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傳正談歷史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去敘述歷史,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

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

《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史記》是一部人物傳記,本紀、世家、列傳將人物進行了分類,"本紀"主要記敘帝王,就算不是帝王,但是有接近帝王的權力或者突出領導能力的人也會被記入本紀,例如呂雉和項羽;"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的人物事蹟;"列傳"是帝王諸侯之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先看一下這三人的功績有何不同。

蕭何定漢家律令輔佐惠帝,收集先秦古籍,保存史料,舉薦賢才,任用韓信,鎮撫關中,定國安邦;張良出生相門,足智多謀,劉邦評價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楚漢之爭中每每幫助劉邦脫離險境,晚年功成身退,不戀名利,雲遊四方;韓信兵法何其了得,擒魏、破趙、東擊齊、南滅楚,威震天下。

再看一下爵位。

蕭何封為相國,張良封為留侯,韓信封為齊王,無論是功績還是爵位,這三人在漢朝都是至高無上的,沒有其他哪個大臣能比,但是韓信和蕭何張良比起來,名聲就差遠了,下場也很慘。

蕭何和張良的官不管有多大,但是都是文官,對劉邦造成不了威脅,韓信就不一樣了,是個武將,封了齊王,而且本領高強,一旦造反,劉邦壓根沒辦法壓制,為了江山社稷,劉邦夫婦開始大肆屠戮功臣。

韓信最後因為造反罪被誅殺,不管韓信到底有沒有造反,至少他的罪證是不充分的,這些罪行是有待查證的,漢初的著名武將,尤其是非嫡系的,最後基本上都被扣上了謀反的罪名,最後被呂雉殺盡。

韓信雖然勞苦功高,但是最後下場也十分悽慘,留下了不忠不孝的名聲,太史公能將他記入列傳,也算很不容易了。

司馬遷是漢朝人物,如果給韓信的地位太高,很有可能引起皇帝和宗室的不滿,給自己招來災禍。

蕭何和張良的爵位都讓子孫世襲了,但是韓信因為沒有得到善終,子孫並沒有受到他的蔭庇,前文已經說到,記入"世家"的大臣,其子孫都能世襲爵位,所有韓信只能記入"列傳"。


歷來現實


韓信沒入世家,不是司馬遷有偏見,而是韓信沒法入世家,儘管司馬遷很喜歡韓信,要不是那篇《淮陰侯列傳》把韓信的故事寫的那麼生動,恐怕現代人對韓信也不會那麼有好感,只能說韓信是個悲情的人呀。

韓信出身貧寒,但卻胸有大志向,儘管窮困潦倒,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劍,為了理想甚至不惜隱忍,從一個無賴的褲襠下鑽過去,這就是大用的表現,匹夫見勇拔劍而起挺身而奮鬥,這不過是匹夫而已。韓信作為無雙的國士,所能承受的絕不是一般匹夫那樣,從胯下鑽過行,我翱翔九天之鴻鵠,其會與你這燕雀計較,憑我手中的劍取你性命易如反掌,只不過我的志向是更廣闊的天地。

對於漢朝來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韓信來說,同樣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是劉邦的死黨,從沛縣跟著劉邦出來的,可以說是嫡系中的嫡系,親信中的親信。可是韓信不是,韓信原先是跟著項羽的,看著項羽不行於是投了劉邦,可劉邦也不重用他,於是韓信也決定離開劉邦,但蕭何這個西漢建立後被封為功臣第一的人,此刻看打了韓信的價值,於是劉邦打了敗仗大家都在逃跑,蕭何也跟著跑了,只不過蕭何是去追人,他追的就是韓信。

最終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被劉邦以國士待之,從此劉邦的在軍事都在中,有了韓信才有了後來一些列的勝利,韓信也位列古代四大名將韓白衛霍之首,一舉消滅項羽,為漢朝乃至中國最重要的一次歷史走向立下了不世之功。韓信發達了之後,找不到曾經給他飯吃的老嫗,於是便把千金置於河中漂流,一飯千金的典故就來於此。成為手握兵權的大元帥,韓信也沒有對曾經讓他鑽胯下的人怎麼樣,唯有這樣的胸襟才能配的起大丈夫真英雄這個稱號。

