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我與書的淵源

不知不覺,發現讀書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嗜好。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不過是個善意的謊言,但讀書確實能夠不斷地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甚至有時還能帶來巨大的精神動力。

讀書記—我與書的淵源

仔細想想,如果追本溯源的話,這大概要從我初二時的同桌說起。

在初二之前,我壓根不知道什麼是文學作品,單單知道做完老師佈置的課下作業就可以出去玩了。但當時我的這位同桌卻不然,他做完作業非但不出去玩,還會時不時會拿出一本課外書津津有味地讀。

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他的學習成績當時是全校第一名,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孔夫子教導我們,要見賢思齊。“原來學習好的都愛看這玩意兒”,我暗想。

讀書記—我與書的淵源

於是,便向他借了第一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能是第一次看小說,稀裡糊塗,讀完竟完全不知所云。之後又借了本《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倒是把我吸引了,便一口氣將它讀完。

雖然開始課外書後,我的成績並沒有提高。但從那時起也算是受到了啟蒙,初三便開始嘗試買些盜版書看,買了第一本書《子夜》,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我充其量不過是看看熱鬧。雖然大都囫圇吞棗,十有八九都味同嚼蠟,但那時還是朦朦朧朧覺得老舍的《駱駝祥子》挺好看,對這本書的印象最深。

讀書記—我與書的淵源

中考完,在家閒來無事,去書店買了本書叫《平凡的世界》,書的扉頁上寫著這麼一句話:“與書中人為伍,與書中這些高尚人為伍,你便不再孤獨!”沒想到這本書居然對我影響那麼深,依稀記得高一時我還刻意模仿書中的孫少平,飢一頓飽一頓。

在得知它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後,就一直把茅盾文學獎奉若圭臬,當時還有通讀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的志向,後來才發現這樣的作品實在是寥寥無幾。

在縣一中,學校有個租書的地方,每本每天兩毛錢,記憶鮮明的是在宿舍走廊昏暗的燈光下讀完了《穆斯林的葬禮》,花錢買了本《圍城》,卻一點也沒看明白書中所謂的幽默。

讀書記—我與書的淵源

唯獨高三備考緊張,那一年也沒有心思、精力和時間看課外書了。

上了大學後,學校圖書館裡的書應有盡有,感覺就好像魚潛大海了一般。每天都孜孜不倦地讀啊讀,讀《白鹿原》覺得心沉重,讀《許三觀賣血記》感動的要哭。

之後又迷戀上了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家名譯系列,飢不擇食地讀了很多世界名著。有人說,一流的作品再加上一流的翻譯,便是完美的中西合璧。至今我看外國叢書還有一種名家名譯情結。

讀書記—我與書的淵源

卑微的人也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過是每天庸庸碌碌地過活著,我也不例外,卻和書成了良師益友。但讀書多也成不了文學家,正如在家做一輩子飯也成不了廚師。讀書只是一種愛好,就像有人喜歡踢足球,喜歡踢足球的人多了,成為足球運動員的卻屈指可數。

有時候,書也不能讀太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性格。也不能一味地讀死書,每讀完一本書都要動腦子思考思考,要會讀書,我覺得這一點我完全沒有做到。高爾基說的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也許並不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相信與書為伴的人生,至少內心世界會變得更加充實與豐富。

不過,話又說回來: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