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文|深海里的星

《人間世第二季》第六集,講述了關於精神病人的世界,籠中鳥,缸中魚,被限制的軀體,也是被禁錮的靈魂。

有人說這一集拍的並不好,因為它所刻畫的精神病人,似乎和普通人並沒有任何區別,甚至在某些方面來說,他們比一個普通人擁有更好的天分和能力。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但事實上除去病人這個身份以外,他們也曾是正常人群體中的一份子,紀錄片想要帶給我們的主題,從來不是為了讓我們去見證他們痛苦的療愈或是發病過程,而是在這種更趨向於平和的日常中,帶給我們一份很強大的治癒能力,那也是每一個病人的希望以及對整個世界的期待。

我很喜歡這一集,其中有一個患者說的一段話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這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過頭的,一種是笨過頭的,就是和世人不合,所以才被關在這個裡面,但其實我覺得世人有些人也是有問題的,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評判標準吧。”


在世俗理解裡的精神病人,他們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甚至因為能逃脫法律的制裁,讓他們變成了身邊隨時會爆炸的危險品。

可能對於很多曾接觸過的人來說,處於發病狀態的一部分人,確實喪失了太多基本認知和判斷。但也正因為這份思維慣性的存在,讓整個社會都有了很強的一份“歧視感”,我想導演最想要表達的主題,其實也是希望能去化解這份偏見。

精神病院裡的他們,所有的身份頭銜和學術專業都不再重要,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病人”,可能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好起來,有的人竭盡全力也想要回到正軌,那些在精神世界裡迷了路的人,都只是希望在這個小社會里活下去,當我們多了一份理解,再以平和的心態去看他們,或許你也會有一份截然相反的感受。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人生百態,是因為遺憾和傷害才衍生出了一份心理補償與自我逃避。

為什麼會生病?除去一部分生理原因和遺傳因素,更多人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那份環境的塑造,是那些你極度渴望卻沒有擁有的,到最後只是變成了一份巨大的情感漏洞,它可以輕易吞噬你,也讓你陷入了那個死衚衕。

他們是在這裡接受治療,也是被困在了這裡,鏡頭下聚焦更多的是精神分裂和雙向情感障礙以及重度抑鬱居多,事實上這也是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的病源體,故事開始有一位患者念出了他寫的一個小故事:

籠中鳥

這是一隻無憂無慮的小鳥,卻失足被獵人捉住,從此與天空無緣,獵人日復一日地去逗弄小鳥,直到有一天,獵人發現小鳥渾身鮮血淋漓,獵人終於明白,小鳥只能屬於天空,只會屬於天空。

他嘆息一聲,捧著奄奄一息的小鳥,想要幫助它,不多時,小鳥竟掙扎著翅膀飛了起來,但它知道,天堂將是它唯一的歸宿。


非常具有象徵意味的一則小故事,小鳥是誰,獵人是誰?那些能讓我們反思的,也是讓我們明白當我們以歧視的視角面對他們,或許下一隻籠中鳥就變成了我們自己。

《丈夫得了抑鬱症》裡有這樣一個片段,男主得了抑鬱症想要辭職,上司卻直接對他說“要這樣就抑鬱了,那差不多每個人都不正常了”,影片中雖代表了諷刺,但不誇張的說,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抑鬱的情緒,它離我們是很近的。

那麼所謂的精神患者,他們只是比抑鬱更近一步,成為了不可控的情感障礙,再這樣來看,每個人都有潛在的精神病因素,其實並沒有辦法證明自己是一個“正常人”。

而對於那些必定會面臨的壓力環境,焦慮或是抑鬱是一定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了受害者,只是看有沒有爆發罷了。

因此當我們不以上帝視角去看那些病人,你會多一份“感同身受”。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一,心理迷失,在自我的世界裡不願意出來

①外星人爺爺——伍寶祥

伍寶祥出現在鏡頭裡,就開始告訴所有人他有個好朋友外星人,他們在一起進化,他是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口中的外星人,其實源於他的幻聽,可能那是我們理解裡“不存在”的人,但無論他做什麼,在他的世界裡,都是真實一個人在向他交流,久而久之,他便深信這個人存在的真實性。

他更像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裡,也許曾孤獨,也許曾不知所措,卻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而滿足。

②東東

東東也是精神分裂,後來殘留下來的一些症狀,就讓他時時刻刻覺得別人會害他,時刻一副“全副武裝”的模樣,尤其是吃飯的時候,他就像喝水一樣去進食,甚至不受控的去搶別人碗裡的飯菜,所以他只能吃一些流食,並且需要醫護人員的陪護。

他同樣是陷入自我的世界,我們不敢去設想曾經的他遭受了什麼樣的傷害,只是鏡頭面前會說英文,會唱歌的他,讓我們無法將他描繪成一個可怕的人。

而事實上對於他們這類慢性且反覆的患者來說,他們治癒的過程其實希望渺茫,從進入醫院開始,或許就代表了一輩子的“抗爭”。

秦博導演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回答:

