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唐伯虎的《桃花庵詩》,要表達什麼?

一綠浮芳


桃花庵歌

明代:唐寅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不願鞠躬車馬前,但願老死花酒間。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世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世人看不穿。

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 唐寅

全詩畫面豔麗清雅,風格秀逸清俊,音律迴風舞雪,意蘊醇厚深遠。雖然滿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豔字眼,卻毫無低俗之氣,反而筆力直透紙背,讓人猛然一醒。唐寅詩畫得力處正在於此,這首詩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詩歌前四句是敘事,說自己是隱居於蘇州桃花塢地區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種桃樹、賣桃花沽酒是其生活的寫照,這四句通過頂的手法,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隱喻隱士,鮮明地刻畫了一位優遊林下、灑脫風流、熱愛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隱者形象。

次四句描述了詩人與花為鄰、以酒為友的生活,無論酒醒酒醉,始終不離開桃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任時光流轉、花開花落而初衷不改,這種對花與酒的執著正是對生命極度珍視的表現。

下面四句直接點出自己的生活願望:不願三下四追隨富貴之門、寧願老死花間,儘管富者有車塵馬足的樂趣,貧者自可與酒盞和花枝結緣。通過對比,寫出了貧者與富者兩種不同的人生樂趣。

接下去四句是議論,通過比較富貴和貧窮優缺點,深刻地揭示貧與富的辯證關係:表面上看富貴和貧窮比,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但實際上富者車馬勞頓,不如貧者悠閒自得,如果以車馬勞頓的富貴來換取貧者的閒適自在,作者認為是不可取的。

這種蔑視功名富貴的價值觀在人人追求富貴的年代無異於石破天驚,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脫豁達的人生境界,是對人生的睿智選擇,與富貴相連的必然是勞頓,錢可以買來享受卻買不來閒適、詩意的人生,儘管貧窮卻不失人生的樂趣、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寫照。

通觀全詩,層次清晰,語言淺近,迴旋委婉,近乎民謠式的自言自語,然而就是這樣的自言自語,卻蘊涵的無限的藝術張力,給人以綿延的審美享受和強烈的認同感,不愧是唐寅詩中之最上乘者。這也正合了韓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荊潭唱和詩序》)的著名論斷。



繾綣風鈴


文人們喜歡桃花是有傳統的。桃花桃花逃之夭夭,逃出濁浪滾滾的紅塵,逃進心靈的桃花源。桃花之下最宜隱居也,這是陶淵明的經驗,也是李白的心得,這些都與唐伯虎高度契合。所以他的居所有了詩意的飄著仙氣的名字-桃花庵。

他身上的佛道思想深刻影響他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他的藝術風格。他在這裡寫下了一首他生命中最精彩的詩篇:《桃花庵詩》

這首詩,表達了唐伯虎的幾層意思。

第一,我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活的跟桃花一樣明媚,你們可以羨慕我。

第二,我在桃花樹影裡吹笛到天明,我半醉半醒著,閒看花開花落。

第三,你高官你厚祿,你車馬赫赫,但你擔心,你擔心,你身不由己。

第四,老子就是看透了世道人情,想讓我為五斗米折腰,絕不可能的。

第五,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哥的境界你們俗人不會懂。


新加坡負十四


唐伯虎的詩不多,也遠不及他的書畫出名,但是他的詩極具個人特色,這首詩尤為有名。

《桃花庵詩》 (明)唐寅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有版本為,太瘋癲或忒風騷)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桃花塢(wù):位於蘇州金閶門外,北宋時章粢父子在此建有別墅,後漸廢為蔬圃。唐寅於此築屋,名為桃花庵。

五陵豪傑: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都在長安附近,也指富貴人家聚居的地方。

這更像是首打油詩,平白如話,淺顯如語,嬉笑怒罵成文章,帶有唐伯虎個人風格。

明代王世貞在《跋伯虎畫》評價:“語膚而意雋,似怨似適,令人情醉,而書筆亦自流暢可喜。”

1 創作時間

能查到的資料,周道振、張月尊編的《唐伯虎年表》中說:“弘治十八年乙丑,三月,桃花塢小圃桃花盛開,作《桃花庵歌》。”

也就是說寫於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而在這之前,唐伯虎真的很慘,父母相繼離世,家道中落。在好友規勸下,25歲的唐伯虎準備科舉,隨後,竟中鄉試第一“解元”。後赴京參加會試,因受一同趕考徐經科考舞弊案牽連,被罷為小吏,唐伯虎一怒之下,拒絕為官,遊歷各地。這一年,在蘇州建桃花庵,埋頭於書畫創作,以書畫謀生。

本是才華橫溢,躇躊滿志,科舉一敗,給唐伯虎的打擊是沉重的,拒絕出仕,遊歷各地,可能就是一種看透官場,率性而為的表現。

2 詩寫了什麼?

