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不看伤心,看了痛心,您怎么看?

那曾经的一片橄榄绿


李的词,不看会伤心。她的文字优美的不像话,不去看、错过就是可惜。

但是吧,看过会痛心。

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有"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有"沉醉不知归路",有"浓睡不消残酒残酒",有"柔肠一寸愁千缕"……哪个不让人心碎,哪句不让人痛心?

但,李先生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也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她是完美的,是个性的,是鲜活的。

怎能不看,怎能不爱,怎能不痛心?



河千影


李清照的词不看伤心,看了痛心。是的,李清照的词确实是这样的。例:李清照笔下的春天,春天本是欣欣然百花齐放细细开,美丽而温馨的季节。而李清照笔下春天含着一丝幽怨,读着读着让人心痛不已……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鶗鴂。

海棠花落,鹈鴂悲鸣,落红深处,满目凄凉,正是伤春时,春天走了。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时光已成过去,魂梦不堪回首也带一丝幽怨。李清照心思细腻敏感,看到花落了,听到鸟儿叫了,她流露哀惜之情。细腻敏感的人,会因为一点春意便欢乐,也会因为一片花落而悲伤幽怨。




碧韵琴心


李清照词不看伤心,是因为李清照作为词史上的重要作家,有独特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表现方式,不读就不能领略其中的美;看了痛心,是因为李清照词特别是南渡之后的词,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让人情不自禁被感染,而为之心痛不已。


李清照的词之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李清照作为女性词人,她观察和感悟的视角必然是与众不同的。她写深闺趣事,“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活泼自然,写相思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细腻深婉,写家国哀愁“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语言堪称妙极。这些都是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其次,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素雅,风韵天然。最为人称道的《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叠字,创意出奇而不显匠气刻意,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体现了李清照的艺术天才。同时,李清照词多用寻常口语,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既精心洗炼,又曲达情思,巧合音律,绝非易事。


最后,李清照的词境界高凡,不落俗套。她用情但不沉溺与情,赏物却又不迟滞于物,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用典巧妙,景象壮阔,体现出超旷之致;即便寻常写景言情,也含蓄悠远,清婉秀逸。

可以说,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不看伤心,看了痛心,正说明了李清照词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为之心动。


醉眠芳草


小时候的李清照生活还是比较9富余的,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书香门第,从小无忧无虑,在家庭条件的熏陶下,对文学有很高的领悟。这样富足的生活,和以后的经历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18.岁嫁给丈夫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也是比较幸福的。但是丈夫经常不在家,对丈夫思念也是常有的事,但真正发生巨大转变的还是在南渡后,看看发生了什么?首先是在'1129年去世,然后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失散,紧接着国破家亡,这个时候李清照年龄已经是不小了,可以说是在经历着暮年飘零,'1132年到了杭州在家嫁张汝舟,本来对婚姻抱有很大希望的,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几个月后就离异了,可以想象,就是现在二婚离异的事情也不多,更何况在那个封建保守的年代,婚姻的不行,生活的颠沛流离,总之过的很不好,所以她所做的词,感情基调也都充满了哀伤悲痛之情。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所到之处,所闻之之处,都是伤心。让人看了她的词,都忍不住痛心





孖萌


题主的这个说法有点片面。从李清照留传下来的整个

诗词作品来看,以“南渡“为分水嶺,可明显的分为前期和后期两大部分。而且前后两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题主的不看伤心,看了痛心应指的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年幼时,由于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家境是非常富裕的,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家庭幸福。所以她的前期作品都是以少女,少妇闺中生活,情趣以及游山玩水为主要内容,语言明快,清新自然。处处充满欢乐,浪漫的少女气息。如她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如梦令等,难道李清照的这些作品也是不看伤心,看了痛心吗?

