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恭親王奕訢為何在咸豐靈前嚎啕大哭?

貓眼觀史


關於恭親王奕訢在咸豐帝靈前嚎啕大哭一事,歷史上確實是有明確記載的。這件事情發生於咸豐十一年,,此時咸豐帝已經駕崩,奕訢在處理完京城事務之後風塵僕僕的奔赴熱河行宮,到了行宮他飛馬而下,來到皇兄咸豐帝靈前撲通跪倒,隨即痛苦哀嚎,奕訢哭的真實,並非逢場作戲,以至於在場的兩宮太后和親貴大臣等都紅了眼眶。恭親王奕訢為何會在咸豐帝靈前如此痛哭,其實他既是哭咸豐,也是哭自己,更是哭大清。



手足情深:

咸豐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在其十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孝全皇后在臨終前將年幼的咸豐帝託付給了宮中地位最高的靜貴妃,靜貴妃就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後來孝全皇后死後,年幼的咸豐帝就和自己的六弟共同養育在養母靜貴妃身邊,咸豐帝每天都和奕訢一同去上書房讀書,一同去給父皇請安,下了課又一同回到養母靜貴妃宮中玩耍,可以說,養在靜貴妃宮中的這幾年,咸豐帝和恭親王奕訢的關係是非常不錯的,這即是常年在一起的相處融洽,同時也因為兩人年齡相仿,有共同語言。當時道光帝的其他兒子都還年幼,與咸豐帝年齡相仿的也就只有奕訢了。來熱河奔喪的恭親王在咸豐靈前痛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感念當年一起生活成長的日子,痛心皇兄的英年早逝,骨肉分離。


疑心忌憚:

咸豐帝與奕訢產生隔閡主要是源於對太子之位的爭奪。故事還要從道光帝晚年說起,道光帝晚年,曾為了立誰為太子的事情而矛盾,一方面,長子奕詝為其愛妻孝全皇后之子,由忠孝仁愛,道光帝對其非常中意,而另一方面,皇六子奕訢文武雙全,聰慧異常。道光帝因此左右為難。最終,經過權衡和考量,道光皇帝最終將奕詝立為皇太子,同時在道光帝的傳位遺詔上,奕訢也被明確封為了恭親王。一份傳位詔書明確了兩位皇子的身份和歸宿,這種情況是非常罕見的,同時也充分反映了道光皇帝內心的矛盾。也正是因為道光皇帝生前對奕訢的寵愛和重視,導致了咸豐帝將奕訢視為皇位角逐的有利對手,兄弟失和至此開始,整個咸豐年間,恭親王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始終不被信任,能力才華極強的他從未被咸豐帝委以重任。恭親王一直處於一種懷才不遇的境況。而此時咸豐帝已死,前來哭靈的恭親王奕訢想到自己這麼多年所受的委屈,便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排除中樞:

公元1861年,也就是咸豐十一年,此時的咸豐帝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自感將不久於人世的咸豐帝已經開始在為自己的身後事而籌謀了,懿貴妃所生的太子尚且年幼,而其母多年以來便顯示出了對權力的極大熱情,所以咸豐帝將一枚代表權力的印章交給了自己信任的皇后,除此之外,咸豐帝還精心挑選了八位精明能幹的大臣作為讚襄政務大臣來輔佐年幼的太子,這八位顧命大臣中,有咸豐帝的寵臣,有宗室親貴,有道光帝的駙馬,卻唯獨缺少恭親王奕訢,這樣的安排明顯就是故意將其排除於權力中樞之外,追根溯源,仍舊是對於奕訢的提防和不信任。奕訢哭靈也有這種對於皇兄不信任自己的怨懟之情。

恭親王奕訢在咸豐帝靈前痛哭,確實有很大程度上的真情流露,這其中雖然也摻雜著很多複雜的感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恭親王奕訢痛哭也是為了麻痺肅順等人,表示自己只是單純前來謁見大行皇帝的,而沒有別的企圖。


