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呼吁恢复繁体字,你赞成吗?

蓝色的忧伤U3


第一,不赞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许多汉字已经在现代已经几乎不用甚至弃用了,许多汉字的简化是约定俗成的,是习惯,不必再改回来。

第二,改回繁体字成本是巨大的,一是文本的(印刷等)的成本,二是文化的成本,简体字已经行之多年,再变回繁体字绝不是上下嘴唇一碰就可办到的,会造成大量的投入和人心长时间的浮动。

第三,简化字可以就个体调整。这个交给专家组来做,细功夫去改,不必急于一时。


iuv2019


我不赞成,时间都浪费在写字上了。如果是兴趣爱好写毛笔字什么的可以。如果是学生上学写繁体字抄笔记,谁能告诉我,一堂课能写出来多少笔记?孩子的学业负担本身就重,一堂课不用干别的了,光写字玩儿了。老祖宗用繁体字的时候,有数理化,英史地,生体美吗?那时候一天只把语文学好就行了,现在行吗?只会那些之乎者也繁体字,到社会上都的饿死。现在想发展进步,是光繁体字就能进步的吗?不反对学繁体字,但不能成为主流。


紫气东来1701333


我坚决拥护和支持恢复繁体字,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藏在中国文字当中,中国文字与西方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子有巨大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所以简化文字就如同阉割文化和智慧。

比如:是的繁体字是“昰”,“昰”者就是从日,从正,从日就是遵守自然规律,所谓“正”就是人要敬畏天地,要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什么是,它给我们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再比如:“善”字的繁体字是“譱”,羊是公认的温顺动物,羊既不伤害同类,也不伤害其他物种,因而古人认为具有羊的温良特性既为“善”。

再比如“学”的繁体字为“學”,上半部分是易经的卦像和爻像,一阴一阳之谓道,学生的意思就是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就是学会人该如何面对他人和世界,学会该如的处理与自己,他人,家庭,社会,自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找到一条和平共处的道路。一个字道尽了教育的真谛。


沉醉的文人


那为何不恢复到使用甲骨文?退而求其次,大篆、小篆也行。

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汉字简化从始皇时代就颇成趋势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了"书同文"的政策,灭六国文字而采用秦"小篆",后又经过汉唐行草、宋元俗字,到近代上千年整个趋势都在不断简化。取消繁体字也并非是抹杀传统,而是考虑使用的效率与文化的推广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减少国家运营的成本。繁体字作为艺术载体而存在,仍然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大陆所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识繁用简,需要说明的是简、繁体字,自古以来就并存。

简体字是社会发展所推动,不恢复繁体字不代表不能学习繁体字,而且应该深入学习。但与其而全民使用,不如普及中国书法历史及书法教学进入学校必修课堂,更为实际一点,而这样的学习并不局限于繁体,应五体学习,金文、甲骨文等趣味学习。

简繁之争,本质是艺术与实用之争。艺术家是汉字书法的重要传承群体,繁体字保留了丰富文化信息,为书法家所钟爱。古代书法名家的艺术高峰,也为现代书法家所向往并渴望征服,所以无论临帖或创作,都会效法古人。简体字的书法也需要创新,需要现代及更多未来书法家去开辟疆域。

书法家及爱好者可以写繁体字,也可以写简体字。同时书法教学应该深入到课堂教学,认识、了解书法文化历史并掌握书写技能,应成为国民基础教育重要基础部分。


本心堂书法


现代社会的“汉字简化”工作,初衷是汉语拉丁化,即用拉丁文字母标注汉字的读音,最终取代汉字。

当代社会,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一级简化字,目的是便于提高国人的识字率、扫除文盲,普及初级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来看,作用非常大,效果非常好。

此前还推出过一批二级简化字(即“二简字”)。万幸的是,这个进程因为二简字的被否决而终止。

个人认为,可以逐步恢复繁体字(正字),先从各高校的中文专业开始,逐步普及到高校文科专业,进而在所有高校铺开,最终实现全民识记使用繁体字。这个过程依托于中国高等教育(大学)的普及。如果开始实施,稳步推进的话,预计需要两代到三代人可以实现(40年到60年)。如果民众接受度高,可以适度缩短时间,大约需要20年到40年。

个人观点: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极大促进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构建(中国领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而提供助力。

以上。仅供参考。一个平凡的中国人的朴素观点。


嬴政


这专家都是闲的,繁体字非常复杂,很多字都不太好写,不用别的,单单一个考试以前一个半小时的得两个半小时能做完,再说了真的有必要吗!要是现在这样可以让很多外国人来学习中文,换成繁体字可能就没啥了!对中国走向世界绝对是弊端!提这些的专家是不是敌对国家的间谍啊,别有用心吗!


情谊433


别没事磚家説啥啥了,把眞正的專家都冷落了![捂脸][捂脸]

愚以爲,繁體字的的確確很重要很重要,中華民族萬年的歴史都是用繁體記戴傳承下來的,若以後人們都不識繁體字了,很多優秀的中華知識恐怕是就埋沒了,那可就惜之晚矣,我輩不得不甚!

然上世紀後期,經過幾次文字改革,目前簡體字已經成了絶大多數交流文字,很多人不能識或不能全識繁體字了,再改回來也有很多的問題,所有的文字版本都需要改,會浪費很多資源和資金。倒不如國家不提倡簡體,也不反對繁體,讓繁簡自由,慢慢的繁中有簡,簡中有繁,這樣大家都方便,繁體字也不會没人認。

以上個人想法,各位大僊指教。[祈祷]


蓮清李洪軍


繁体字是能完全体现汉子的灵魂所在,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恢复,简体是汉字进化的见证,更方便成为世界通用文字,更具有国际上的优势。繁体,其实和甲骨文一样,都是历史的见证。可以分类,当兴趣爱好,或者考研一样的去发展,会有更好的意义。简体繁体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谢谢。


影兔兔


只是恢复繁体字那不大够,应该恢复甲骨文,篆字才能显得你们这些专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甲骨文实在不行,起码也得篆字吧?!

希望专家们以身作则,从你们做起,不用电脑打字,坚持手写繁体字,最好是篆字。不用担心我们看不懂,反正会写的人不会多,大不了查字典看就是了。


tigerslc


当初为什么要推行简化字?就是因为汉字笔画繁多,难写难记,被少部分人所掌握成为奴役大多数穷苦人的工具。更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拦路虎。简化字推行后,中国的扫盲计划大步推进,文盲逐渐减少,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成了识字的有基础文化的人,极大的方便了国内人民的相互交流和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也使得外国人学习中文书写汉字的积极性和普及度逐渐上升。同时,少部分喜欢和专门从事文字语言工作都在专家学者,一小部分人也依然能够使用繁体字交流,和台湾香港以及部分海外华侨进行交流。形成了繁简两套汉字系统并行不悖的现状。国家并没有因为推行简体字而禁止使用繁体字,就好像国家并没有因为推行普通话而禁绝地方方言一样。所以,繁体汉字爱好者没有必要反过来要求“恢复繁体字的地位”。简繁两套系统并存已经是历史的选择,广大中国人的选择。彼此各安其份,繁体字要安于做“小”,不要妄想推翻简体字做“大”。也不要争来争去聒噪不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