韓進起於蕭何最終也死在蕭何的計謀之下。到了最後劉邦分封功臣,蕭何得了第一,作為劉邦的死黨加嫡系,蕭何是和大漢王朝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的,所以噹噹年一起大江山的將領都要造反的時候,不管韓信會不會反,劉邦都要除掉他,計謀當然是蕭何出的,讓劉邦以天子名義到地方巡視,韓信不會帶兵朝見的,同當年那次辛苦把他追回來一樣,這次同樣辛苦的把韓信送進了大牢。

後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什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可為什麼功勞第一的蕭何能善終,還能位列世家呢。這裡我們無法怨恨蕭何,也無法怨恨呂后,甚至都無法怨恨那個最終的決定者劉邦,中國人的智慧無窮,但最終在開過功臣與皇帝之前的鬥爭上一直都是血腥無比的,唯有一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做的是不見血光,其他的就印證了那句話,歷史不忍細看呀。

世家是一個標準,我們後來對世家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傳自與史記,比如《蕭相國世家》《吳太伯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世家》等等,這些都是有許多代傳承的,蕭何的後代一直在漢朝做高管享爵位,張良的先祖本來就是貴族,到了張良這裡更加出名,後代在漢朝也是一直流傳。韓信卻至此一代,如流星劃過天空,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雖然韓信未列世家,但地位卻是有目共睹的。

韓信本就是布衣,家族本就無名,只是這一個人猶如皓月,後被處死,後代不享爵位祭祀,基本就斷絕了,所以韓信做到了階級的一次飛躍,做到了一個沒有背景的屌絲最大的成功,在史記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位列《淮陰侯列傳》並且是歷史上公認的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就算是沒有位列世家,我想也足以告慰韓信這一生了。


昭烈名臣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史記》的體例有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等。《史記》全書共有130篇,本紀12篇,主要記載帝王生平;世家30篇,主要記載王侯事蹟;列傳70篇,主要記載大臣當世豪傑。


蕭何、張良、韓信並稱“漢初三傑”,這三人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劉邦原本草民出生,論名望、武功都不如項羽,最後卻能逼得項羽自刎垓下,得益於他會用人。他找了三個好幫手,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在治國、謀略、軍事等方面各有所長,他們將各自的本領發揮到極致,才有漢定天下的局面。對於三人對大漢開國的貢獻,劉邦自己有精彩的論述: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三百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算是古往今來的英豪人物,開創兩漢四百年的基業,他有此等評價,親自蓋章了蕭何、張良、韓信為當世人傑,蕭何在《史記》裡有《蕭相國世家》,張良有《留侯世家》,唯獨韓信入《淮陰侯列傳》。這裡面原因很複雜,表面上看是因為劉邦忌憚韓信,把他從楚王貶為淮陰侯,世家本是為王侯所作,按照他一降而降的地位,韓信入不了世家,生平只能寫進列傳。


深層次的原因,用什麼體例來記載歷史人物,包含著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比如項羽,他自封西楚霸王,最後兵敗烏江自刎身亡,可謂是身死名滅。如果用功利主義的眼光看,項羽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可司馬遷依舊把他寫入本紀,是為什麼?


