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Heqingqing


这种情况的确是存在的,为什么有人说这样的问题呢?

那是因为一年级二年级,我们很多时候班里的成绩是没有差距的,基本上都是双百,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这种情况真的是老师上课教出来的吗?

这需要我们好好静下心来想一想。很多时候啊,我们孩子在没有正式进入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在外面开始上各种辅导班,特别是幼升小这样的辅导班。相信很多的孩子啊,在入一年级之前都报过这样的班,尽管没有报过这样的班,我们作为父母,也给孩子交了很多的知识。

很多时候,这种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年级学生的水平。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还没有上一年级,却把一年级的知识已经掌握了,甚至呢,还有相当不错的才艺。

于是呢,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一个情况。

孩子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正式升入一年级以后,孩子上课干什么呢?自制力好一点的孩子,可能上课的时候还在听讲,自制力一般的呢?

可能一开始听讲,但随着后续课程的枯燥性,孩子可能会走神。于是呢,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上课走神儿了,没有听讲,可是考试的分数还是100分,渐渐的可能孩子就会有这样的错觉,上课听,或者不听,我的考试分数都不会下来。

既然如此,作为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上课又要听那些烦躁无趣的讲解呢?

于是呢,我们孩子一年级很优秀,二年级也很优秀,基本上考试都是100分。可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需要能力的时候,需要孩子活学活用知识的时候,需要孩子知识迁移能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一下子变得跟不上了,甚至很多家长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次次考试100分的。

这真的是我的孩子吗?内心里面这样的声音不断的重复着。

我们讲,凡事都是有因果的,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得往前看,不能往后看,前面必然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升入一年级之前,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学习太多的知识。

有时候,可能会害了孩子,可能会影响孩子后续的学习,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所以综上所述啊,一二年级的成绩的的确确是存在一定欺骗性的,各位怎么看呢?


说文写作


家里有个下学期三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确实不能说明以后的成绩。坐标东莞。我女儿的班上46人,我女儿语文99,数学99,英语98.5在班上只能排22名。满分的有20多人。

1.一二年级的知识本来就比较简单,孩子们的起点又差不多。而且一般家长在孩子幼小衔接的时候已经提前教了一二年级的知识了,所以孩子们再来重新学习的时候,基本进度都一样了。

2.还有就是我发现我女儿考试的试卷,平时班内测试的难度大些。统考的,比如期中期末的就简单些,这也是为何统考高分的就多的原因。

3.一二年级基本是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時候,这个时候的孩子,几乎都是贪玩的,学习习慣差别不大。等到了三年级,好习慣逐渐养成,这个时候也就是孩子成绩的分水岭了。


心晴不忧伤


我认为,“欺骗性”这个说法不恰当,否定了小学学生的学习,也伤害了小学低年级段教师们的教学自尊心和教学热情。 小学一二年级成绩好,到了高年级段或中学,成绩会一落千丈,前后有差异,主要原因是小学一二年级考试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经过老师和家长们的督促反复练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考出比较高的成绩,成绩差别不大。但是,成绩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的水平,随着进入高年级,学生们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越来越表现出来的时候,学生的考试分数就会出现巨大的差异。举个古诗学习的例子:甲学生上小学一二年级,听从老师家长的话,能够熟练背诵诗歌,正确默写。考试中写对就能得高分了。乙学生除了会背会写,在某些长辈的教育指导下,认真理解诗意,能够想像和联想诗歌意境,比较深刻地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把这样的想像、联想、理解、表达的能力运用到其它诗歌的学习,对其它课文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小作文中去,而这些语文素养和能力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试卷上是不考试的。甲乙两学生虽然成绩基本相同,但是素养和能力却已经出现巨大的差异了,许多家长和老师只是追求眼前的成绩,不懂真正的教育,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使得孩子已经在真正的教育的跑道上越输越远了。到了高年级段和中学,当试卷考试的内容逐渐转向素养和能力时,甲学生就会逐渐跟不上,被越拉越远,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乙学生则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越来越好,游刃有余,越来越有成就感。这个例子中就体现的有学习的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其实,其中的关键是家长和小学低年低段的老师,千万不要只是把眼光盯向考试卷子上的分数,要懂得卷子上的试题只是最基础的知识,与真正的素养和能力关系不大。对一个孩子而言,家长不懂教育,老师不愿为孩子的终身学习而努力,都一味满足于考试成绩,那是最大的不幸呀!


相逢19175


不少家长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在为孩子入学后的适应做学习以及心理上的准备,待孩子一上小学,学习成绩也自然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叫《小学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家长无需过度关注》的帖子,在论坛上很火,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小学成绩真的具有很大欺骗性吗?


