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近期熱播劇《九州·海上牧雲記》裡有一個不明覺厲的設定:天下分九州,而九州是一個充滿奇幻的大陸,是按照九個星域進行劃分的,分別是:殤、瀚、寧、中、瀾、宛、越、雲、雷州。在這九州大陸上,生活著人類、羽人、無翼民、夸父、河洛、鮫人、魅六種種族。

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其實,我國曆史上九州的說法由來已久:

《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郭沫若《贊雷鋒》:“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雖然“九州”是一個古已有之的概念,但對於九州的具體分佈說法也是不一樣的,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尚書·禹貢》: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爾雅·釋地》: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兩州;

《周禮·職方》: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分冀為冀、幽、並三州。

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冀州(今山西省全境和河北省的西北部,河南省北部地區)

兗州(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帶地方。)

荊州(現兩湖,兩广部分,湖南,貴州一帶)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許多說法。古代文獻存在不同的記載,究竟以哪一個為準?今天估計沒有誰能說的清楚了。

有人認為:《尚書》所記為夏朝九州;《爾雅》所記為商朝九州;《周禮》所記為周朝九州,這就是所謂的“三代九州”。

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就僅僅只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九州了,而不是天然地理上的本來面目。

那麼中國為什麼會被叫作九州?又究竟是哪九州?

九州的說法源自大禹時代。傳說堯舜時,發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大禹治水成功後,分天下為九州,也就是九塊可以居住的陸地。事實上,“州”從字形上看,是河流環繞著高地、山丘之形,《說文》稱:“水中可居曰州。”每一個“州”,都是一個高於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陸地板塊。這樣的陸地板塊共有九個,也就是“九州”。

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大禹採用“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讓洪水快速通過,最終導之流入大海。經過13年的治理,洪水終於全部都向下游流入海中,江河從此暢通,中華大地上也就初步形成了“九州”。

那麼九州,究竟是哪九大板塊呢?

我們以黃河、長江為線,這兩大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臨界處就是豎著的兩條線,剛好就分成了九大板塊。

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北方三大板塊

上游:後來稱涼州,今甘肅一帶。

中游:後來稱幷州,今山西、河北一帶。

下游:幽州,今河北以北。

南方三大板塊

上游:後來稱益州,今四川。

中游:古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

下游:揚州,今江浙一帶。

黃河與長江之間的三大板塊

上游:雍州,今陝西一帶。

下游:後來稱青州,泰山以東。

中游:豫州,又稱中州,今河南。無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都居正中,故稱中原。

因此,中國(原)的中,是指居黃河、長江之中,這就是中國之所以叫中國的緣由。

同時再給大家額外科普一下五湖、四海的概念:

但悲不見九州同:為什麼古代稱中國為“九州”?

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據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解釋:"八荒,乃八方荒蕪極遠之地也。"那麼,四海呢?《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為,"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為"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為"四海"是連為一體的。

"五湖"的說法也很多。《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而唐司馬貞則認為"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為"五湖"。不過,近代人卻把"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太湖"稱做"五湖"。

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九州”這個名字都給人一種宏大浩瀚的感覺,真是壯哉我大華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