司馬遷認為項羽滅秦有功,他在鉅鹿之戰滅了秦軍主力,誅滅暴秦的功勞在楚。雖然項羽被劉邦打敗了,但是他自刎烏江的氣節,他硬槓秦軍主力的勇武,足以青史留名。所以,司馬遷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貶低他的歷史地位。他把《項羽本紀》寫在《秦始皇本紀》之後,排在《高祖本紀》之前,這樣代表了司馬遷的評價。

項羽,本是在秦始皇之後,有可能決定天下走向的人。項羽帶四十萬諸侯聯軍挺進咸陽,分封天下十九諸侯,是何等威風?天下,本已在他的指掌之間。可惜,項羽不做秦皇做霸王,放棄了最有“龍氣”的關中之地,把自己封地指定在西楚。後來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國被劉邦所佔據,成了劉邦剿滅項羽的根據地。項羽節節敗退,劉邦逆勢翻身,

成了漢高祖。


可是不可否認,劉邦能夠建立兩漢基業,是攫取了項羽滅秦的勝利果實。如果沒有項羽,當年王離的軍隊如果阻擋了義軍東進的步伐,那麼天下誰主也未必。司馬遷以惋惜的筆調,不失尊重地把項羽寫進“本紀”,在他心目中項羽本有帝王之命,只不過他沒有坐擁江山的福分。


對比項羽,就能品味出司馬遷對韓信的看法。秦末漢初,第一能戰的將領是誰?舍韓信其誰!項羽武勇,他能帶兵在鉅鹿破釜沉舟,滅了當年橫掃六國的秦軍主力。而韓信的出現,讓項羽在軍事上踢到了鐵板。韓信用兵如詭,被後世譽為“兵仙”,尤其擅長大兵團作戰,項羽生平第一次在戰場上的恐懼感,來自於韓信: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祖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那時候的韓信,剛剛滅了項羽手下第一悍將龍且,從劉邦手上討了一個齊王當。劉邦當時在滎陽被項羽圍得滿頭包,韓信拿下齊地沒想著回師救駕也罷了,劉邦氣得當即開始罵人:“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齊齊踩了劉邦一腳,在他耳邊提醒,如今的形勢也禁止不了韓信在齊地稱王,不如大大方方地封了這個王給他,以防有變。

劉邦還真是個演技派,他馬上醒悟過來,笑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他馬上派張良為使者,到齊地策封韓信為王。

瞧瞧,這一秒鐘轉換自如的演技,還真地把韓信給騙了!韓信高高興興地當上了齊王,項羽已經看出能夠左右天下之勢的第三個人出現了,派武涉去爭取韓信。韓信天真地拒絕了項羽,他的理由是: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劉邦於韓信,有知遇之恩。他還記恨著,當年在項王麾下當執戟郎中的委屈。韓信認為劉邦待自己甚厚,壓根兒沒有把武涉的話“今日項王亡,則次取足下”的話放在心上。項羽不死心,又派出蒯通去爭取韓信,蒯通比武涉說話有藝術,他以相面為引子,告訴韓信他現在地位微妙,富貴和危難在他一念之間。

“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蒯通已經給韓信指了一條明路:當時劉邦和項羽相持不下,如果韓信不願意歸服項羽,他大可以據齊地、倚燕趙形勢,佔據劉項兩人防守空虛之地,至少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運氣再好一點若能打著用百姓請命的口號,收服諸侯再滅劉項,天下就是他韓信的了。


可惜呀,會打仗的人,不怎麼懂政治。

韓信軍事才華出眾,但是他的戰略格局不怎麼樣。他的眼界決定了,他只能給劉邦為將。他滿足於劉邦不情不願封的那個齊王,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他。這是天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邦滅了項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馳入韓信軍中,收了他的兵權。又把他從齊王改封楚王,後來又尋了個有人告他謀反的由頭,貶為淮陰侯。

本來有能力三分天下的韓信,連一地之王的尊榮都保不住。他被貶為淮陰侯之後,被軟禁在長安,成日裡和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為伍。樊噲是個老實人,依舊以王禮待韓信,其實漢初功臣心中都明白,有蓋世奇功的韓信,不該落得如此下場。

韓信天真,他沒有稱雄一方裂土封疆的野心。再後來,他被呂后騙人未央宮中,棒殺。《史記》還是以謀反的罪名,解釋對韓信謀殺的動機。如果韓信果真謀反的心,當初項羽還在的時候,何不三分天下,跟劉、項並駕齊驅呢?


