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州”的劃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

九州"是我們最早用來表達國家疆域的詞彙,其劃分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中國現在的行政規劃很難看到其蹤跡,但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長久的影響,直到現在還發揮作用。

“九州”不是我們印象中的“三三見九”的方塊中國,像美國行政規劃刀切一樣,而是凝聚著中國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果。

那古人是依據什麼來劃分“九州”呢?

古代“九州”的劃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

九州示意圖


九州的疆域不同劃分

大家最常見的“九州”出自戰國時代《尚書·禹貢》,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但這不是唯一的說法,歷史上還有其它幾個版本。

古代“九州”的劃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

各版本中九州的定義

《周禮·職方》:冀、兗、青、揚、荊、豫、雍、幽、並;

《呂氏春秋·有始覽》:冀、兗、青、徐、揚、荊、豫、雍、幽;

《爾雅·釋地》:冀、兗、徐、揚、荊、豫、雍、幽、營。

關於上述四個出處所列的“九州”大同小異,《爾雅·釋地》為殷制,裡“營州”和“青州”表述一個意思,可以將營州、青州可視為一個,故《爾雅》的表述與《呂氏春秋》相對一致。而《尚書·禹貢》為夏制,及之後的《史記·夏本紀》有梁州無幽州、《周禮·職方》為周制,有幷州無徐州。

九州疆域劃分的依據

《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由於古代生產力有限,其所訂的“九州”也一直沒有準確的疆界。主要依靠明顯的地理特徵,如河、淮、漢、岱作為各州的疆界。

但其主體控制在:

北邊在陰山系、黃河;南邊在南嶺橫斷山脈(衡山);西邊漢水、崑崙山脈;東邊到大海。其疆域裡的山系和河流的走勢,奠定了中國“九州”的疆土範圍。

九州劃分的方法主要依據三個方面:

1.導山”,依據山川的走勢,及其分水嶺,一般這些山都在各州的中心地帶。

古人主要考慮洪水氾濫時候,人們要居住在山上,當洪水退去,人們要遷移至大河或水邊居住,大河往往成為往往成為各個山上居民的界限。因此山的海拔越高,跨越面積越大,則該州的疆域越大。

如雍州是“九州”最大的一個州,就是因為其境內的山高大,古人由於崇拜高山的同時,還要逐水而居,因此邊緣的大河及其沼澤,視為其自己勢力範圍的標誌;同樣徐州及青州地區,境內沒有突出高山,疆域相比較要小。

2.

導水”,依據河流的流向。

”字,最早意思是“水中可居”,這充分說明古時水對其重要性,河流和大海成為其重要的劃分依據。河流為人們生活帶來水資源,同時又是天然的阻隔。因此才有以水為界的現象。《禹貢》分界線如:弱水、黑水、河水、漢水、江水、濟水、淮水、渭水、洛水等河流。

有些地區,如雍北、冀北、幽北等由於沒有大河的阻隔,就沒有明確的界線;徐州、揚州因其之間河流比較明顯,因此劃分起來比較容易。

3.方位”,按照方位進行劃分。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九州可以看做一個大型的“九宮格”,每個州都能找到其確切的方位。

“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日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日幽州”,“河內日冀州”,“正北曰幷州”。這些是《周禮·職方)所說的“九州”。它們都是以地理方位來劃分的。冀州居於中,將兗、豫輔於側,其他諸州拱於外。

如“幷州”,為了滿足冀州(周天子所在之州)的中心地位,而被“創造”出來。因此按照方位劃分,明顯帶有政治因素

“九州”的劃分方法體現了自然區劃與政治區劃的結合。在山地丘陵地區,按照山脈劃分;在平原地區,按照河流劃分。同時,兼顧某種政治需要,在多方面的作用下才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九州地圖。

古代“九州”的劃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

九州的位置示意圖


根據《禹貢》的解析,根據專家的共識,今天九州大致方位為:

