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元代通行纸钞,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铸额均少。有些年号仅有庙宇钱传世,这种庙宇小钱不作货币行用,旧称供养钱。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有天启、天定、天佑、龙凤等,不仅书体极佳,铸造亦精,是收藏家追逐的品种。

明朝使用铜钱、白银和纸币。明初钱币与纸币并行。明中叶曾一度停止铸钱,专用纸币。后因纸币贬值,不得已复铸铜钱。不久,铸钱又趋泛溢,只能以白银交易。白银则始终是明代重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元明钱币最不如宋钱品种多,但也是珍品林立。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元初时,由于军事掠和租税榨取以及强制流通纸币,国家集中了大量的金银财物。但是元世祖忽必烈以后的皇帝都是“败家子”,他们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国家财力日渐不足,元英宗以后的天子们更是变本加厉,含财好色,挥霍无度,后来皇帝们甚至以卖官职来维持他们荒淫无道的生活。

皇帝带头干,底下的臣子们就更加肆无忌惮,愈发猖狂了。当时的官场如市场,明码标价,公开买卖,伸手要钱,名目繁多,见面要“拜见钱”,过生日要“生日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补得好职位叫“好需窟”,连没事白要也有“撒花钱”等等。

官场上的人敛财有花样,寺院里的僧侣们也有手段,他们们巧用“供养钱”来掠夺财物。供养钱”也称“寺庙钱”、“供佛钱”,是寺庙里专门用来放在佛像前供奉的钱币,不是流通货币。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但是,元朝的供养钱有另别于其他朝代。由于元朝的喇嘛僧位为职官,且贪得无厌,经常以供养钱的名义勒索香客,于是供养钱就成了不是货币的货币了。

《元史・释老传》中载道:“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

忽必烈尊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此后也有十余人成为帝师。传说当时有个叫龚柯的僧人率众僧与王妃争道,竟猖狂到从车上把王妃拉下来痛打一顿,并有犯上之语,然而皇帝知道后也不做理论。由此可见元朝僧侣的地位之高、权势之大。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元朝的寺院不光香火旺盛,而且铸钱的炉火熊熊燃烧,热同非凡,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铸钱炉,和尚们殿前顶礼膜拜,殿后燃火铸钱,好不忙碌,寺院里的自铸钱当然比不上国家正规钱监出的钱,所以元朝传世的供养钱大都铸作粗糙文字草率,且比一般铜钱小。但传世不多,皆较少见。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史书多有失载。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大朝通宝”,有铜、银两种。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在中统年间(南宋景定元年至五年,1260-1264)铸行了“中统元宝”,钱文为汉文篆书,楷书两体,是小平钱。但此钱不符合对钱的要求,因为篆书为旋读,楷书为顺(直)读。篆楷皆背无文,但楷书有背四星的,极罕见。

至元二十二年(1285)铸有“至元通宝”。传世有两种,一种为汉文楷书小平钱,另一种为八思巴文,俗称蒙文,大小似折二钱。

元成宗在元贞年间(1295-1297)铸有“元贞道宝”小平钱“元贞元宝”折二钱,皆为汉文楷书,又有八思巴文“元贞通宝”,似折二钱。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大德年间(1297ー1307)铸行“大德通宝”,有汉文構书钱、八思巴文钱两种,汉文楷书钱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八思巴文钱只有大钱,大小在折二、折三之间。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曾铸有两种钱,一种为“至大通宝”汉文楷书小平钱,另一种为“大元通宝”,为八思巴文当十大钱。当时山东、河东、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

此外,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一种为小平钱,背无文,一种为大钱,正面“大、通、宝”三个字为瘦金体,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但“元”字极拙劣,这种写法为元人所至大以后、各朝年号也都有铸钱,元仁宗铸有“皇庆元宝”汉文楷书小平钱,还有“延右元家”、“延祐通宝”、“延右贞宝”。

元英宗铸有“至治元宝至治通宝”等钱,又有一大钱面文由三个少数民族文字组成,分别为八思巴文、察合台文、西夏文,四个字由三种文字组成的“至治通宝”极少见。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元泰定帝铸有“泰定元宝”,“泰定通宝”以及“泰定元年”等钱;致和元年铸有“致和元宝”。元文宗铸“天历元宝”,元明宗铸“至顺元宝”、“至顺通宝”,又铸有“至顺壬申钱”背有“太已”等字。

元顺帝则铸有元统小钱,至元通宝”、“至元元宝”。至元七年特有“至元七年钱”。以上钱币背文中有“太已”“护圣”字样及钱文年号为年数的是供养钱。

此外,为了恢复纸币的信用,元顺帝铸行了“权钞钱”,以钱权钞,面文为“至正之宝钱文为楷书,顺读,钱背穿上有“吉”字(系江西吉安道监制),背穿右“权钱”二字作当银钞,穿左记币值,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式钱伍分、伍钱共五种,直径依次为42、50、6070、80毫米。