韓信死得很慘,臨終前說:“吾悔不用蒯通知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司馬遷詳細記錄下這句話,其實他看得很清楚,韓信的結局是自己選的。他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卻沒有三分天下的野心!如果他多幾分項羽的霸氣、劉邦的狠決,就不會一步步淪落到由王降到侯,再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謀殺。


可惜了韓信不世出的軍事才華,其實很多軍事天才,往往都是政治白痴。像李世民那樣又能打仗,又能在朝堂上翻雲覆雨的全能型選手,不多!韓信的追求是一地為王,而不是坐擁天下,格局的侷限,造成了他的悲劇人生。


司馬遷感嘆同情之餘,將他寫入列傳。原本韓信在《史記》裡的位置,應該在蕭何和張良之上,寫入世家綽綽有餘。可是,韓信自己放棄了改變天下命運的機會,也放棄了自己的命運。司馬遷恐怕對他政治上的短見,一點也不欣賞,才有如此的安排。


千夜看世界


入選“本紀、世家、列傳”有嚴格的標準。

太史公司馬遷編纂的《史記》,開創了我國志史傳記的先河,使紀傳體成為此後二千多年來,古代史書編纂的通行方法。

紀傳體,相比以前的編年體,國別體等修史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容易突出人物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史實。

司馬遷的這種編史方法,增強了史書的可讀性,也讓一個個歷史人物以更加鮮活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魯迅高度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在《史記》裡,獨創了本紀、世家、列傳這三個類別,將歷史人物以一定標準進行分類,分別記述。再加上表、書,一起構成《史記》的全部內容。

有了以上了解,就牽扯出一個問題,本紀、世家、列傳到底是怎麼區分的?

《史記》中記入“本紀”有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漢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等十二位帝王級人物。這些都是都是以實際行使皇權的標準確定的,比如項羽、呂太后雖非皇帝,卻屬於“在權不在位”的主,故視同帝王列入本紀。

關於世家入選的標準,司馬遷也對此作了個定義:

"因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故稱世家。“

意思就是:被封王封候建立了封國的,同時這個王候爵又世代相傳的,可以列入世家。

太史公之所以這樣列世家,是基於從西周直到西漢,都一直實行的分封世襲制,形成了大姓氏大家族延續性很強的官僚體系,所以在《史記》裡就以這個清淅的脈絡列入世家進行記述。

被列入世家的其有三十個,其中例如晉、楚、韓、魏、趙等等,這些都是符以上標準和條件的。

不符合“世家”入選標準的幾個特例。

凡事有一般性原則,也會有特例,《史記》中有關入選“世家”的人物中也有這樣的例外。

在被《史記》列入三十世家中,孔子和陳涉肯定屬於例外,完全不符合前面所說的標準,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等人屬於新新世家,按標準也還靠得上。

第一個特例,孔子。他既沒有被封王封候封國,也更不存在爵位世襲,按道理完全不夠資格入選。

但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在司馬遷生活的武帝時期,儒家學說已經取代道家學說,成為王朝的主流統治思想,也就是所謂的”獨尊儒術“,所以孔子雖然不是王候,司馬遷還是將其列入世家。

第二個特例,陳涉,也就是大澤鄉起義的陳勝,生前建立了”張楚“政權,其實基本夠條件列入本紀的,但司馬遷將其列入世家。主要有下面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陳勝建立張楚政權時,秦朝還沒滅亡,秦二世還是皇帝,而且陳勝也只是稱王,沒有稱帝,所以相比秦二世,陳勝只能算是地方割據的諸侯國而已。

二是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封陳勝為“隱王“,給予其子孫王侯級別的待遇,因而司馬遷將其列入世家。

至於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這五個人,他們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生前都被封候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都屬於大漢王朝的正面典型人物,到了司馬遷這一朝代,他們的子孫更是子襲父爵,世襲罔替,所以司馬遷將他們按照新生代世家,一併列入進來,這個完全沒問題。

