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汉高祖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其实没有写完吗?

汉高祖刘邦有一首流传后世的诗词,后人称之为《大风歌》。

你知道汉高祖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其实没有写完吗?

刘邦心有风云变幻

全诗为三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为什么说刘邦的诗没有写完呢?

第一,古人写诗词是有格律的,讲究起、承、转、合。

他这首诗的“起”,是“大风起兮云飞扬”,估计是指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风云起,纷争开始的那样一种情况。在诗的意境里,这一句,确实气势磅礴。也使得刘邦这首诗歌流传至今,读起来依然有一种气势,寓意于景,视野开阔,其中暗藏天地之变的霸气,大格局的调子起笔就定下来了。

既然天下大变,风起云涌,那么刘邦经过艰苦卓绝的农民起义战争,经过楚汉战争,最终在那个风云四起的环境下,天命所归“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句是承接着上句的。

你知道汉高祖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其实没有写完吗?

刘邦打天下

到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明显就是笔锋一转了。发问,怎样才能得到猛士守四方啊?问完了之后,就没有了。第四句应该有个“合”。但是没有了,刘邦没有写。

有人分析,说刘邦不敢写,他在担心他的儿子能不能把江山延续下去。甚至有人猜测,有可能“惟愿江山兮万年长”是刘邦想的。

第二,对于一篇诗歌的理解,要放到当时的意境中去。

这首诗歌是刘邦什么时候写的呢?在哪里写的呢?写这首诗歌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史记》记载:“十二年”“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十三年,四月,刘邦就死了。也就是说,刘邦写这首诗词的时候,是死前一年,他已经是老年,并且身体状况并不好。

你知道汉高祖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其实没有写完吗?

刘邦哭泣

当时刘邦喝了酒,而且酒还不少。如果没有醉酒,应该到了酒后吐真言的那种状态是可能的。并且陪着他的是沛县挑选出来的一百二十个孩子。刘邦作词、作曲教孩子们唱,还跳舞,感慨还哭了。皇上是什么身份啊?他都哭了,应该是人真情实感的流露。第二句承,里面四个字“威加海内”,他既然写到了,就不可能在思想意识里没有回想起他的征战岁月。后面转到“守四方”需要猛士,他得天下的时候,那些为他打江山的猛士,是不是一个个在他脑海流过啊?

你知道汉高祖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其实没有写完吗?

汉初三杰

起初他最器重的人,应该称得上猛士的韩信。在他这次回沛县喝酒之前一年的春天,因为“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这个猛士已经死了。

萧何,就是因为萧何设计,吕后才能杀得了韩信。《史记》记载:“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祖国卫。”就是说呢,皇上听到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掉了韩信,就派使者拜任丞相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派遣了五百名士兵以及一名都尉作为相国的卫队。这是什么意思呢?皇帝知道萧何与吕后合谋杀了韩信,就给萧何派了一个警卫团。萧何已封侯,按理古代侯王可以有小规模的府兵部队。这派去中央军,明显是不放心萧何了,以防不测啊。证明这时,萧何杀韩信不是刘邦的意思,而是与吕后合谋。所以,虽然萧何还是丞相,刘邦已经觉得跟他离心离德了,不贴心了。

张良呢,在早几年封侯、封地他不要,刘邦封了他一个“留侯”,保留侯爷的尊位嘛!你说,一个人不贪财,不要权,不要地盘,不要美女,这要什么呢?皇帝心里不纳闷啊?另外,刘邦早几年就想把太子换成戚夫人生的那个孩子。可是吕后找张良帮忙,张良帮忙了,刘邦一直没有换成太子。他觉得张良跟他也是离心离德了。

再说这次,也是平叛回去,路过故乡沛县。本来平叛是让太子去的,吕后哭闹,最后刘邦发火,“儿子不行,那老子自己去吧!”此次陪酒,刘邦选的一百二十个儿童。这些小孩子可真是黎明的太阳。他们单纯、充满活力。而年老,身上负有战争旧伤的刘邦,喝酒喝多了。看着这些代表新生力量的孩子,回顾打天下的场景,想起曾经的猛士不是跟他离心离德,就是已被杀死,诸侯战将还有些在叛乱,平叛还要他亲自出征。所以,问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酒也多了,那时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皇帝,作为一个老人,洒下了行行热泪。

其实“猛士”不缺,天下之大,能人何其多?他在哭“得失”。要是猛士,还要与他同心同德,才能称为得猛士!他在问,怎么得?怎么得,他若有解,就不会落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