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荷塘月色


深秋季節,我來到清華園尋夢,為的是朱自清先生八十七年前,描寫的那一泓荷塘。

中午時分,與同行者走近清華園中的荷塘。

豔陽高照下的荷塘,有大半足球場大,濃密柳樹圍攏著,柳葉仍蓊蓊鬱鬱的,與滿池殘荷形成了反差。

入口處有一亭,就叫做自清亭。亭前和環荷塘一邊安置一些木椅,讓遊人可以休息,也可以面對荷塘欣賞。

追尋荷塘月色

沿荷塘的,彎彎曲曲的小煤屑路早沒影了,現在變得寬敞,還鋪上了黑色大理石,光滑平坦,反射出的陽光有些刺眼。要是先生穿布鞋走起來可能會發出聲響,會破壞了當時的寧靜,他本來就不平靜的心境會被打擾,也許沒了著文的心情,就沒了名篇面世,也沒了這荷塘月色的流芳。

荷塘邊有一形如工字的廊廳,先生文中隻字未提,令我詫異。臨水而建,正額"水木清華"四字,莊美挺秀。此四字出自晉人謝混詩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追尋荷塘月色


工字廳對面,隔水相望的小山坡下的塘邊,有先生漢白玉雕像,先生端坐在石塊上,稍低著頭,清矍的面龐,憂鬱的目光,向著荷塘遠處,定格沉思。

追尋荷塘月色

眼前的荷塘,田田的葉子殘破了,婷婷的裙子撕碎了,荷蓮的莖折斷的、彎曲的,靜立水中,有的頂著萎靡的蓮蓬。讓人懷念起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的盛開荷花,以及葉與花的絲絲顫動。又誰能不相信枯竭殘荷,不是活力荷花的過往,何況靜靜的水流下面還有它們的未來。

當我把目光從水面收回,眼前水木清華工字廳下, 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一位老者,也許他已經在這裡很久了。老者斜椅在木椅子上看書,旁若無人。我湊近一看,心裡不由一顫,老者在讀先生散文集,紅色封面的口袋本,正翻在《荷塘月色》這篇,這是一位多麼有興致,細膩而專注的鐵桿粉絲。

追尋荷塘月色


我有意落在人流後面,想等人群散去,找一片寧靜,追尋先生當初描寫的寧靜。也想弄明白《荷塘月色》中為何沒寫工字廳,它可是咸豐年間就建成的,先生不會忽視的。上前請教老者,原來此處並非先生寫的那個荷塘,那個荷塘在不遠處的近春園。這裡是紀念地,那裡是遺址。

一處紀念地,一處遺址。兩處荷塘爭月色,競在清華成為美麗的佳話。

因為集體行動,沒安排參觀遺址,有幾分不捨。

有時間我一定再來荷塘,去近春園走走,而且最好在晚上,最好在月圓晴朗的晚上,往回的路上我在想。


可我等不及了,決意當晚重遊。實踐清華早年校訓:行勝於言。

天色一暗我便到了荷塘邊,也卻巧沒有他人。遠處燈光依稀。荷塘靜悄悄的,陰森森的。遠處也沒有聲響傳來。我在自清亭前的椅子上坐下,靜靜地找尋殘荷的影子,沒有圓月,幸運是一輪上弦月掛在空中,但不一會便落入高處柳樹林的陰影裡。


隨之,和先生一樣,沿著塘邊,一個人獨自踱步,我用手機小聲地播放《荷塘月色》的配樂朗誦,就這樣邊走邊聽,邊尋邊覓,追尋那美文中的光,影,聲,色。

跨過白天沒去的小橋,來到近春園。沿著小島上被水面和殘荷圍著的小徑,尋找當年先生夜色行思的感覺,好不容易找到先生手跡為亭名的荷塘月色亭。昏暗中我打擾了一對情侶在亭子下卿卿我我的興致,匆忙地用手機拍下了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追尋荷塘月色


八十七年過去,月如舊,水如舊,柳樹和那些不知名的樹長大許多,塘中的荷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可在我這樣熱愛這篇美文的粉絲心裡:荷塘月色---永遠的荷塘,永遠的月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