歷史課課代表


恭親王奕訢到避暑山莊奔喪,不是應邀來的,而是硬要來的。八大臣按照咸豐的意思,拒絕奕訢前來奔喪,奕訢硬要來,必須給個理由,這理由還必須充分。不然八大臣一定會懷疑他別有用心。奕訢靈前大哭,哭得動情,哭得傷悲,顯示他兄弟情深,這理由才夠充分。



奕訢的效果達到了,他哭得太動情,在場的八大臣被他征服,也都跟著留下眼淚,於是在情感上站在了奕訢這邊,哥哥賓天,弟弟應該奔喪,弟弟都這麼傷心,嫂子更傷心,應該同意他去安慰一下傷心的寡嫂,這樣他提出與慈禧見面,才沒被拒絕,而到避暑山莊,他真正目的就是和慈禧見面。因此奕訢靈前大哭,就是叔嫂見面的敲門磚。



要說兄弟情深,那是過去,奕訢的生母是咸豐的養母,對咸豐很好。奕訢和咸豐年齡相仿,從小一起生活,的確兄弟情深。奕訢的生母對咸豐有養育之恩,奕訢請求咸豐為母親上太后封號,咸豐罷了奕訢的官讓他靠邊站了,咸豐對奕訢有情嗎?咸豐駕崩,不讓最親的弟弟奔喪,咸豐有情嗎?讓關係遠的八大臣當輔政大臣,把最親的弟弟排除在外,咸豐有情嗎?慈禧為什麼要聯合奕訢搞政變,不就是連慈禧都覺得咸豐對奕訢做得太過分嗎?

最是無情帝王家,咸豐對奕訢無情,奕訢哭咸豐,如果說有情也是怨懟之情,活人不與死人計較,怨懟之情和兄弟情深能一樣哭法嗎?奕訢在咸豐靈前嚎啕大哭,哭得動情,只能說明表演到位。


有得觀史


恭親王奕訢本來有機會當皇帝的。

因為論聰明才智、相貌體格,他都要勝過哥哥奕詝。但是,道光帝選皇位繼承人時,最終的天平還是倒向了老成穩重的奕詝。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書寫立儲密旨時,其親筆寫下了硃諭:皇四子奕詝為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建儲密諭中包含兩個不同的內容,這在清朝宮廷史上是頭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也許,道光帝想給奕訢一點補償吧?

奕詝十歲時,其生母全皇后突然暴崩,奕詝交由奕訢的生母靜皇貴妃一起帶養。奕詝和奕訢兩兄弟小時候的關係還算不錯,在上書房裡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甚至一起習武。奕詝當上皇帝后,對奕訢母子也算可以,靜皇貴妃封為康慈皇太妃,奕訢封為恭親王,咸豐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訢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入軍機處才兩個月,就被提為“首揆”,當時奕訢只有21歲。‘

皇兄的格外恩典,奕訢自然力圖盡忠報答,但這時出了個意外。原來,當時的康慈皇太妃,也就是奕訢的生母,不慎說漏了嘴,導致咸豐遷怒並冷落奕訢,把他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野史中說,咸豐五年康慈皇太妃病危,咸豐因有養育之恩,也經常前去探問。有一天咸豐去請安時,正好太妃睡得迷迷糊糊,她以為身邊的人是親兒子奕訢,就說:“阿瑪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愛。”

剛說完,皇太妃發現身邊不是奕訢而是咸豐,尷尬之餘,只好轉身裝睡,不再言語。從此後,咸豐心裡便有了疙瘩,對奕訢也起了猜疑之心。過了幾天,奕訢從母親宮中急急走出,正好遇上前來看望的咸豐,咸豐問他情況怎樣,奕訢哭著說母親恐怕沒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儘快給母親一個皇太后的封號。