前四句,以“桃花庵”為居所,自詡為“桃花仙”,賞花喝酒花下眠,唐伯虎描繪了屬於他自己的桃花源以及快樂無牽絆的隱居生活。

後四句,將桃花庵生活與車馬生活作了對比,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與立場,寧願花中貧賤閒,不願車馬前卑膝,也就是說,寧願做個貧賤的花農,自耕自足,自斟自飲,也不願做官,奴顏媚骨,追逐名利。

“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別人看不穿”:他人都嘲笑我的行為太瘋狂痴癲了,殊不知我異常清醒,誰又能如我洞穿一切呢!

這句話很有深意,站在世俗、傳統價值觀的角度上,唐伯虎能科考中舉做官,哪怕是小官,也是榮耀無比的事情。

然而在唐伯虎看來,如果以犧牲個人的人格與自由為前提,屈辱為官,隨波逐流,倒不如干乾淨淨、自由自在做個花農。

別人眼裡的不正常,恰是自己的潔身自好,逍遙自在。放棄功名,成全自我,世間有幾人能夠真正做到?我唐伯虎算一個。

這句話是唐伯虎對傳統價值觀的一種挑戰,對功名富貴的一種蔑視,將追求個人自由放在了第一位,如此消極無作為,卻是官場太黑暗,只能用歸隱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頗有傲視古今,唯我一人的清高與霸氣,也透露著“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曠古孤獨與無奈。

有才華的人,往往總與世俗格格不入。3 人們就喜歡這樣玩世不恭,風流倜儻的唐伯虎

為什麼如此喜歡這首詩?

一種嚮往的生活方式,全新的“桃花源”。

“桃花”是詩人筆下最常見的意象,一種明媚的“逃”的生活。

桃花下飲,桃花下眠,桃花下醉生夢死,無牽絆!真的拋棄世俗一切,與自然為伍,花月同眠,這種生活是人人嚮往的,卻無幾人能做到的。


陶淵明《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是和平、祥和與安寧,自耕自足,男女老少,平等和睦,怡然自樂,卻過於煙火氣,是一種基本生活得以滿足的願景。

唐伯虎的桃花庵,尤其這兩句“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令人無限嚮往,詩意與浪漫,率性灑脫,逍遙自在,是個人的高度自由與精神的徹底愉悅,而且是得以實現的。

唐伯虎是高於陶淵明的,敢說敢做,真的付諸行動,陶淵明還停留在想象中。

唐伯虎身體力行的實踐著他想要的,物質的貧乏擋不住對自由的渴望,而我們還在物質的泥潭中邁步,這首詩可能滿足了我們對詩意的風流的自由生活的憧憬。

一種文人傲骨,寧在江湖受苦,也不官場受辱。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這句詩,是唐伯虎一生的寫照,只是他選擇了老死書畫裡。

唐伯虎以書畫謀生,是將個人的熱情全部轉嫁到書畫上,而一開始,唐伯虎也是學而優則仕的踐行者,對書畫的無限熱愛與深厚造詣,在一定程度上,是個人對政治對仕途的徹底失望與決絕。

在別人眼裡的不務正業,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卻是唐伯虎追求自由,人格獨立,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的最好方式,而且唐伯虎還將這種方式做到了極致。

這一點清高與傲骨,與李白是相似的,這首詩也有效仿的地方。

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李白《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伯虎自己也說:“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甚至認為自己比李白看得更透:“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把酒對月歌》)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相同的意志與骨氣,二人如出一轍,李白還有營營功名的過往,而唐伯虎徹頭徹虎的玩世不恭,遊戲人間。

這種看得開,放得下,瀟灑走一回的笑傲江湖之胸襟氣度,文人之中,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而唐伯虎如此集才華與個性為一體的文人,為捍衛自己的尊嚴與人格,寧願書畫為伴,不入汙池一步,一生窮困潦倒的悲情故事,又賺足了世人的眼淚。

清代史學家錢大昕這樣評價:“土木其形骸,冰雪其性情。藐千駟以若浼,擁萬卷而自榮。狂士標格,才子聲名。”

有才,夠慘,有氣節,足狂放,這首詩裡有人們對風流才子唐伯虎的喜歡與憐惜!


