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个历史文化名人或者著名诗句可以代表你的家乡?

析地史学微观


我生长的小村庄,北靠一座小山,山后是碧蓝的大海;南边,一条公路隔开了村庄与大片的芦苇塘和葱绿的田地。

小时候经常爬到小山顶,北眺松林和大海,南瞰炊烟袅袅的村庄和碧绿的田野,那时就觉得自己的家乡真是美得诗情画意。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家乡真的是休闲的好去处,修心养性的好去处。

陶渊明的那首《饮酒》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用来形容我的家乡最贴切。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haolanying1973


一直勇于承认自己是南阳人,内心虚荣。上学的时候读的是电视新闻专业,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撰写的新闻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成为了中国新闻人的必读作品,坐在教室跟未来的同行们共读这篇通讯,心中还是窃喜的。

这多亏古人们底子打的太好,诸葛亮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把南阳的历史地位,推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高度,把同时期的黄忠、李严都都比成了萤火之光。可惜诸葛亮的万丈金光终于引来了隔壁酷爱收藏土豪金大亨的觊觎,这居然还不是一个土豪的临时起意,而是跨省级团伙作案。

现在每次看到头条号一个叫“淯阳候”的人,他每天都要发一篇类似于南阳是南阳,南阳不是襄阳隆中的文章。他从故纸堆里扒拉出一些史籍资料,就像祥林嫂子一般,逢人就要宣传一下南阳诸葛草庐的历史,末尾还要再证明一下南阳是南阳,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有时候真想对他说一句,算了吧,人家土豪好歹也是花了大价钱的,人家抛弃了孟浩然,米芾,宋玉,还有我最爱的郭靖和黄蓉,放着这么多自带流量的大ip不去发掘,非眼红别人家的,老祖宗。

对了,你们花了几个亿从国家教委那里买走诸葛亮不要紧,我们这里还有汉光武帝刘秀,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法学家张释之,秦国名相百里奚,宋代名相范仲淹,民国哲学大师冯友兰,等等等排着队等你来买。你开个价,一次性打包卖你也行,分期付款也可。顺带提一句,光武帝刘秀已经买了一半了,词条都改了,加油,你行的。

下次别去编书的那帮人手里买了,他们那虽然是一手交钱,一手改文,可惜是过了水的二道贩子,不够权威,不够让人心服口服。你下次来南阳买,南阳名人多,经得住买。

何况,南阳经济不发达,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南阳人都懂。我们宁可拿钱来搞经济建设,也没钱去买祖宗,花几千万定制一个铜像立在广场上,诸葛亮居然以这种无厘头的方式占据了关羽打了半天都攻不破的城池。你猜诸葛亮本人会不会喜欢自己被刷上一层金漆,搞得满身铜臭,被摆在一个自己完全不想去的,曹军占领的地方。

我世俗的无药可救,我承认。


析地史学微观


我生在扬州成长在南京。所以,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都可以算作是我的家乡了。今天和大家聊聊和扬州有关系的名人诗词吧,李白、杜牧、白居易太多的诗人词人都曾留下了千古名句。

古人的诗句不是伤离别就是怀古伤今,大多深沉悲怆。提到扬州大家一定会想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但是我觉得唐代诗人徐凝写的这首七言绝句《忆扬州》最能代表扬州,他借景怀人,以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

徐凝生在中唐,在文人墨客盛出的唐朝并不突出,但是这一首诗绝对是将扬州的美写出了无与伦比的意境,我们来欣赏一下。

前两句“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萧娘同萧郎相对,诗词中的男子所恋的女子常被称为萧娘,女子所恋的男子常被称为萧郎。桃叶原是王献之的爱妾,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当日的愁眉,当日的泪眼,以及当日的惨痛心情,都作成别离后无穷的思念,无限萦怀之感。

前两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皎洁美好的月光如果可以分成了三份,那么扬州就占了两份,这里的无赖可不是泼皮无赖的意思,无赖在这里指美好可爱。

这是何等惊艳的诗句,其时其景,大概也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吧。

全诗句如下: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后来,“二分明月”就成了扬州的代称了。宋人苏轼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也是借用了徐凝这句诗的写作手法。


鲸菱晓忆


看到这个问题,我头脑中立马想到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两句诗写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层层叠叠的群山描写得很传神,而我的故乡赣州就是这样的地方,到处都是山,一出门看到的是山,走到外面看到的还是山,总之到处都是山,那就是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也是江西诗人,而我的故乡离他当年居住的地方也是很近,虽然这首诗所描写得并不是江的山,而是安徽皖南的松源,当时他被外放,正好是经过松源这个地方,看到了眼前层层叠叠的群山,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在这首诗中,他只是描写了所见所闻,但是写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我的故乡赣州到处都是山,放眼望去也是层层叠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那眼前所见之物必然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所以杨万时这首诗最是能够体现到我的故乡,而他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诗人,由于同为江西人,我对于他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这首诗中,尽管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只不过是那么信手拈来,但是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才情,还有他对于事物细腻的观察。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与当时的陆游、范成大、尤袤等人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那这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正是写于他人生陷入困境之时,不过他并没有描写内心的忧愁,更多的还是描写了所见之物,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

南方其实本来就是山很多,而江西也是出才子,特别是在宋朝和明朝,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文学家,他们在文坛大放异彩,而杨万里作为江西的才子,一生写过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在这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诗中,他仅仅只是描写了普通的风景,但是却写得很唯美,让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乡村美景。