精神類障礙有一百多種,大家以為的瘋子,傷人狂暴的病人,其實只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精神病人,就是我們片子裡的樣子,傷害最多的,其實就是自己,像買了白草枯尋死的病人一樣。所以我們並沒有刻意避開那些重的,而是反映了真正的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

他們迷失在自我的世界裡,比起責怪,更多的應該是心疼,因為他們,也不是故意變成這樣,所以當你身邊有這樣一個行為怪異卻善良的人,不要害怕他們,聽聽他們講他們的那個世界吧。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二,情感迷失,在壓抑的環境中被重新塑造

①大二法學生

影片中出現的很多人的臉都打了馬賽克,在其中,有一個大二法學生,她因為雙向情感障礙來到這裡,一種地獄與天堂交替出現的情緒障礙,讓她在人生韶華備受煎熬。

她也是最後治癒出院的,她曾像個暴躁的小刺蝟,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妄圖在父親那裡換來籌碼,但在她的身上,也是讓更多年輕人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雙向情感障礙分為躁狂相和抑鬱相,比起抑鬱症的單一性,它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故事裡父親站在他的視角一直很自責,以為是自己讓女兒變成了這個樣子,小時候與妻子的爭吵,給了孩子太多陰影,數次落淚的他,多希望能替女兒遭罪。

但事實上家庭的原因只會是其中一個環節,更多的是在成長過程的塑造中,一代人無法逃脫的宿命,壓力是無論你在哪個環境一定會存在的,人生百態,終其一生的努力,都不過是在這個世界活下去。

但我們不能去責怪一個人是因為脆弱才會生病,他們是扛過了很多個日日夜夜,實在扛不住了才倒下的。

②住了三十多年的周智玲

另一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人,她叫周智玲,已經在醫院裡住了三十多年了,十八歲第一次發病,到後來臨床診斷痊癒,她卻並不想出去了,也出不去了。

她說,在外面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卻在病房裡談了三次戀愛,病友間會寫信,會寫詩,失去了社會的依託,她根本無法再去融入外面的世界,便一直待在了這裡,但在這裡的她,收穫太多意想不到的滿足。

她也是雙向情感障礙,她們在情感世界裡迷失,任何對他人來說最正常不過的選擇,卻是她們世界裡爆發的導火索,也許興奮的時候她們比別人更開心,但痛苦的時候卻是千倍萬倍的償還。

而無論是出院了也好,還是留下來也罷,在未來很長時間裡,都是她們最無所畏懼的選擇。比起同情,她們最需要的,是永遠不要因此定義她們的“與眾不同”。

給她們一個融入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醫院也好,外面也罷,她們都需要重新開始。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世事無常,缺失的陪伴背後,是他們被拋棄的殘忍

第一層面更多的是聚焦到了病人本身,但在大環境裡,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關於精神病患者的生存問題,這也是紀錄片的第二部分聚焦的視線。

一,肖雲生——前妻控訴,兒女不管

肖雲生在醫院裡住了十年,除去最開始家人間相互推脫的說辭,到如今他已經徹底被放棄了,前妻和他爭論,已沒有任何義務或是能力能照顧他,而兒女們則是直接採取失蹤的方式,讓醫院再也聯繫不到人。

雖說醫院和社會低保承擔了一部分贍養這個老人的義務,但他內心的失落感,又怎麼會不傷心呢?他曾對著鏡頭說:

兒子也不來了,女兒也不來了,原來來,一年來一次,兒子也是一次,一次只有幾個小時,十年了,不是一天兩天。


無不讓人心酸這個生病的老人的遭遇,但事實上在更多現實裡,他的不幸甚至具有代表性。

有研究顯示,大約17%左右的精神病患者存在監護不足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監護人年事已高、自身體弱多病等原因造成。在慢性長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監護不足問題更加嚴重。造成精神病人長期住院的原因,除了精神疾病因素外,還有患者出院後缺乏有效監護、社會歧視、監護人拒絕履行監護責任、長期住院導致的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等等因素……

比起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複雜人性裡的人心,也同樣“醜惡”的讓人不敢直視,而在這一方面,也尤其讓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二,達到出院標準卻不能正常出院的人

對於能出院卻出不了院的,主要分為三個因素,經濟,家庭以及社會。

①經濟原因

這是第一個方面,有很多病人療愈過程非常漫長,幾十年的光陰,需要經濟的堆砌,而出院以後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的他們,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一個社會生存下去。

年輪帶走的,不只是光陰,更是一個時代的更替,當親人間的聯繫如同肖雲生一樣變得越來越淡薄,他們也就徹徹底底失去外面的家了。

再加上他們早已喪失了太多獨自生存的能力,便只能待在醫院裡,過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②法律原因