韓信沒被列進“世家”主要有嚴重的硬傷。

韓信是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級的人物,大漢王朝的開國元勳,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可以說劉邦的江山大部分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用劉邦自己的話說: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功勞擺在那兒,抹殺不了,問題是韓信功勞太大了,大得劉邦都有些害怕,同時,韓信這個人在軍事上是高智商,在政治上卻是零情商,甚至弱智。

所以大漢王朝建立後,韓信的政治仕途呈直線下墜,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後又被降為淮陰候,最後被蕭何設計困殺於鍾室,誅滅三族,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下場。

韓信雖然當時齊王、楚王,生前也當時淮陰候,但被誅殺後,所以的封爵都被剝奪了,所以列入世家的第一條標準“王侯開國”就不符合。

另外,韓信死時,滿門抄斬,夷滅三族,也就更不存在“子孫世代承襲”一說了。

兩個標準都不符合,加之屬於被大漢王朝定案為謀逆之罪的反面典型人物,太史公司馬遷自然不敢將其列入”世家“中,只得退而求其次將韓信列入”列傳“。

其實在西漢,與韓信類似被以謀反罪誅殺的魏豹、彭越、黥布等,也被列入“列傳”。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太史公司馬遷考慮到韓信功勞其實太大,事蹟也太突出,於是在其列傳裡沒有直呼其名,而是以淮陰候代稱,並且單獨為其作傳。

這與魏豹、彭越、黥布等被記為《魏豹彭越列傳》、《黥布列傳》,雖然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也許是太史公司馬遷用自己這種獨特有方式,表達對韓信這位天才級人物的尊重吧。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史記有五個體例:本紀、書、表、世家、列傳。除了書是記錄制度方面的之外,剩下的四個體例都是以人物為中心。本紀主要記錄的是宰治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諸侯,列傳是傳奇人物。雖然大體上是這麼個標準,但是也有例外,這種例外也隱含著司馬遷對他筆下人物的褒貶。

蕭何完全有資格列入世家。史記之中的蕭何不是蕭丞相世家,而是蕭相國世家,說明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蕭何的朝廷之中的位極人臣。而且蕭何也是本身漢朝功勞最大的功臣。蕭何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但是他的家族之中的十幾口人都跟著劉邦出生入死。劉邦的每一次失敗都是蕭何在關中向前線輸送兵卒和糧草,才能保證劉邦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的滿血復活。陳豨謀反,位於長安的韓信想要和陳豨裡應外合,呂后聽從蕭何的計謀才除去韓信,再一次穩定住了大漢的江山。他的眼光非常有遠見,他為劉邦舉薦了韓信,才有了後來的大漢;入關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搶奪珠寶,唯獨蕭何收集秦留下來的典章制度以及天下地圖,有了這些,劉邦才不至於像項羽一樣疲於奔命。凡此種種功績,列入世家綽綽有餘。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而且幾次解救劉邦於危難之中。劉邦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他手下人幾乎都遭受過他的辱罵,唯獨張良是一個例外。劉邦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幾乎都是第一個想到張良,然後非常恭敬的對張良說:為之奈何?(該怎麼辦啊),張良每次都能讓劉邦從危難之中擺脫出來。因為出身富貴之家的緣故,張良這個人對金錢和財富都不是很在意。劉邦封給他的地,他不接受,送給他的珠寶,他全部都贈與別人。他僅僅接受了留侯的稱呼。因為戚夫人的緣故,劉邦三番五次想要廢除劉盈而立趙王如意為太子,最終張良暗中運作,才讓劉盈地位得以保留。帝王家和普通家庭不一樣,太子的廢立直接關乎到國家的命運,但是漢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實在是禁不起折騰了。張良的功績列入世家也是綽綽有餘。