咸豐帝聽後支吾了兩聲,既沒說同意,也沒說反對。奕訢一時心急,以為皇兄同意了,當時他急著要讓母親在活著時獲得皇太后的封號,於是就急急忙忙的趕到軍機處,命令臣僚準備了冊封典禮。奕訢的自作主張讓咸豐騎虎難下,只好勉強同意了封號,尊康慈皇太妃為康慈皇太后。但是,咸豐對奕訢的這次越權行為非常惱火,加上前面聽到康慈皇太妃說的那些話,心中更是十二分的不快。

沒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剛過一週,咸豐就找奕訢算總賬了,他以辦理母后喪儀不周的名義將奕訢趕出軍機處,並罷免一切官職,罰他回上書房讀書。

而在責罰奕訢辦理喪儀不周的同時,咸豐卻把康慈皇太后的喪儀規格大為降低,狠狠出了口心中的惡氣。自此,咸豐和奕訢的兄弟親密關係宣告結束,就連咸豐死在熱河行宮時,留下的遺詔也把奕訢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咸豐病逝的各種消息傳到北京後,奕訢既傷心,又鬱悶,另外還夾帶著莫名的委屈和一股無名火起。

作為咸豐最親的弟弟,他既對咸豐命八大臣輔政的遺詔表示十二分的懷疑,又對自己的地位安排感到憤憤不平,他認為這不是咸豐的本意而是八大臣利用熱河的變亂有意篡改了咸豐的遺詔。八大臣在處理咸豐喪儀上的問題,更是證明了奕訢的猜疑。就在咸豐崩逝的當天,八大臣起草諭旨,成立了大行皇帝的“治喪委員會”,其中包括了“睿親王仁壽、豫親王義道、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大學士周祖培、協辦大學士肅順、尚書全慶、陳孚恩、綿森及侍郎杜翰”等人。

表明上看,“治喪委員會”的名單不是權力分配表,其成員也只是按照與咸豐的親疏關係及朝中地位而定。名單倒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但問題是,八大臣在諭旨中僅命陳孚恩自北京火速趕往熱河,而恭親王奕訢卻被命留在北京辦事,無須前往熱河。

這一揚一抑,親疏立見,八大臣的用意,奕訢豈能不知?此時的奕訢,回想近年來的種種不公,不免也對兄長咸豐頗為怨憤。奕訢心想,在皇兄北走熱河後,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百般周旋並費盡心機將洋人弄走後,多次奏請皇兄迴鑾而不準,請求赴熱河探視疾病又不允;

現在好,咸豐這一撒手,八大臣輔政也沒有自己的份,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啊?!難道自己的親弟弟還不如遠支宗親載垣、肅順等人可信嗎?難道穆蔭、匡源等外姓人還比自己的親兄弟可靠嗎?想到這裡,奕訢的一腔無名怒火頓時燒向了肅順等人:正是這些弄權的小人時時刻刻在皇兄面前中傷毀謗,這才會使得自己被日益疏遠;

而這些人為了把持朝政,還故意多次阻撓咸豐迴鑾京城;如今皇兄病死,這些人竟然不準自己前去熱河奔喪哭奠,真是家奴翻天,豈有此理!

想到這裡,奕訢恨得直牙癢癢,他一跺腳,自言自語道:不行,我一定要親往熱河討個公道,弄個明白!恰在這時,慈禧的密使也到了,皇嫂指示小叔子立刻前往熱河,化解危局。奕訢得此信息後,心情立刻轉好,他就像吃了顆定心丸——自家人就是自家人,這自家的江山,豈能讓外人染指?

隨後,奕訢立刻上奏行在,堅決要求赴熱河奔喪。肅順等人雖然對奕訢防範得緊,但咸豐畢竟是人家的親哥哥,這胞弟來熱河奔喪哭奠胞兄,這無論怎麼說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是肅順等人非要蠻橫拒絕,弄不好還讓世人懷疑八大臣是有意排擠宗親、把持朝政,反落下自己的不是。肅順等人轉念一想:也罷,反正現在大局已定,熱河是我們的天下,就算奕訢不懷好意,他單刀赴會、赤手空拳的,還能攪出多大的風浪來!