  原帖作者的观点是

  小学阶段最重要培养的是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这需要海量阅读才能实现,是一种持续性和连贯性的习得。而之所以说小学阶段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是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来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高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进入社会后,当需要工作能力而并非成绩单来评定一个人的发展时,这种分化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了!

  阅读能力确实是需要从小培养的重要能力,但作者的逻辑有点牵强。很多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培养了很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但不见得一入学就会有很高的分数,也未必在升入初高中后一定能迅速后发制人、傲视群雄;而很多小学阶段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也未必升入初中高中后下降神速,有些就是一路往上的学霸。

  我们不妨把“小学成绩究竟具不具有欺骗性”这个问题分几步来探讨。

  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确实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到了三年级时,学生的真实差距开始显露出来,这时候的成绩就显得比较合理和有参考价值了。

分水岭其实在小学三年级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是小学学习中最少的、最浅显的、分量最轻的,到了三年级再开始狠抓也来得及。

  但是,许多三年级以上的家长却惊讶地发现,孩子的成绩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一落千丈,有些却扶摇直上,而且更多家长会发现,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而且很多时候已经不再听家长的话了,这时候再下决心要狠抓、要改变,往往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还不见得有效。

  二、一二年级的成绩确实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与虚假性。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孩子在学前已经提前学习过一些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科知识,而这些知识本身也比较浅显,考察也不难,所以入学的前一两年可以“吃吃老本”。

  不少家长在开始陪读时,方法就错了。比如,有些家长会急于让孩子“每题必对”,所以像小B这种“做一题就问一题”的做法,一开始看上去可以让他保证每道题的准确率,但时间一长,伤害的是他自己的思考能力与专注度,养成了依赖性,而这种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是非常难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为已经超前学习了,所以在学校上课时发现老师教的都是自己差不多已经会的,就不专心听讲,甚至减弱了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感和兴趣。而这一时期他们的成绩很可能看上去还不错,孩子就会觉得,“看来我不认真学习,成绩也挺好”,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就弱了。

  从学科知识而言,三年级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二年级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零散的,A知识点没有掌握不影响B知识点得分,而到了三年级则形成了系统,把一二年级的知识点都串了起来,而且难度明显提升。这一客观原因也造成了孩子在一二年级可能成绩很好,到了三年级却一落千丈。

  三、为什么到了三年级成绩更真实?

  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认真看书学习、做作业,并不等于动脑筋。孩子一二年级时成绩不错,主要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记忆、模仿的内容较多,孩子凭机械记忆,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数。但是从三年级开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记忆、模仿的学习内容里,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开动脑筋的因素,如孩子不注意这一点,还是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那么,随着要动脑筋的因素越来越多,以及学习内容的加深,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

  小学三四年级,孩子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并开始关注学习的结果。此外,他们的认识和兴趣范围日益扩大,开始对自然、社会的因果关系、计算规律产生兴趣,希望动手操作,喜欢养小动物,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阅读范围也开始扩大。由于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时又出现明显差异,出现了学习分化。

  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家长和老师都跟得比较紧,对孩子各方面管理较严格,但孩子上三年级后,家长和老师都可能会觉得孩子已适应了学校生活,便不象从前那样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强,便容易出现分化现象。

  所以,虽说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础比较扎实,有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由于一二年级学习内容较简单,所以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可是上了三四年级后,基础不扎实的孩子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吃力,成绩自然会明显下降,由此还会引发厌学、自信心下降、上进心不强、自卑等。

  温馨提示:

  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需要重视,但不需要特别当真,因为这一时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一时期,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保护他对于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培养上,才真正事半功倍,并让孩子受益终生!


码小易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的几年里,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分数都不低,家长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升入初中后,家长心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平时家长太过于强调分数,认为只要高分数,就代表孩子成绩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减少业余知识的培养,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不断的进行课本知识反复复习,补习。

小学课本内容简单,一般孩子在学习上都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只要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比较理想。但由于缺乏平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往往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全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更多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评孩子成绩的关键。就好比一个每天被规定待在家里学习的孩子,对外界的接触和新知识的积累及思维上,远远不如经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触新事物的孩子。

小学知识的着重点问题。如果说初中、高中的考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考核更着重于学生对知识“亦步亦趋”的掌握和模仿能力。小学考试方式的问题。通过对周围小学生的观察,小学生4年级之前,期末考试前很多老师会提前让孩子们做一次试卷,这样,到正式期末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师们和家长们都皆大欢喜。提前会有范围,孩子们只需要在给定范围之内背诵范文然后考试的时候灵活“挪移”即可。而额外的20%则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对课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考核,考题的灵活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高,有的难题甚至60-80%的学生都做不出来。