韓信為漢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創立了不世之功業,按照常理因該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陰侯世家,但是他的傳記是淮陰侯列傳。公平嗎?或許不公平,但是把他降為列傳隱含著一種批評。韓信的出身貧寒,卻是一個貴族。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忍讓,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顯露自己的才華,所以寧願受胯下之辱,卻能在死刑的時候臨危不懼,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勇氣。他為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在自己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都沒有選擇背叛漢,但是天下太平了,他卻想著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違背了常理,自立為齊王的時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勸他逐鹿天下,他總是回絕,說明他四軍事天才,但是對於時局的把握是那樣的不敏感。最後因為反叛,落的三族盡滅。他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機會,雖然留下了名字,但是不能成為智者,於是司馬遷將他降為列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通過三個人的對比,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三個人性格的不同。蕭何是一個圓滑的人,很精明,對於大局的判斷很有眼光;張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怎麼應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劉邦,知道怎麼樣功成名退;韓信是一個驕傲的人物,他有才華與天賦,卻不能夠在時局之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一再延誤了機會,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斷送了性命。


詩書君


這個問題,司馬遷自己已經解釋過了。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用現代文翻譯完,“世家”和“列傳”的區別就是一目瞭然。

“本紀”十二篇,就是網羅天下遺失的舊聞,瞭解自五帝時代到秦漢時代的聖王、人王行跡,以見“盛衰”。

“表”十篇,是因為同時代卻有不同的王朝、王國,所以年份參差不明,作表以對照。

“書”八篇,是因為禮制、樂理有增減、律法、曆法有變更,人事與山川鬼神,天人溝通之際,記錄其變易無常。

“世家”三十,是以車輪的30根輻條為比喻,二十八星宿拱衛北辰星為比喻,運行無休止,輔弼重臣,有忠誠、信義行治道,並侍奉君主,值得記錄。

“列傳”七十,則是講德行、風采超絕,或是順應時勢,得以立功名於天下者。

總共130篇,52.65萬字。

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世家”和“列傳”的根本區別在哪裡了吧?

(1)忠信輔弼,也就是臣德。

(2)運行無窮,也就是傳承。

(3)立功名於天下只是事功。

所以,張良入“世家”,恰恰在於他符合這個標準,而韓信不入世家,恰恰因為他是以謀反被誅殺,家族也被夷三族,臣德缺失,傳承斷絕,本就不符合世家的標準,而立功名於天下,卻完全符合,所以入了列傳。

之所以今天有題主這樣的疑惑,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的評判標準,已經“事功化”,或者說“功利化”,既然韓信也名列“漢初三傑”,又是震撼天下的名將,憑什麼不能進“第一梯隊”?

很不幸,在傳統中國,“第一梯隊”的往往是“政治正確”,或者說符合倫理道德標準的,而不是以事功大小來區分,如果以事功大小區分,那麼“武廟”裡的武聖人就該是白起,畢竟他殺的總人數,快超過秦漢名將的總和了,但是他還是沒辦法撼動“太公望”的地位。

道理很簡單,還有“武德”二字約束呢。


劉三解


司馬遷的《史記》共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合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其中,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王和勳貴們的事蹟;列傳則是記述記重要臣子的言行事蹟。

在劉邦剛登基成帝時,韓信被冊封為楚王,張良被冊封為留侯,蕭何被冊封為酇侯。

當時,韓信的楚王,那是實打實的諸侯王,楚國81個縣都是他的封地;至於張良和蕭何的侯爵,只是一個單純的爵位而已,並沒有實際的封地,只是享受千戶到萬戶的食邑而已。

所以,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判定,韓信那絕對是毫無疑問要被列入到世家之中,而張良和蕭何則應該被列入到列傳之中。



但問題是,韓信當楚王還不到一年,就被劉邦給貶為淮陰侯,這個淮陰侯也只是個享受食邑的爵位。此後五年,韓信都是以淮陰侯的身份出現在朝廷中。

並且,在大漢官方的各種文獻中,韓信都是以淮陰侯的身份出現。從這層意義上說,此時韓信與蕭何、張良並沒有多大區別,如果按照諸侯王的標準來評判,他們都夠不上,所以都應當被列入到列傳之中。