七月二十六日,恭親王奕訢懷著複雜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熱河的行程,一路上他晝夜兼程,馬不停蹄,經過四天的跋涉後,終於在八月初一的清晨抵達熱河行宮。奕訢到達時,正好趕上咸豐的“二七”殷奠禮,行宮內香菸嫋嫋,哀樂齊鳴,滿目蒼白。此情此境,奕訢豈能不感傷於懷!他帶著滿身的塵土,半是勞累、半是傷心的撲倒在咸豐的梓宮(靈柩)前伏地大哭,聲徹殿陛。

說真的,從咸豐崩逝後,還沒有誰像奕訢這樣悲痛過,即使是八大臣和兩宮太后,也沒有這樣傷心過。奕訢的痛哭哀號,讓在場的人都眼圈一紅,被感動得陪同流淚。奕訢痛哭的背後,情感極為複雜,可謂半是傷心半是委屈。其傷心的是,自己雖然和兄長有過芥蒂嫌隙,但畢竟是一起長大的手足,誰料到去年一別,便已成永生?

想起自己的哥哥自打當上皇上,何曾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如今斯人已去,人隔陰陽,兄弟間的這點齟齬疙瘩又算得了什麼呢?奕訢的傷心大哭,也有一半是為自己而哭。他回想往事,雖然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出格,但皇兄何以如此糊塗,竟然會將大權交給遠支宗親和異姓外人,而反對自己的親兄弟大加猜疑呢?

何況,這皇位是父皇留下的,本來自己也不是沒有機會,既然皇兄做了皇上,自己也已經認命,何以還是不加信任呢?再者,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如今洋兵已退,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憑什麼將自己排斥在權力之外呢?想到這裡,奕訢是越哭越傷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窩囊、太委屈、太鬱悶了,本來是出於禮儀性的一哭,變成了發自肺腑、痛徹心扉的嚎啕大哭。

奕訢的這一哭,可謂是感天動地,不僅那些大臣們覺得奕訢是真的和咸豐皇帝手足情深,就連八大臣都認為要是真不讓奕訢前來拜奠的話,那可就成了千古遺恨了。

不過,既然奕訢這次是真的來奔喪哭奠而不是鬧事,那他們也就放心了


資治通見


  恭親王奕訢本來有機會當皇帝的。因為論聰明才智、相貌體格,他都要勝過哥哥奕詝。但是,道光帝選皇位繼承人時,最終的天平還是倒向了老成穩重的奕詝。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書寫立儲密旨時,其親筆寫下了硃諭:皇四子奕詝為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建儲密諭中包含兩個不同的內容,這在清朝宮廷史上是頭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也許,道光帝想給奕訢一點補償吧?

  奕詝十歲時,其生母全皇后突然暴崩,奕詝交由奕訢的生母靜皇貴妃一起帶養。 

 想起自己的哥哥自打當上皇上,何曾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如今斯人已去,人隔陰陽,兄弟間的這點齟齬疙瘩又算得了什麼呢?奕訢的傷心大哭,也有一半是為自己而哭。他回想往事,雖然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出格,但皇兄何以如此糊塗,竟然會將大權交給遠支宗親和異姓外人,而反對自己的親兄弟大加猜疑呢?

  何況,這皇位是父皇留下的,本來自己也不是沒有機會,既然皇兄做了皇上,自己也已經認命,何以還是不加信任呢?再者,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如今洋兵已退,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憑什麼將自己排斥在權力之外呢?想到這裡,奕訢是越哭越傷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窩囊、太委屈、太鬱悶了,本來是出於禮儀性的一哭,變成了發自肺腑、痛徹心扉的嚎啕大哭。


150539507


話說咸豐十一年(即公曆1861年)七月十七日,清朝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臨終前留下了“顧命八大臣先替小皇帝載淳處理國政,再利用兩宮皇太后手中的御賞、同道堂這兩個印章來制約八大臣”的權力運行體制,而慈禧、慈安因為學識、政治經驗遠不如久經官場的這八人,此時朝廷又安在熱河,行動多有不便,因而舉步維艱,處處被八大臣牽著鼻子走。


