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火種的器物——火鐮

火鐮,是一種相當久遠的取火器物。傳說是遠古弓鑽取火、藤條取火、擊石取火、木片取火等優勝劣汰的產物。

採集火種的器物——火鐮

晉北代縣常用的火鐮,是由火石、火鐮、火絨三部分組成。火石即經過河水沖刷或山裡直接開採出來,質地堅硬,且在高速撞擊時能產生火花的石頭,直徑一般在一釐米以上;火鐮即一小塊硬度較強的普通鋼條,長為七八釐米,寬有兩釐米左右,厚約二三毫米,兩頭窄中間寬,整個刃面略呈弧狀,為的是在打火時更能省力;火絨就是艾蒿的嫩葉,因為艾蒿易燃,且具有抗菌、防黴、防蟲、鎮咳祛痰的功效,故選用其為火引子。

火鐮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先取出火石和一些火絨,將火絨放在火石下面,然後用左手拇指食指捏好火石,找一個靈敏的地方朝上,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捏住火鐮,反覆摩擦讓火鐮與火石發熱,覺得差不多時,用火鐮又長又薄的邊用力向下撞擊火石,讓隨之產生的火星落在纖細的火絨上,引燃墊在火石下面的火絨,在空氣的助推下,逐漸擴大火絨燃燒,達到取火目的。

採集火種的器物——火鐮

20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由於生活普遍貧窮,雖然火柴早已普及,但許多老年人捨不得花錢去買,使用火鐮比較盛行,上了年歲的吸菸人大多隨身攜帶。比較講究的攜帶者,還喜歡在鋼條上刻“麒麟噴火”“龍吞火球”等紋飾,並習慣把一塊皮革鑲嵌在彎彎的鋼條內,製成坤包的樣子,口上嵌有兩塊鐵皮,其中一塊帶有磁性,不用時會自動把口封好,防止包裡裝的火石、艾絨等物件丟失或受潮,然後再配上一根好看的鏈(繩)子,穿上幾顆不錯的珠子、玉器或瑪瑙,既增大了體積,也裝飾了火鐮主體,增加了美感,與旱菸袋連在一起,或別在腰帶上,或揣在衣襟內,或插進衣領口,或繞在脖頸上,因人而異,各取所愛,實用之餘,也反映了主人的喜好、品位和火鐮的檔次。

每到農閒的時候,男人們常常坐在一塊談天說地。想吸菸了,就把隨身攜帶的菸袋桿兒往腿窩裡一夾,裝上煙末後,一手捏住火石和火絨,一手拿著火鐮在火石上慢慢摩擦,然後隨著有節奏的啪啪聲,火石上的火星濺到了火絨上,火絨很快就冒起了細細的青煙,輕輕地吹吹,待火絨旺了,就往旱菸嘴子的煙末上一按,然後快速地吸了起來。身邊想吸菸的夥伴見狀,也趕忙給自己的旱菸袋裝上煙末,將煙鍋嘴子伸了過來,說聲“借個火兒”後,兩菸袋頭一對,又一旱菸袋吸了起來。常常是一人打火,周圍吸菸者蜂擁而至,一會兒就是菸民扎堆青煙一片,因此人們也稱之為交流情感的重要“紐帶”。

採集火種的器物——火鐮

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曾經在我們前輩手中存在,給生活帶來方便和樂趣的火鐮,早已成為過去的記憶,只能在古玩收藏中見到。但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火鐮曾經是一個時代採集火種的重要器物,不能忘記火鐮在人類發展史中對文明進步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