小学生这样的知识考核重点和方式就导致小学成绩往往呈现如下特点:分数密集度高。孩子们语数外分数分布在85-95之间的是常态,一分之间,全区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学生。因为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很难做出来,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分差,不过就是一个细心与否造成的落差。

年龄和心智。小学阶段心智稚嫩,对于读书并不很上心,但到了六年级时,紧迫感来了,就把心思真正用在了学习上,就得到较大提升。总体而言,以记忆为主。对于一个并没将全部心思放在课堂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成绩不佳实属正常。而到了六年级之后乃至初高中,理解然后记忆的成分明显增加,这对在小学阶段培养的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就容易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反之,对于那种只擅长记忆(或者叫只会死记硬背)的小学优秀学生来说,就未必适应。

所以,在我看来,学校和家长不必把小学阶段的成绩看得太重,因为年龄的关系(往往还没到自发努力学习的年龄),因为小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几乎都是靠记忆),小学阶段的成绩,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成绩,很多时候,说明不了问题。


财税天天见


都说一二年级不重要,但是我就是觉得不管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习同样重要,不要说分数不重要,不重要你让你孩子考个倒数你看你心里着急不着急,一二年级首先抓学习习惯。习惯好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其次抓思维与阅读,还有一点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学霸,在我看来学霸都是刷题刷出来的,我一直坚持刷题,不管成绩好与否,多做肯定没坏事,题型做的多了遇到个也就迎刃而解了!个人观念不喜勿喷,家有小儿9月上二年级



远嫁的媳妇


关于一二年级孩子的成绩,具有欺骗性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与社会风气有关,也家长的超前教育有关。

很多孩子幼儿园毕业时,已经学完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三年级之后的课程也都有接触。一二年级等于在吃幼儿园时的老本儿,三年级以后没老本儿吃了就跟不上了。

01)

这也是近几年来,国家不准给幼儿园孩子进行超前教育的原因。不是说动辄就把什么问题扣到社会风气上,但众多家长的焦虑确实与社会风气有关。

社会上的教育机构提出:“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伪命题,让太多家长纷纷信以为真。

从娘胎里就开始进行胎教,出生一个月开始幼教,幼儿园开始学小学课程简直多不胜举。

凡是城市里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语、数、英都没学过的几乎没有!

极个别什么也没学过的孩子,上小学时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时候家长和孩子都会无比的焦虑。

02)

就我个人来说,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人带,2岁就送去了幼儿园托班,诗词儿歌肯定是学的啦。

三岁开始上小班,幼儿园推行黄金认字、黄金数学和黄金英语。但是我觉得孩子还小,比较抵制,就没给孩子报,但是老师给报班去上课的孩子,每人额头贴了一个小不干胶作为奖励。

我家孩子羡慕得不行,为了贴那个奖励标签,也想去上课。本来不想让他那么早学东西的,但孩子为了每天得不到额头上那个小奖励耿耿于怀。

我琢磨了一下就让孩子学了认字,早学会认字,自己能读书也是好事,所以只报了个黄金认字班。

想不到孩子学东西很快,很快就学会了很多字,走在路上指着路边的路牌认字;带他去图书馆看书,漫画上的很多字都认识。正好亲戚送了一套小学1至6年级的大字卡,全部大概有3000字左右。

03)

等到上小学之前,这套大字卡他不认识的字已经很少了。好在上小学时报的是生本教育班,语文以认字带动学拼音,他认字多,所以拼音上手很快。

幼儿园开始没给他报黄金数学班,是因为我最担心学早了,等上小学时不好好听课,弄成夹生饭。

后来又怕他一窍不通,跟不上老师讲课,于是在幼儿园毕业前半年,让他学了黄金数学。用两只小手比划做加减法,准确率很高。

但我同事建议不要学了,说上小学老师是不准用这种方式做数学的。上小学之后,老师确实不准用手来比划做加减法。

孩子开始很不适应,因为不会用心算。但是老师讲课很有方法,一二年级的内容也比较简单,老师用了一段时间掰正他们用手比划来计算的习惯。

我比较庆幸他在幼儿园学数学的时间比较短,否则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很难改变。

那时最怕他在幼儿园学早了,小学时会不好好听课产生懈怠。也怕他把幼儿园老本儿吃光了,三年级之后跟不上。

不过,好在语文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直在坚持陪他大量阅读;而数学在幼儿园学的时间短,主要还是以小学老师的教育为主,所以三年级之后的考试并出现滑坡现象。