冀州:這是黃河東、南、西三面圍繞的區域,就是冀州。形狀是一個長方形。

兗州:西、北邊界和冀州接壤,大禹時代曾經是黃河的東河。現在是黃河故道。東、南邊界是濟水。它的形狀是一個梯形。

青州:西邊界是濟水和兗州接壤。東、北邊界是黃海(古稱東海)和渤海。包括整個膠東半島。青州的南部邊界在曲阜——泰山東至黃海(古稱東海)一線。

徐州:北部邊界和青州接壤(在曲阜——泰山東至黃海)。東臨黃海(古稱東海),南界淮河。其西部邊界是泗水。

揚州:北邊界與徐州隔淮河相望。東臨東海(含今天黃海的部分),西部邊界泗水九江一線。南至長江以南的衡山一線直至黃海、東海邊。有長江自西向東過境。

荊州:北起湖北省房縣的荊山,漢水是荊州的西部邊界,泗水至九江一線為東部邊界和揚州接壤。其南部邊界在衡山一線。有長江自西向東過境。

豫州:西南角是荊山,北部邊界為黃河的南河。東起泗水。南至淮河。西部邊界與今天的河南陝西分界相仿。

梁州:西部邊界為黑水河。東部邊界為河南陝西省界南至荊山止。梁州南和雍州北在祁連山——渭水一線分界。

雍州:西部邊界為黑水河。東部邊界為山西陝西省界的西河。雍州北和梁州南在祁連山——渭水一線分界。

古代“九州”的劃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

九州範圍示意圖


九州劃分後世政權的影響

1.行政區劃提供了依據

在中國後期出現的州郡制,受九州區劃影響很大。公元106年,西漢在全國設立13個刺史部。包括兗州、豫州、幽州、揚州、青州、幷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涼州、荊州,這些州的劃分最主要基礎是九州,依照山嶽河流。其雍為涼、梁為益。此後州郡制逐漸發展起來,為後續政權統治提供依據。

古代“九州”的劃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

西漢13州

2.建立合理的納貢體系

《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濬(浚)川,任土作貢。”

《禹貢》和《周禮·職方》均記載了各州的物產、山川形勢,調查了“九州”大地的國土資源以後,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劃分了土壤等級,根據各地的土地條件、自然資源,建立了貢賦體系,為徵收賦稅的依據。

根據各州的土壤的肥沃程度,地勢的高低,作物的種類,收入的多寡,制定了九個等級的田賦,作為國家收入的大宗。並考慮距離“中央”的遠近,使其每個“州”負擔平均。最終實現各地方諸侯包括各蠻夷對中央的服屬關係(即所謂“五服”),以至於“九州攸同”“聲教訖於四海”。

充州,其田為第六等,“厥田為中下

”,但是充州的賦是最薄的,這是因為兗州地處黃河下游,時常遭受水患的緣故。可見,徵賦的多少是參考了地方上的實際情況的。

3.農業生產規劃和工商業發展格局提供了依據

《周禮·職方)所記載的九州每個州獨立的農業區特點。因為每個州都被“分配”了大山、大沼澤、大河、數量相當的人口、適宜飼養的家畜以及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劃分不同農業發展特點,如豫州生產稻、麥、菽、泰、稷“五種”;

《周禮·職方》記載:揚州“利金錫竹箭”,荊州“利丹銀齒(象牙)革(犀兕之革)”等等。例如,太湖流域在“揚州”境內,江漢平原在“荊州”境內,成都平原在“梁州”境內等等。這些地區在今天依然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

4.文化區域和生活方式的劃分提供了依據

《爾雅·釋地·四極》:“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謂之四海。”

“九州”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樣的性格,如:東方民族“仁”,南方民族“智”,西方民族“信”,北方民族“武”是各自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在古時每個地方的服飾也不一樣:冀有“島夷”(皮服),青有“山番夷”、“萊夷”(作牧),徐有“淮夷”(蟲賓珠暨魚),揚有“島夷”(卉服),梁有“和夷”,雍有“三苗”、“崑崙”(織皮)、”析支”(織皮)“渠搜”(織皮)“西戎

”(織皮)。

例如,“番夷之地”、“萊夷之地”、“和夷之地”、“三苗之地”等。即現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之類的地名。

所以,九州按生產、生活方式區分民族和劃分文化區域。



古代“九州”的劃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

三國時期版圖

“九州”劃分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區域劃分模式。這種模式產生於先秦,形成於西漢前期。並對西漢乃至於現在的區域劃分形成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