一綠浮芳


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桃花庵詩》的時候,我就深深的喜歡上了這首七言古詩。可能我比較淺薄,不太能體會其中的憤世嫉俗之意,我感覺到的是兩點:美、仙。

唐伯虎創作此詩的時間是在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之後,政治上再無前途,生活上窮困潦倒。而在此之前,他是人人稱讚的少年解元,聞名江南,意氣風發志得意滿。這種巨大的人生落差,要麼讓人心理崩潰徹底沉淪,要麼讓人看破名利超脫於世俗。

很顯然,唐伯虎是後一種。

《桃花庵詩》全篇近乎白話,通暢自然。從第一句“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開始,就定下了全詩的基調,桃花之美,任何一個人都能體會到,身處桃花林中的詩人,也成了不入凡塵的桃花仙。

這是詩,這也是畫。我們可以隨著詩人的描述,進入桃花塢裡的桃花庵,然後旁觀桃花仙的日常,或者直接化身桃花仙。

這位仙人愛花也愛酒,在庵中遍植桃花,自我觀賞之餘還摘桃花去換酒錢,我們可以想像的是,當桃花變成桃子,仙人必然也是會摘桃子去換酒錢的。

喝著小酒、賞著桃花,偶爾抬頭看一眼天邊的雲霞。半夢半醒、花開花落之間,日子過去了一天又一天,詩人悠閒自在,寧願過著這種貧賤的生活老死花酒間,也不願汲汲營營鞠躬車馬前。

“桃花塢、桃花庵”這兩個地方是真實存在的,桃花塢位於蘇州金閶門外,北宋名將兼詩人章楶曾在此建園,後來荒廢。

唐伯虎落魄之後,以書畫為生。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第一次有了在桃花塢建造桃花庵的想法,開始攢錢,不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於酒色;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他攢下一筆錢,又跟朋友借了些,築成桃花庵別業及夢墨亭。

用句俗之又俗的話來說,這是他心靈的港灣。就是在這裡,他悟出了人生真諦: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世人笑他瘋癲落魄,然而眼前的一切榮華富貴,都不過是一場虛妄,他已看穿;世上的英雄豪傑,最終也化歸塵土,千百年後,誰又記得他們?

唯有妍麗多姿的桃花林,一年復一年,見證著世事的變遷。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從唐寅的《桃花庵歌》中,隨便挑選幾句出來。一個瀟灑,隨心所欲,寄情田園的"風流"才子形象,便躍然紙上。


要想充分理解這首《桃花庵歌》所表達的思想,就必須回頭看一看唐伯虎之前的人生經歷。


唐寅,字伯虎,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二月初四,也就是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並非誤傳的寅年寅月寅日寅時。


雖然唐寅先祖,也曾入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在宋代,明代為官。但傳到他這一分支,門庭早已落沒,父親唐廣德,只是經營一家小酒館。


我們中國人常說,光耀門楣,不給祖宗丟臉。那麼祖宗要是出了什麼大人物,自然也是以此為榮。


所以,即便時過境遷,唐寅的心裡,也還是有一股傲氣。在他的詩畫中,常常用“晉昌唐寅”的落款,追憶的便是唐代先祖---“莒國公”唐儉。


唐寅15歲,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24歲時,唐寅父親去世,其後不久,他的母親,妹妹,第一任妻子,兒子,相繼去世。這對他的打擊是巨大的。


到28歲時,得中應天府鄉試第一,第二年入京參加會試,因為受到“徐經科場案”牽連而下獄,而後被罷黜為浙藩小吏。落差如此巨大,彷彿一下從天堂掉入了地獄。可以說,他的內心是十分失落的。憤而不去就任,跑去周遊全國各地。


這之後,他便靠賣畫為生,不再去貪求那些個官場名利。


在唐寅36歲那年,看中蘇州城北的桃花塢。在那裡建起了“桃花庵”別院,院子四周遍種桃樹,幾年後,便長得蔚然成林。


此時的唐寅,有續娶的妻子沈氏陪伴,情感上並不空虛。所以整日桃花樹下飲酒,作畫,寫詩;才能寫出這首《桃花庵歌》來。


整首《桃花庵歌》強烈的傳達出一個信息:我和妻子在這裡,有酒喝,有花欣賞,過得像神仙一樣。我才不要去當一個卑躬屈膝的小吏呢。你們笑我瘋癲,我說是你們不懂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無拘無束。


千秋歷史一壺酒


說實話,這首詩之所以會這麼出名,要感謝星爺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讓這首《桃花庵詩》名噪天下。全詩為:

《桃花庵詩》

(明)唐寅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其實這首詩,就像是《紅樓夢》裡的《好了歌》一樣,洞察人生,看透世事。詩中描寫的是詩人安貧樂道,閒適豁達的人生心態。詩人主要想表達的是自己自娛自樂,自食其力,無意於官場,不爭名逐利的人生態度。

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是非成敗,什麼榮華富富貴,什麼英雄豪傑,這些對於人生來說,一切都是虛幻;百年之後終將塵歸塵,土歸土,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這首詩可以與《紅樓夢》裡的《好了歌》對照著看,想表達都是一個意思:好就是了,了便是好。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窗外的白楊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稱得上少有的全才,詩文、書法及繪畫無一不精,但根據記載他並沒有影視劇中的那般幸福,而是一生窮困潦倒。

或許正是因為仕途上的不順,才激發了唐伯虎的潛能,他的代表作《桃花庵》,在古代詩詞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對於這首詩歌,每位讀者從中領悟到的東西各不相同,它究竟是唐伯虎看破名利的灑脫,還是對仕途無望的感嘆呢?