权钞钱面值均比纸币小,如伍钱仅值银半两。至正十年时铸行“至正通宝”,有小平、折三折五及当十共五种,面文皆为楷书钱文顺读,其背文有四和:一为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小平、折二、折三背文有“寅”字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二为背上穿下八思巴文“三”字和穿下汉字楷书“三”字;三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字和穿下汉字书“三”字;四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穿下汉字楷书“十”字上有星纹。

以上元朝各钱除“至正通宝”部分铜钱和至大通宝”钱较多外,余皆见。元朝铸钱无论数量、形制还是制作工艺上者都不及两宋,数量较少,形制也不统一,大小、折当、宝文、钱文结构不定,比较随便,除至正之宝权钞钱、至正通宝中有几种背文记值外,其余钱背文无记值。

在制作工艺上除顺帝至元钱铜钱制作较精良,钱文较精美外,其他各钱制作一般,这大是以行钞为主、铜钱次之所造成的。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如天启、天定、天佑、龙凤等,不仅书体极佳,铸造亦精。大义通宝的铸工不及以上四种,故有“精天定,溢大义”之称。大义通宝偶尔也有精美者,但为数极少。

元朝铜钱的铸造数量和种类都少于其他朝代,因此元钱的珍罕品种较多,市场价格普遍不菲。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明代钱文为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一律称通宝,且直读(即通宝二字在右、左方),沿至清代,钱文仍以直读通宝为主。直至成丰发行大钱时才恢复元宝、重宝之称。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时铸过“洪武通宝”但其实朱元璋铸行的第一种钱是他在元末称雄时铸造的“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是朱元璋在称吴国公时所铸。当时朱元璋一路取金陵,得皖南等地,并据有江西浙江等地,东南局势渐稳,遂于金陵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为省局钱,朱元璋平陈友谅后,在江西及各省设专门铸钱的宝泉局。所铸钱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称。每局所铸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铜钱除局名外,尚铸有记数,如折二为“二”,折三等。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明朝建立以后,仍铸行大中通宝钱,背文加铸“北平”、“福建”等地名,但已不能算元末起义军钱币了。金陵所铸大中钱皆光背无文,仅当十钱背穿上置“十”字,钱文楷书顺读,书法端正,制作较精良。

明代钱币,早期与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狭轮,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

大中通宝为明太祖即位前于元代至正二年(1361)铸。背面有“钱数”及“两数”,每四百文为ー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这种“称两制”仿自元钱。

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后,于洪武元年(1368)起铸洪武通宝。洪武八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分为五等:即当十、当五、当三、当当一小平钱。当一重一钱,当十重一两。并规定百分之百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枚(十六两为一斤),实际上大打折扣。背署钱重,并有记值、记地等内容。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永乐通宝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铸。洪武二十三年后,推行宝钞,很少铸钱。永乐通宝只有小平钱。

宣德通宝只有小平钱,为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铸。

弘治通宝只有小平钱,为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铸。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顺、正统各朝均未铸钱。

嘉靖通宝是世宗于嘉靖六年(1527)铸行的加重钱币,每枚重一钱三分(标准钱每枚重一钱),成色百分之九十铜。此钱名目繁多,有所谓金背、火漆、旋边等等,这是因铸造加工工艺的不同产生的外观差异。

嘉靖通宝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大钱,于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钱制铸造。史载嘉靖三十二年曾补铸洪武到正德九个年号的钱,但实际上也未见流传。正德通宝也称为正德钱,为私铸钱。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隆庆通宝为穆宗隆庆四年(1570)所铸,每枚重一钱三分。万历通宝为神宗万历四年(1576)铸,也有金背、火漆和旋边之分。前两种是南京、北京所铸,后一种为各省局所铸。万历年间,纸币不行,铸钱又渐多起来。钱背上又开始铸上文字。

熹宗的父亲光宗在位只有几个月,熹宗即位后,于天启年间补铸光宗的年号钱一一泰昌通宝。明末铸钱渐多且复杂,天启通宝小钱有数十种。其中有钱背记铸钱局名的,有记地名的,有记重量的。另有当十钱,钱背也有上述几种文字。天启通宝是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铸。明币较多的有洪武通宝和天启通宝,明以后的钱币由于存世量多,价格不高,但珍品又另当別论。其中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很多在数百元到数千元之间

纸币在明朝成为流行的货币,这是明朝钱币对中国钱币史的一大献。金属币重,不便携带,随着明朝商业的发达,金属币越来越不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加上铜料缺乏,在洪武八年,明政府发行大明宝钞,后来纸钞大量印制,泛滥成灾,大大贬值,只有银锭、银钱坚挺。收藏朝钱币,要把握各主要钱币的时代风格,谨防赝品。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明初的大中、洪武钱为早期风格的代表,当时各局均有铸造,分十等五式,版則较多,如如“通”字就有单、双点之分,背有记值、记地及光背等数种,各地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书体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悬殊伪造者有取常见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济、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点,如伪钱大中通宝背十挂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体

又如伪钱天顺通宝是取明末的大顺通宝改铸而成,天顺在弘治之前,属明代的中期,不应出现明末的钱风,明代实际上没有铸过天顺通宝。

古币收藏史话——推行“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元,明”二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