不過,對於是否列入世家,還有一條標準,那就是勳貴,就是功臣權貴,也就是既要達到開國功臣這個門檻,也要滿足朝廷權貴這個條件。

當時的韓信、張良和蕭何,甚至是曹參、周勃、樊噲、陳平、灌嬰等人,毫無疑問都能夠達到開國功臣這個條件。

但是,對於朝廷權貴這個條件,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因為,所謂朝廷權貴,並不是簡簡單單在朝廷裡當個重要官職就行,它必須是一度權傾朝野,為百官之首才夠資格。



在劉邦執政時期,蕭何為西漢相國,百官之首,可穿鞋帶劍上殿;在劉邦世後,他更是代表功臣集團與呂后代表的外戚平分朝大漢權力。並且在漢武帝時期,他的子孫仍然還在承襲他的爵位。從這層意義上說,蕭何絕對算是大漢朝的第一位勳貴,自然有資格被列入世家之中。

其次是曹參,他在蕭何去世後,接替蕭何成為大漢的相國,為百官之首,還是功臣集團的領銜人物,在漢武帝時期,他的子孫也依然在承襲他的爵位。因此,他也有資格被列入世家之中。至於後來的陳平和周勃,都一度權傾朝野,成為百官之首,因此也都被列入世家之中。

對於張良來說,他在劉邦登基後,就處於半隱退狀態,並且他在朝廷中也沒有擔任一官半職,所以按照正常的標準,他並沒有資格被列入世家之中。但問題是,張良雖然半隱退,但大漢的整個權力佈局,都是張良一手策劃。

比如,很多時候,以劉邦為代表的皇族、以呂后為代表的外戚和以蕭何、曹參為代表的朝臣出現分歧時,都需要張良來出面調和。最典型的就是劉邦活捉楚王韓信、分封功臣、太子劉盈事件,甚至後來太子劉盈去世,呂后出來執政,以及後來的誅呂行動,也都是在張良後人的牽引下完成的。



從這層意義上說,如果說蕭何、曹參等人是大漢帝國明面上的掌舵人,那張良就是大漢帝國背後的操盤手。換句話說,張良是大漢帝國各方勢力都能夠接受的中間人,不僅朝臣們以他馬首是瞻,就是皇族和外戚都要對他禮讓三分,只不過張良一般不輕易出手而已。

但誰也不能否認,張良的一言一行,都能夠對大漢帝國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張良雖然看似雲淡風輕,但他卻是實實在在的掌權人。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不在朝堂,朝堂卻留有他的傳說”。因此,張良自然也算都上是功勳,故被列入世家,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韓信來說,這位被稱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的戰神級人物,又曾先後擔任王侯將相,本應當被列入世家之中。但問題是,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雖然名義上掛著相國的職位,但實際上卻不掌握任何實權。

更重要的是,從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到他去世這五年期間,他都沒有真正權傾朝野過,也沒有被百官奉為領頭人,自然也就談不是權貴,充其量就是個政治花瓶而已。更何況,後來韓信被呂后誅滅三族,一家老小被殺得乾乾淨淨,等到漢武帝時,他的爵位早已經煙消雲散。

因此,對於漢武帝那個時期的人來說,在西漢建立後,韓信只能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臣子而已,實在談不上是能夠左右大漢政局的權貴,因此司馬遷只能將其列入列傳之中。


我是趙帥鍋


評判蕭何、張良和韓信之前,我們首先得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太史公司馬遷的素來評判標準:成王敗寇。

司馬遷首先是漢朝轄下史官,他寫的東西,首先不可能為韓信這種曾經意欲染指大漢朝綱的人物過分歌功頌德,但是韓信到底是個英雄,太史公還是秉持著史官的良心將他紀錄在列傳英雄紀就不錯了。