法律層面其實也就代表了家庭,因為出院的精神病人,他需要滿足法定監護人的同意,但很多時候就是在這一層面,陷入了另一個兩難的境地。

我們需要去監控他們的情緒,也要確保他們對於自己,對於他人是絕對安全的,而臨床方面的痊癒,只代表了一個階段性的勝利,精神疾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具有極強的反覆性,任何對普通人來說正常不過的常態,卻有可能在某一瞬間成為讓他們爆發的導火索。

所以這一層面,對於能出院的病人,一定是需要一個負責任且有能力照顧他們的家庭,他們的“脆弱”,也一定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在乎。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③社會歧視

關於社會歧視這一方面,是最關鍵的一個方面,也是很多人再次陷入危機的誘因之一,並且一定是十分明顯的存在於我們周圍。

如同那個大二的學生,學校領導來醫院看她,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是希望她能退學,表面上講是學校壓力太大加上她成績並不優異,這樣的環境不適合她生存,設想中或許她可以選擇再參加高考,或在老家上個專職院校,畢業後拿個三五千工資,也能稱得上安穩。

聽到他們這樣同父親商量的時候,我非常難受,也很形象的代表了很多人的選擇,因為生過病,就彷彿永遠摘不下這個標籤,人們繞道,遠離,也是生怕影響到了自己。

“精神病”一旦被扣上就代表了貶義,無論怎麼努力,都太難消除人心的隔閡,記得當時這一集紀錄片播出以後,很多人突然站出來說“他們一點都不瞭解精神病這一群體”。

可人們想要看到什麼呢?是一次次悲劇的發生?還是那些人永遠只能被關在籠子裡?你曾想過因為你的這份歧視將給這一群體帶來多大的傷害嗎?

故事裡有一個年輕時候在雜技團表演的人,他會很興奮的和節目組分享他年輕時候跳舞的照片,說那時他和他的舞伴有多整齊,也有八年沒拉小提琴,一度再也不敢碰,卻依然忍不住想要在鏡頭面前小試牛刀的人,他們曾經有多麼精彩的人生,我們都能從他們驕傲的神情裡感覺出來。

生病的女學生害怕的是考試會掛科,被問人生有何意義的患者,可以很堅定的講出“活著本身就已經非常有意義”,那些滿懷希望與激情踏出那個囚籠回到天空的鳥,從來不該再次被傷害。

就請多一絲理解吧,即使無法做到靠近他們,也請相信他們的善良,不要以任何形式傷害他們,也給他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向陽而生,與自我和解,也是學會和整個世界握手言和

紀錄片的最後,是穿著整齊劃一衣服的病友在文藝匯演上表演的大合唱,那一瞬間的他們,和整個世界融為了一體,也再沒有人去區分何為正常不正常,故事迴歸到了兩個不同方向的結局,留下來的人將這個小籠看成了自己最後的歸宿,所謂“只有病人才能看見病人”,這裡的他們是一樣的人,也成了他們的新世界。

老了,就不再向往外面的天空了,那些未知的風險,他們沒有任何勇氣再去承受一次,所以某一方面來講,這個能讓他們看病的地方,也成了他們最強大的保護傘。

當然有留下的,就有無論如何也想要離開的,他們希望在外面的世界裡有全新的開始,那些未做完的夢,也是給自己以及身邊人一個機會。

他們曾擁抱在一起痛哭,曾彼此抱怨為什麼生病的會是自己,但當一切過後,他們都只是變成了更無所畏懼的人,那一個燈火通明的遠方,無論未來如何,想起曾經的自己,我相信他們一定會越來越勇敢。

故事到這裡迴歸到了非常和諧的狀態,也讓很多曾經不瞭解的人對於精神病群體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無論你的感受是什麼,我都希望他代表了美好與善意。

比起其他生死修羅場的痛,這一集的平和同樣顯得如此厚重,精神類疾病在如今越來越普遍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卻從來不是我們以為的“可怕”。

這一集能讓我有如此多的感觸,也是因為故事裡的他們也曾有過我的家人,那些危險的“情緒危機”確實可以讓一個如此美好的人輕易變成另一副模樣,這一方面它也確實很殘忍,但對於生病的人來說,他們又是如此讓人心疼。

《籠中鳥》“你看過一個精神病人的真實世界嗎?”


想起華晨宇為抑鬱症群體寫的一首歌《好想愛這個世界》裡有這樣一段歌詞“傷疤,就丟給回憶吧,放下, 才得到更好啊,別怕 ,別怕……”

沒有更多的言語可以去安慰,只是如果你是病人,希望你竭盡全力讓自己好起來,飛出那個鳥籠,如果你是普通人,希望你在看過這樣一群精神病人的世界後,至少可以理解他們,也做到不再歧視。

世界很大,未來很遠,希望每個有夢想的人,都擁有更明亮的遠方。

圖片來自紀錄片[《人間世2》第六集《籠中鳥·揭秘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