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在人间


大神在人间

1、【科学】·《大神在人间》

大神在人间


这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了——无论你是否懂物理,或者你是否喜欢物理。

我曾经想象,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会是怎样一副景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外加旁观的人应该也都是当时一等一的武林高手。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张照片可能就是最接近“华山论剑”的照片之一了。

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27年10月末,地点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索尔维物理研究所。从10月24日到29日,在这里举行了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和往届一样,会议聚集了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物理学家。

先看看照片名单吧:

第一排自左至右依次是:

I.兰缪尔 ,M.普朗克,M.居里,H.A.洛伦兹,A.爱因斯坦,P.朗之万,Ch.E.古伊,C.T.R.威耳孙,O.W.理查森。

第二排自左至右:

P.德拜,M.努森,W.L.布喇格,H.A.克拉梅斯,P.A.M.狄拉克,A.H.康普顿,L.德布罗意,M.玻恩,N.玻尔。

第三排自左至右:

A.皮卡德,E.亨利厄特,P.埃伦菲斯德,Ed.赫尔岑,Th.德.唐德,E.薛定谔,E.费尔沙菲尔特,W.泡利,W.海森堡,R.H.福勒,L.布里渊。

没错,但凡是学过中学物理的人,就应该对其中相当一部分名字如雷贯耳,因为他们的名字已被用来定名各种公式和定理。

在这张照片里的29人中,有17个人已经获得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也有人说,这张照片汇集了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一最聪明的人。

这里面的“大神”实在太多,随便拿一个出来就能单独写一篇完整的故事,限于篇幅,我们挑几个来简单说一说。

先说说第一排正中的那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

我们都知道,拍集体照的位置是有讲究的——不光在我们东方,西方也是——第一排往往是最重要的人坐的,而第一排中间那个位置更是重中之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C位”。

爱因斯坦坐的就是这个位置。

事实上,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就受邀参加了,那年他才33岁,是参会的最年轻物理学家。而到了第五届的时候,爱因斯坦48岁,论年龄和资历依旧还不是最高的,比如本届会议的主席洛伦兹(著名物理学家,我们都知道“洛伦兹力公式”和“洛伦兹变换”吧)74岁了,“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普朗克69岁了,发明“云雾实验室”的威尔逊58岁了,都可以坐到第一排,但都坐不了这个“C位”。

这也证明了爱因斯坦当时在物理界的地位。

接着说说第一排左起第三位,居里夫人。

我曾在 一位女科学家的个人生活 中专门写过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的业务能力有多强,在学界的地位有多高,从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来——她不仅能坐到第一排,而且,是整张照片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有意思的是,居里夫人在1911年获得的是诺贝尔化学奖(发现了“钋”和“镭”),但她来参加这个全世界物理大神的聚会一点都不尴尬——她在1903年因为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实上,居里夫人是史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又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再说说第一排右起第四人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保罗·朗之万。

说朗之万有名,一方面是说他的学术成就,“朗之万动力学”和“朗之万方程”都是物理界非常著名的理论,他在物理方面的天赋有目共睹。

而朗之万的另一个“有名”,就是他与居里夫人之间曾发生过一段恋情,这段恋情其实对居里夫人并不公平(当然对朗之万的妻子也不公平),这在我那篇居里夫人的文章里有说,这里就不赘述了。

但大家可以看到,朗之万坐的位置也几乎是第一排的正中了,就在爱因斯坦旁边,可见他当时在物理界的地位也是得到公认的。

其实照片里的人不仅每个人单独拉出来都有故事,合在一起,也是很有看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之所以是最著名的一届会议,不仅仅是因为到了那么多“大神”,更是因为“大神”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这届会议的主题是“光子和电子”,而双方围绕“量子力学”的几个焦点问题划分阵营,拉开阵势,大辩特辩。

以玻尔(二排右一)为首的是年轻的“哥本哈根派”,他的阵营里有玻恩

(二排右二)、海森堡(三排右三)、泡利(三排右四,他和海森堡是同学),个个都是超一流的物理学家,他们是“量子力学”的坚定拥趸。

而站在对立面的是爱因斯坦领衔的“反对派”,除了爱因斯坦本身就是顶级大咖外,这个阵营里还有薛定谔(三排左六)和德布罗意(二排右三)两位“大神”。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存在缺陷,没有“因果论”的世界是可怕的。

还有个阵营是“实验派”,有布喇格(二排左三)和康普顿(二排左六),他们只承认实验结果,不站队。

“玻尔阵营”和“爱因斯坦阵营”进行了一场世纪大辩论,最终是以爱因斯坦无法反驳玻尔的理论而收场(三年后第六届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再次辩论失败)。

但这场辩论是就事论事,且是完全积极的,爱因斯坦他们虽然提出了很多质疑,但这逼迫玻尔他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总结,毫无疑问大大促进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完善(“薛定谔的猫”构想就是诞生在这一系列的辩论中)。

现在回过来看,19世纪末20世界初,确实是人类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物理界大师辈出,用“群星璀璨”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再看我们现在的人类物理学,尤其是基础的理论物理,难道真的像《三体》中所描绘的那样,被“智子”锁死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