公元1127年,由于金人入侵,李清照随着南宋高宗皇室逃到江南避难,途中,不幸丈夫赵明诚病故,加之家庭多年收藏的大量金石文物在战乱中散失,李清照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就在李清照孤寂之时,一个名叫张汝舟的为了骗取钱财,又乘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直到得手后又抛弃了她。雪后加霜,这时的李清照真的到了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絕境,使得她的词风也急转直下,变得低沉凄凉。如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晩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后期的所有词作,哀婉凄凉,读来令人深感同情,痛惜不止,而並非所有作品都是这样。所以农夫觉得题主所言,有点片面。


秦一农夫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生于文学大家,前期生活优渥,与丈夫锦瑟和鸣,所作的词以悠闲生活为主,清新脱俗。

后期家道中落,丈夫惨死,再嫁所遇非人,甚至离婚入狱。很多的是感怀思念,悲叹身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期的她,生活幸福,毫无愁态,一首《如梦令》满是生机。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家道中落,丈夫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走,分隔两处。断不掉的思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金兵入侵,丈夫惨死,面临着国破家亡,愁上加愁。

《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不是一般的闺阁女子,可以绵绵相思,也可以“杀伐果断”,再嫁所托非人,哪怕入狱也要和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忆一生坎坷,孤独终老,又怎是一个愁字能说得清的呢?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丽,喜便是生动的,充满生机的,让人不由会心一笑;愁更是延绵不绝的,有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法隔断,轻易动人心扉。

痛心,便在所难免。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卿本佳人i


我读宋词比较注重作者写作方法,为表达主题怎样铺垫,怎样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章法、布局的安排,脉络的承接等等怎样做到顺畅,学习古人创作手法来提高自己的填词水平,使填出的词相对圆润隽秀。

李清照的词风温婉细腻,多用白描手法,字词秀丽。

前期生活安逸,词多闲适欢快。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后期因为生活潦倒,多哀愁悲伤,情绪低落。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由于经历的不同,很难对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绪感同身受。也许在有了同样的际遇时,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我用诗词写我心,不因她而伤,不因她而痛。




心若素


1、生平简介: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难后,与赵明诚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晚年。

2、做词特点:李清照在诗、词、文、赋方面很有成就。做词以南渡以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词风清丽明快,内容多离愁。南渡后词风凄凉、低沉,内容多怀旧、伤感。注重词体、音律、铺叙、情致的特点,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

3、代表作品有:《点绛唇》、《一剪梅》、《武陵春》、《声声慢》等。

4、作品分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开领全篇、惊艳全场,受到了历来词家的大力赞赏。“红藕香残”写窗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描写室内之物,衬出清秋季节,说明这时寒秋已来。全句清色亮丽,意象蕴藉,不但刻画出四周景色,更烘托出词人内心情怀。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着色出人生悲欢离合、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赋词曲极富音乐美,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此词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好比听到一个伤心之人在低声倾诉,还未开口已感觉到她的忧伤,那种伤感的情绪久久难以散去。始终紧扣悲愁之意,尽得抒情小赋之神韵,以近乎口语化的切入,用朴素的语言清新谱入,道尽了凄苦悲凉,是一首个性独具、令人称绝的好词。一位伟大的词家道尽人生凄苦,才华卓越,冠绝古今,能不感人至深吗?痛心无所谓,只为识词音。伤心欲断绝,不见后来人。



三农纵横


宁肯痛心,也要看。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语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给人的感染远不及不幸给人的影响深刻。

李清照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两个时期。以丈夫去世前后为分水岭。前期,有少女的无忧无虑,有少妇的闺怨相思。后期,国破夫亡,颠沛流离。而这一时期写的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个时期的代表词作有《声声慢》,此词写尽了她晚景的凄凉惨淡。起笔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把词人寻觅的情态、冷清的境遇、凄惨忧戚的苦况真切地再现出来,这样的运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清照把整个人生晚景的凄凉苦痛浓缩为一天傍晚的情事。把满腔的感情转移到雨、风、雁、菊上。这些意象的选择看似不经意,却巧妙自然地织成了一张承载凄凉苦痛的情感大网。词作由个人的遭遇扩展到社会历史的悲剧,意境更为开阔,情感更加深沉。

我们的文学史需要这样的作品,我们的人生也需要这样的作品。通过一个作品去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通过一个人的悲欢离合去感受人生的丰盈。





时间,你好!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扩展资料社会评价: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