此外,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太史公因為李陵之禍而遭受宮刑,男人連這都能忍受,可見他把生命視為謀取大業的首要條件,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個人心志的體現。

那就是“成大事者,該忍常人不能忍。”

還有就是“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我們再看韓信,早年確實韜光養晦,甚至能夠忍受胯下之辱,但是最後卻忍不住權慾薰心,意欲造反,結果卻死於婦人之手,豐功偉績,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不得善終,這恰恰是太史公司馬遷所詬病的地方。

善始卻不得善終,你再厲害,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而張良就不同了,他比韓信高一個檔次在世家是因為張良自始至終忠心漢朝,功勳卓著,且最終能夠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其次,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且不說蕭何是大漢建立首席智囊,居功至偉,就是從頭至終,大家是否覺得韓信不過是蕭何擺弄的棋子?成敗都由他!

這樣一個命運不能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人與他的主宰者確實不可能並列在一起啊!

而世家之上就是本紀(帝王)了,所以就只能把韓信列在列傳了。


不書


你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

什麼叫世家?凡是能夠入選世家的,都是一時無二並且其影響力能夠持續地影響數代人乃至於改變歷史走向的,所以孔子能入世家,因為他的弟子足夠多,影響力足夠大。而列傳,只是說史家覺得他當時的影響力足夠大,他的人生也值得記錄下來,但其實他對現實社會和後來歷史的影響沒那麼大,所以老子和韓非子就沒有入選世家,只能入選列傳,因為道家和法家後來確實沒有儒家那麼基礎性。


回過頭來看歷史人物,也是同樣道理。


張良和蕭何為什麼能入選世家?張良,是反秦第一人,是劉邦和六國舊貴族的主要溝通渠道,也是是劉邦戰略上的主要謀士。沒有他,土包子出身的劉邦不能團結起舊貴族的勢力,也不能捨棄咸陽而入川,甚至不能從鴻門宴上生還!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張良的貢獻最大。可以認為沒有張良則沒有劉家天下。


而蕭何,除了在打天下過程中有著重要的表現之外,建國之後,蕭何更加是中流砥柱,是大漢坐穩天下的一個關鍵。所謂蕭規曹隨,蕭何是大漢制度的實際搭建者。而大漢延續數百年,這歷史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相比之下,韓信就是那種典型的、功勞很大但是影響力不大的人物。他是將軍,但他對漢代的兵制有什麼決定性影響嗎?他是齊王,齊魯有他什麼痕跡嗎?他最大的功勞是打敗了項羽,但實話實說,項羽的失敗,更多是他自己作死的結果。而且,戰爭打完了之後,韓信似乎就失去了他的功能了。


從對歷史的影響角度來說,韓信,真的不如張良蕭何。


敦復


司馬遷的《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是記歷代帝王政績,表是大事年表,書是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這些都很清楚。而世家與本紀都是記錄重要人物的,有什麼區別呢?同為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卻入列傳呢?

這首先要從“世家”的本意來進行解釋。“世家”一詞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也就是有世有家。世家不僅要有“家”,也就是門第高貴,而且有“世”,也就是世代傳承。所以《史記》中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亡。

比如描寫張良的《留侯世家》,不僅寫了張良的事蹟,還寫到了張良的兒子張不疑:

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張不疑繼承了張良的爵位,雖然在漢文帝時期被剝奪了爵位,但“留侯”這個爵位也算有過傳承,所以算作世家。

再比如《陳涉世家》,雖然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他倆都被人殺死。然而由於陳勝的起義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所以劉邦在碭縣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為陳涉看守墳墓,到漢武帝時仍按時殺牲祭祀他:“高祖時為陳涉置守頉三十家碭,至今血食。”也算是有傳承,因此可以入世家。

而韓信雖然做過淮陰侯,但卻因為造反,或者說被指控造反,被滅了三族,淮陰侯的爵位沒能傳承下去,他自己也無人祭祀,因此不能列入世家。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