唐伯虎本來已經金榜題名,就等著皇帝賜予官職,卻因科舉舞弊案的牽連,不僅失去了做官的資格,且被徹底取消了考試資格,也就是說,以後再也沒有機會踏入仕途。唐伯虎非常的憋屈,抱怨過上天的不公,也埋怨過皇上的昏庸,但並不能改變什麼。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的詩句,表達了不願同流合汙的心態;“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體現了放蕩不羈的性格,至今經常被引用。


佳尚音樂秀


其實唐伯虎的特長是作畫,詩作水平很是一般。

但是他的《桃花庵詩》卻因為周星馳在“唐伯虎點秋香”的電影裡一番縱情恣肆的誦讀給帶火了,這首桃花庵詩如果從古詩的欣賞水平角度來看,確實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說拿不上臺面,可以歸入打油詩的行列。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這首詩的完整篇: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首詩最大的不足就在於有直露、平淡之嫌。古人作詩,很在乎意境,就是詩言物而不犯物,也就是你要描述一個東西,還不能在字面上一眼就看出來,而是通過意境來烘托出那個事物的神韻。

他這首詩,文理淺白,朗朗上口,基本上是人人都能輕易看懂,近似於當前的白話文。

但是,這首詩真的一無是處嗎?他要表達什麼內涵?

當然不是的,這首詩高就高在他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樸實平凡,特別容易理解,讓人讀之神清氣爽。

最重要的是他這首詩跟陶淵明的田園詩有同工異曲之妙。那就是通過優美而又淺白的語言,把那種心無羈絆、灑脫自在的情景和意境刻畫的入木三分。看著他粗疏散淡、逍遙自在地吟哦在桃花樹下,欣賞著花兒,漫飲著美酒,縱情恣肆的灑脫,卻是神仙也得不到的快活,讓人羨煞。

這就是這首看似平常的詩作能傳頌近千年的而不朽的生命力之所在。這首詩要表達和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場景和畫面,還有一種順其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人生態度和富有禪意的哲學思想。


謝金澎


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遠沒有周星馳電影中那樣風光,他一生清貧,為了吃飯畫畫賣錢,他也沒有七個老婆,至於所謂的“唐伯虎點秋香”更是子虛烏有,真實的他只有滿腔不得志和“眾人皆濁我獨清”的品質。

唐伯虎曾經參加過鄉試,中過解元,本可以在仕途上更上一層樓。但因為受到了舞弊案的牽連,徹底斷送了他入仕的希望。後來他看破了榮華富貴,甘願過清貧的生活。他在一個名叫“桃花塢”的山塢中搭建了一個草菴,所以稱其為桃花庵,自己為桃花庵主。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

桃花,在世俗看來是一個香豔的詞,作者卻給它了新的含義,借桃花來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前四句通篇的桃花,正是刻畫了一個隱居山林之中的高雅之士的形象。此外“桃”喻意“逃”,也體現出了作者想要遠離世俗的紛爭,不願再去追逐名利。

全篇與桃花相對的就是車馬、富貴這些詞語了。這些詞語代表了作者之前所追逐過的名利。在這裡用客觀辯證的角度看待了名利與清貧的關係。有了功名利祿並不一定快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品質不被名利場所汙濁。殊不知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李白也曾經說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世人都以為自己甘願貧苦是瘋癲了,夏蟲不可語冰,他們又怎能理解自己呢?

結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自己對於功名利祿的與清貧的看法,認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寧願苦中作樂。正因為詩歌中所表達的樂觀正能量,這首詩才會被人所喜歡。


潮打的空城


通讀全文,唐伯虎的性格特徵躍然紙上。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自然被大眾喜愛,因為它通俗易懂。

《桃花庵》是當時的尼姑庵。因庵內外桃樹多而得名。唐伯虎是出了名的風流才子,在桃花盛開的春天,遊覽此庵一點都不奇怪。此詩一語雙關,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反映了唐伯虎遊覽桃花庵的心得。人與花通過擬人化的刻畫描摹成詩。

詩人、桃花、遊人、尼姑、世事交融在一起,真的是入木三分。讓人百讀不厭。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風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