從上到下的官僚體系和指揮系統。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並且,沒有任何的機構能夠左右和干預國王的決定,有的只是國王身邊的人處於這樣或那樣的動機,以個人身份出面懇求國王。大臣們無論地位多麼顯赫,其命運終歸掌握在國王的手中。

正如法國學者布里昂所說,在波斯,那些“擔任職務和享有地位者並非當代意義上的民政官員。在那個體系中,升遷只能是優點得到國王承認的結果,而優點本身又是根據忠誠的程度界定的。”由此可見,波斯王權是強大的。

另一方面,波斯帝國權力的行使在很多時候取決於國王的個人意願和能力,上至波斯顯貴,下至普通臣民,其命運都掌握在國王的手中。因此,有著偌大權力的波斯國王自然是專制自為的,甚至是殘暴的。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據一些史料文獻記載,波斯國王做事一向獨斷專行,不接受臣民的意見,不允許臣民們威脅到他的權威。既是帝國功臣又是國王親屬的麥伽比佐斯也未能倖免逃脫薛西斯國王的魔爪,麥伽比佐斯曾經在獅子口下救了薛西斯國王的性命,但因為觸犯了波斯帝國以往的慣例反而被懲罰,這條法規即“任何人不得先於國王觸碰獵物”,足矣可見波斯國王權威的不容侵犯。

正如我們所見,波斯國王的權力帶有徵服性,不僅是所有臣民,連同大海這一自然事物也在他的野心範圍內。據記載,他曾因為大海的風浪摧毀行軍的橋索而大發雷霆,要求鞭打和懲罰大海,將其變為自己的奴隸。這聽起來有些荒誕,但的確是波斯國王權力的神聖性和征服性的最好證明。

顯然人類或許可以,但大海哪裡能輕易征服。在國王回國途經大海時,就因風暴而危在旦夕。我們都能隱約猜到,這時的波斯國王聽從舵手的建議,犧牲船上其他波斯顯貴的性命來減輕船隻重量,順利回到波斯,也當即處死了那位導致他多數臣民犧牲的舵手。故事很殘忍,但故事背後折射出的命題卻值得我們思考。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波斯帝國為何要強調國王的無上權威,並通過各種途徑來塑造一個偉大,公正的君主形象?國王又為何宣揚自己的王權來自神授,自己是“眾王之王”、“敘司塔司佩斯之子”呢?

這需要我們考慮古代國家進行統治的意識形態。一方面固然是蘇美爾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另一方面則是一個強悍國家的必需品,在那樣一個政治形態、經濟結構與文化傳統都頗為不同的龐大帝國,需要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君主形象,以此來宣揚帝國的聲威,維護帝國的統一。

這樣看來,對於國王的專制自為,我們不能始終抱有一個批評的態度,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瞭解這個國家的統治背景,才能更深刻的知悉

筆者認為波斯國王的高度集權,是帝國維護統治的需要,國王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和代表,與其說國王的威嚴不容侵犯,不如說波斯帝國的威嚴不容侵犯。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國王雖然大權在握,但其統治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波斯國內總督權力相當自主,而且國王統治缺乏有力的官僚體系的支撐以及地方分權嚴重,所謂專制只能是紙上談兵

首先,總督的權限相當自主,頗類一個全權將軍或大臣。追溯到大流士時代,波斯總督實際已經取得統兵權。色諾芬本人實際上承認了總督不僅享有統帥軍隊的權力,而且有的甚至手握重兵。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國王在軍事上賦予總督較大的獨立性。表面上總督是要聽從國王的軍事命令,但實際在某些情況下,總督可以自行調配、組織軍事行動。另外,總督在自己轄區內的行政管理基本獨立,可以自己決定所轄市的長官人選、免除某些城市的稅收以及在司法和財政上基本擁有自主權力,偶然情況下,也會獨立的與帝國之外的共同體產生聯繫,指定自己的代理人,或者參與某些軍事行動。

另外,總督作為國王在地方的代表,一般交給正統的波斯人擔任,享有很大的自主權並由國王直接任免。但國王的管轄比較侷限,總督在自己的轄區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在軍事上表現尤為明顯,在某種意義上,總督的權力能與國王相媲美。

其次,與後世成熟的專制王權相比,波斯帝國的官僚體系畢竟不夠發達。龐大帝國的各項事物的運轉,不僅依賴國王的決策,還有各類大臣的參與甚至是干涉。這些臣僚的權力和影響,取決於國王的青睞與否。國王與貴族的關係,也會經常出現波動和分歧,導致波斯政治的動盪和政變時常發生。國王本身也受到威脅,王權極不穩定。

最後,波斯帝國存在很多大體自治的地方共同體,這是地方分權的一個重要表現。這些地方共同體只需向國王繳納貢稅,表示忠心,共同體內部事務,很大程度上是自主處理。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塞浦路斯島上的腓尼基人與希臘人城市大概在居魯士時代就已經歸順波斯,需要向波斯繳納貢賦,但波斯從未向那裡派遣總督,島上的城市,或者由腓尼基人,或者由希臘人擔任統治者。足矣可見,除了波斯直接統治下的地區,那些名義上歸屬波斯,實際上半獨立的地區、地方城市和共同體享有的自由度可能更大。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國王的高度集權,加上總督的高度自主和地方共同體的基本自治就是波斯帝國所呈現出的統治圖景。這種有“集權”無“專制”的統治適應了波斯帝國對征服地區的統治,也為波斯帝國帶來了血腥和政變

有“集權”無“專制”有利於波斯對外擴張。波斯自古是一個征服性的帝國,從本質上來說,波斯帝國是波斯人的帝國,大多數統治者和權要官員都是正統的波斯人,大權始終掌握在波斯人的手中,外族只能擔任某些相對次要、比較基層的官吏,因此,“只要國王能夠保持對最高層事務的控制,帝國的事業就足以實現。”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國王作為國家的權力中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所有官職的任命、帝國最為重要的財政資源以及普通臣民的命運。在各種儀式、文件以及視覺藝術的打磨下,國王的光輝形象更加變得神聖不可侵犯,導致波斯帝國內外乃至如今人們對波斯國王的印象仍是偉大、公正、威嚴的。

這種統治圖景也有利於帝國的統一和完整。

波斯疆域廣大,從印度河到巴爾幹、從多瑙河到尼羅河瀑布。如此廣闊的區域,又缺乏交通條件,統治者想要把觸手伸及到村社基層恐怕是難上加難,也就無法實現從中央到地方的一體化統治。為了保證領土的完整和統一,獨立的地方共同體代為治理不失為一種理性的抉擇。

集權、專制本相生相隨,為何波斯帝國統治卻“有集權、無專制”?

波斯王權僅僅是國王一人的集權,專制主義中沒有中央集權的影子,從中國古代歷史的角度,專制主義必然與中央集權相聯繫,而波斯帝國的中央集權只停留在意識形態層面,地方分權嚴重,削弱王權,一定程度上導致帝國反覆政變和動盪不安。

波斯帝國,這個靠戰爭和征服一步步走向強大的國家,在歷史上存在了兩千多年。它的統治似乎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但又恰恰是這樣獨特的統治方式,適應了帝國的擴張和發展。由此可見,任何一種統治方式都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至少對後世有所啟迪:只有符合國情和發展實際的統治道路才是一個國家應該堅守的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古代波斯諸帝國》、《波斯帝國史》、《世界帝國史話·波斯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