赣州地处于江西的南部,四周都被层层叠叠的群山所包围了,那这首诗其实是最能够体现出我的故乡,我还在很小的时候就想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地方?这也使得我对于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一直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可能正是由于山多,我们这里也比较贫穷,一直是无法与江浙等地相比,尽管在古代很富裕,属于正宗的江南地区,可是到近代它逐渐没落,可能也是与地理位置有关。

杨万里的这首我在儿时第一次读时就有一种亲切感,里面所描写的景物,正是我日常所见的普通风景,一出门就是山,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所以这首《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最是能够代表我的故乡。


品诗读词


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据说是重庆北碚的缙云山,诗作于渝州“此巴山并非彼巴山”,现在的“巴山”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泛称大巴山脉,绵延我国整个西南山地,但据考证,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作于渝州。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 公元 848 年) ,时年 35 岁的李商隐被授为节度判官,治今天所在地为三台县的梓州,期间云游巴蜀,因此得以游历三峡。隋初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即今天的重庆,后来就用“渝”作为重庆的简称。

巴蜀地区多山,古时陆地交通不便,故多沿长江、嘉陵江走水路。而北碚区是从三台县沿江乘船而下,进入重庆得以游览的必经之地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李商隐还有一首《巴江柳》

: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唐朝时嘉陵江被称为“巴江”,嘉陵江在重庆经合川区、北碚区、渝北区、沙坪坝区、江北区、渝中区等,最终汇入长江。这篇描绘嘉陵江边柳树的诗作,进一步佐证了李商隐有过身在重庆的生活。


大重庆之美,尽收李商隐眼底。


黑米诗生活


清明时节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春游贵池城西杏花村,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池州杏花村迹以名传。贵池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杜牧笔下的“牧童遥指处,“白锡壶腰中出咀,黄铜锁腹内生须”,“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典故就出自这里。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烟雨雾蒙蒙哒


我的家乡是河南漯河市。要说漯河的历史名人,最著名的要数许慎了。漯河市专门建立了许慎文化园,国内外围绕许慎的研讨会、交流会有很多。外地朋友来漯河,多会提出参观许慎文化园的要求。

许慎,出生于漯河市召陵区,被后人奉为“字圣”。至今召陵区还有一座许慎墓。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也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子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可以说许慎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其次是岳飞。历史上岳飞在郾城打败金军,史称郾城大捷。他一生简洁正直,精忠报国,受到世人的尊崇和怀念。南宋建立后,金军经常南下骚扰,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组建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在郾城大捷中大财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第三,是杨再兴墓位于河南漯河市临颖县男12公里小商桥东300米,世称“忠墓”,当地俗称“杨爷墓”,墓地20余亩,呈长方形,松柏苍翠,有祭庙一座,清代建筑。

看看,我的家乡漯河美吧,有着沉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英勇无畏的抗金英雄。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走进漯河的沙澧河水两岸,好像行走在大观园。


阿英嘎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株洲县,现在划归到了市区,改名株洲市渌口区。

从小到大的表格,一直填株洲县这个籍贯,几十年,习惯了。

作为地理概念,株洲县属于洞庭湖以南,南岳衡山以北,百里湘江贯穿其中,如果把我们县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那么湘江就是一根漂亮的衣带,永远系在她的身上,成为一种地理标志。

曾经经过这里的名人很多:

公元769年,杜甫从兵戈连年的四川辗转入湘,乘一艘小船,下洞庭,入湘江,溯江而上,去投奔自己的好友、衡州(今衡阳)刺使韦之晋。

株洲县境内的湘江有百里之长,杜甫行船大约航行了不少时间,一者因为是逆水,慢,二者因为期间写了很多诗,留下的就达10首,想来时间不会短。

在湘江雷打石镇段,杜甫提衣上岸,观看了空灵岸上的空灵寺,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次空灵岸》:

“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空灵岸是地名,其实“霞石峻”的霞石也是个地名,雷打石镇至今还有霞石村,俗称霞石铺,从诗中可看出,空灵岸肯在杜甫路过之前就是已经存在的地名,只不知霞石是不是当时就有,如果当时还没有,是后人从杜诗中取的,那取这个名的人也太有水平了。

在株洲县之北、接近衡山县的地方,有个朱亭镇。

这个镇的名字,也与一个文化名人有关。

朱亭,曾先后隶于三苗国、荆洲、楚国、临湘县、建宁县、湘潭县、株洲县等管辖,南宋以前叫浦湾。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理学家朱熹上南岳,途经浦湾,在此歇宿,在当地人的请求下,曾结亭讲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此事,就取朱熹结亭讲学之意,把浦湾改名为朱亭。

株洲县也是一块红色革命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一批共和国将军,比较著名的有杨得志、杨梅生、晏福生、刘先胜、唐子安等。

杨得志是南阳桥乡三望冲村人,小时候因家里穷,就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做苦力,挖煤,后加入革命队伍,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过巨大功劳,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梅生是淦田镇人,革命后,参加过秋收起义和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晏福生是仙井乡人,战争中失掉了右臂,人称“独臂战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唐子安是古岳峰乡人,几个人中,他的军衔最低,1955年授予了少将军衔。不过,论家乡人的口碑,他最好,因为他最关心家乡,在困难时期,他曾给古岳峰乡送回过一辆大卡车,如今家乡存世的老人,对唐子安仍赞不绝口。


帝国的脸谱


我的家乡东方巴黎,又被称为魔都。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市松江区区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东方巨龙167500456


说到我的家乡雁城衡阳,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北宋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句;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因此,衡阳也被称为雁城。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后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