个人建议: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大量的东西并不见得是好事儿,家长必须警惕孩子超前教育之后,自己没有陪孩子持续学习,三年级之后可能会导致成绩滑坡现象。


小韭漫谈教育


哈哈,一二年级成绩的确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不是老师要欺骗你,更不是你孩子要欺骗你,而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产物。

第一,一二年级的知识难度不大,一般的孩子都能掌握。只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且平时能认真完成作业,一般的作业都能应付自如。特别是数学,就一百以内的数学加减法,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了。因此,孩子也学得比较轻松。

第二,一二年级考试难度也不大,一般以考查课内知识为主。在出卷方面,学校教导处也会给出卷老师下答一定的指标——难度系数控制。一般来说,在一二年级,45人的班级当中,平均分都可能达到95以上,不知内情的家长一看,产生一定的错觉也不足为奇了。

因此,个人认为,在小学一二年级,不要过多的关注孩子的成绩。应把重点放在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听课是一件享受的事;做作业是作为学生应该做的事,和同学交往是一件快乐的事……一个孩子对学习不惧怕,没有压力,那才能在今后发挥出更大的潜力。那么,家长也不会被孩子一二年级的成绩所欺骗了。


大路口人


回答:笔者对小学一二年级成绩的欺骗性不能苟同。

为什么呢?

原因一:

(1)小学一二年级所学内容跟中、高学段所学内容不一样,尽管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性。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不一样,往往是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的。

(2)出现低年级学生成绩欺骗性的说法,其实质是一假命题,往往是人们把不同内容、不同认知水平混为一谈的结果。

原因二:

(1)低年级语文课文,需要背诵的文章,几乎占了整册课文的三分之二。而中、高年级就相对少一些。


(2)低年级语文课文要求老师少讲精讲,古诗词一般粗讲,只强调背诵。而中、高年级语文课文,老师不仅讲,而且有时还讲得详,包括古诗词。

(3)低年级数学内容,往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具有直观性。而中、高年级数学所学内容,则所具有的直观程度就大大降低。

(4)低年级学生所谓成绩具有欺骗性的出现,可能是人们淡忘了低、中、高年级内容和教学表现形式的不同。

原因三:

(1)低年级老师教学,在极具直观性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训练向简单的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训练过渡。而中、高年级老师所传授的内容知识,抽象思维远大于形象思维。


(2)之所以会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成绩欺骗的表象,是因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老师,就学生思维训练方式衔接不当导致的。

原因四:

(1)低年级学生所学内容、内容要求、认知水平等,决定了低年级的试题内容和样式,即客观题。少有主观题。而中、高年级主观题的比例则大幅上升。

(2)现行情况下,有相当大一部分学校,没有采取老师“随班走”制,也就是大循环。这样,就造成了老师不能从总体上去把握小学内容体系,其结果是“各自为政”、“盲人摸象”。

(3)不能把握低、中、高年级主客观试题和内容体系,同样会闹出一二年级成绩欺骗性的笑话来。


以上四大原因,还不足以全部说清楚一二年级成绩欺骗性的问题。遗漏之处,敬请读者讨论添加。


江水涛涛8851


你孩子一二年级的成绩,是幼儿园幼小衔接积累的吗?

幼儿园原因:现在很多的幼儿园为了留住生源,为了自己的私利,打着幼小衔接的旗号,提前教孩子学拼音,学小学数学的内容。更有坑人的幼儿园中班开始留作业,并给家长洗脑,不提前学,上小学跟不上,家长每天也盯着孩子考多少分,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

家长原因: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说白了,就是家长爱面子。有的家长不懂得孩子的教育,流行什么就给孩子报什么,我们幼儿园大班孩子,学5样的大有人在,孩子每天晚上基本都有课,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家长觉得有用就让孩子学。

学校老师的原因:也真有一部分老师不认真交孩子拼音的,因为上学前班级多数孩子基本学会了,自己就会省很多力气,遇到不会的学生,就找家长,家长压力好大,所以就让孩子提前学。

到三年级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成绩会下降?孩子一二年级在幼儿园提前学的那点知识,都没了。孩子没有养成思考,提问,自学的习惯!孩子每天写作业时,家长在旁边指导,吼叫,孩子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这种现在越来越严重。

给家长的建议。多看看育儿的书,《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很好的解释了这一年龄段孩子应知应会的知识。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不是只有幼小衔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