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漢高祖劉邦的那首大風歌其實沒有寫完嗎?

漢高祖劉邦有一首流傳後世的詩詞,後人稱之為《大風歌》。

你知道漢高祖劉邦的那首大風歌其實沒有寫完嗎?

劉邦心有風雲變幻

全詩為三句: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為什麼說劉邦的詩沒有寫完呢?

第一,古人寫詩詞是有格律的,講究起、承、轉、合。

他這首詩的“起”,是“大風起兮雲飛揚”,估計是指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風雲起,紛爭開始的那樣一種情況。在詩的意境裡,這一句,確實氣勢磅礴。也使得劉邦這首詩歌流傳至今,讀起來依然有一種氣勢,寓意於景,視野開闊,其中暗藏天地之變的霸氣,大格局的調子起筆就定下來了。

既然天下大變,風起雲湧,那麼劉邦經過艱苦卓絕的農民起義戰爭,經過楚漢戰爭,最終在那個風雲四起的環境下,天命所歸“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句是承接著上句的。

你知道漢高祖劉邦的那首大風歌其實沒有寫完嗎?

劉邦打天下

到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句明顯就是筆鋒一轉了。發問,怎樣才能得到猛士守四方啊?問完了之後,就沒有了。第四句應該有個“合”。但是沒有了,劉邦沒有寫。

有人分析,說劉邦不敢寫,他在擔心他的兒子能不能把江山延續下去。甚至有人猜測,有可能“惟願江山兮萬年長”是劉邦想的。

第二,對於一篇詩歌的理解,要放到當時的意境中去。

這首詩歌是劉邦什麼時候寫的呢?在哪裡寫的呢?寫這首詩歌的環境又是什麼呢?

《史記》記載:“十二年”“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高祖十三年,四月,劉邦就死了。也就是說,劉邦寫這首詩詞的時候,是死前一年,他已經是老年,並且身體狀況並不好。

你知道漢高祖劉邦的那首大風歌其實沒有寫完嗎?

劉邦哭泣

當時劉邦喝了酒,而且酒還不少。如果沒有醉酒,應該到了酒後吐真言的那種狀態是可能的。並且陪著他的是沛縣挑選出來的一百二十個孩子。劉邦作詞、作曲教孩子們唱,還跳舞,感慨還哭了。皇上是什麼身份啊?他都哭了,應該是人真情實感的流露。第二句承,裡面四個字“威加海內”,他既然寫到了,就不可能在思想意識裡沒有回想起他的征戰歲月。後面轉到“守四方”需要猛士,他得天下的時候,那些為他打江山的猛士,是不是一個個在他腦海流過啊?

你知道漢高祖劉邦的那首大風歌其實沒有寫完嗎?

漢初三傑

起初他最器重的人,應該稱得上猛士的韓信。在他這次回沛縣喝酒之前一年的春天,因為“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這個猛士已經死了。

蕭何,就是因為蕭何設計,呂后才能殺得了韓信。《史記》記載:“上已聞誅信,使使拜丞相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祖國衛。”就是說呢,皇上聽到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殺掉了韓信,就派使者拜任丞相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派遣了五百名士兵以及一名都尉作為相國的衛隊。這是什麼意思呢?皇帝知道蕭何與呂后合謀殺了韓信,就給蕭何派了一個警衛團。蕭何已封侯,按理古代侯王可以有小規模的府兵部隊。這派去中央軍,明顯是不放心蕭何了,以防不測啊。證明這時,蕭何殺韓信不是劉邦的意思,而是與呂后合謀。所以,雖然蕭何還是丞相,劉邦已經覺得跟他離心離德了,不貼心了。

張良呢,在早幾年封侯、封地他不要,劉邦封了他一個“留侯”,保留侯爺的尊位嘛!你說,一個人不貪財,不要權,不要地盤,不要美女,這要什麼呢?皇帝心裡不納悶啊?另外,劉邦早幾年就想把太子換成戚夫人生的那個孩子。可是呂后找張良幫忙,張良幫忙了,劉邦一直沒有換成太子。他覺得張良跟他也是離心離德了。

再說這次,也是平叛回去,路過故鄉沛縣。本來平叛是讓太子去的,呂后哭鬧,最後劉邦發火,“兒子不行,那老子自己去吧!”此次陪酒,劉邦選的一百二十個兒童。這些小孩子可真是黎明的太陽。他們單純、充滿活力。而年老,身上負有戰爭舊傷的劉邦,喝酒喝多了。看著這些代表新生力量的孩子,回顧打天下的場景,想起曾經的猛士不是跟他離心離德,就是已被殺死,諸侯戰將還有些在叛亂,平叛還要他親自出徵。所以,問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酒也多了,那時他已經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皇帝,作為一個老人,灑下了行行熱淚。

其實“猛士”不缺,天下之大,能人何其多?他在哭“得失”。要是猛士,還要與他同心同德,才能稱為得猛士!他在問,怎麼得?怎麼得,他若有解,就不會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