兩宮太后由於不滿“八大臣”的專權跋扈,為了擺脫他們的控制,慈禧、慈安想到了身處北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於是她們就立即派人前往京師秘密召見奕訢,要他速來熱河商討事宜。

據傳說,慈禧、慈安為了讓派出的太監避開肅順在他們身邊安插的眼線,為此還上演了一出“苦肉計”:讓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跟慈安的宮女打架,雙方打得很激烈,宮女畢竟是女流之輩,真動起手來自然吃虧,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慈安的宮女就被安德海打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於是慈禧就順理成章地下令把安德海發配到京城,讓內務府來嚴辦。安德海由此就回到了京城,見到了奕訢,把兩宮太后的懿旨傳達了過來。奕訢一接到太后的旨意立馬就往熱河方向趕路。





八月初一清晨,奕訢一路風塵僕僕終於趕到了避暑山莊,見到咸豐帝的靈柩後,他撲倒在地放聲痛哭,史書記載為:“伏地大慟,聲徹殿陛”,在場的人無不為此動容。

奕訢不是向來與兄長咸豐不和嗎,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反而哭得如喪考妣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手足之情難以割捨

眾所周知,奕訢與咸豐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二人皆是道光皇帝的愛子,雖然在父親死後咸豐上臺以來,兄弟倆鬧過不少矛盾,尤其是為了奕訢的母親靜皇貴妃追封太后的事情,兩兄弟甚至撕破了臉,奕訢幾乎被咸豐給一擼到底,成了個閒散宗室,但是這二人畢竟還是親兄弟,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自然無法割捨。

  • 童年記憶無法抹去

咸豐皇帝童年即喪母,九歲之後就跟著養母靜妃也就是奕訢的生母一起生活,一直到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逝世,這時候十九歲的咸豐才離開了靜妃的寢宮去了養心殿,奕訢、咸豐二人在此期間一直是童年的玩伴,十年的朝夕相處,感情自然非同尋常。

  • 內心情感的宣洩

其實不管有沒有表達出來,奕訢對當年父親道光留下的立儲密旨之事一直耿耿於懷,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奕訢想起自己原來也是皇位的重要候選人之一,結果卻因緣際會沒有當上皇帝,奕訢心中自然不平衡,更何況後來他還屢遭咸豐打壓,這就更加讓他怒火中燒,憤恨難平了。



但是現在看見靈堂內咸豐冰冷的靈柩與靈位,再想起兄長自繼位起國家就內憂外患不斷,先是持續十數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久壓不下,再是英法聯軍兵臨城下,他幾乎沒有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每一天都在擔驚受怕,如今年僅三十一歲便客死承德異鄉,落得個有家難回的下場,自己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奕訢心中的怨氣也就在這不絕於耳的哭聲中煙消雲散了。

  • 向八大臣示威

奕訢大哭也有向八大臣示威的意思,我才是先帝的親兄弟,你們這八個人算什麼?看我怎麼聯合兩宮皇太后收拾你們!奕訢的哭聲就代表著他正式向八大臣宣戰,於是在見完慈禧、慈安後,他就立馬趕回了北京,開始佈置政變的相關事宜了。

奕訢的放聲大哭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上包含了多重意思,也算是他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表達自己內心深處情感的方式吧,這也許才是真正的“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棍哥觀史


咸豐是中國最後一個實權皇帝了!奕訢作為愛新覺羅最後可以改變家族命運的人!國家命運,皇族未來,隨著咸豐的倒下就全落到奕訢身上了!奕訢一哭兄弟之死,二哭清朝的未來,皇位繼承人年紀不足以領導這個國家,三哭咸豐卻沒有把國家的未來交到自己身上!


漢徵西大將軍


君臣之義,手足之情,不管真假作為臣子兄弟都應該哭的。恭親王坐了多年的高級冷板凳,此次是要跟兩宮太后聯手從顧命八大臣手中奪回權力,他能不激動嗎?


立志成蟲


因為他是咸豐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