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我在哪?修心,什麼是心?

什麼是我?我在哪?修心,什麼是心?

​有意無意悟真我——丹迥·冉納班雜五世活佛開示錄(摘錄)

人都是由看得見的物質(生理的)和看不見的精神組成的。再奧妙,也離不開這兩種。因此,一個人身體再好,精神修養不好不行;精神境界再高,身體不好也不行。必須心理和生理同時修養。

精神修養,修心,簡單說來,就是要做到邱處機(編注:道教龍門派祖師)說的清心寡慾。清心寡慾也不是什麼都不幹。人生在社會里,對社會、家庭都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都應做出貢獻。

有的人常說活得很累,其實是心累。世間本是苦樂摻雜的,世間就是世間,世間不是理想中的天堂,隨時都會遇到不愉快的事。人的慾望又是無止境的,總覺得不隨心的事多,隨心的事少,加上自己又想不開,自然會招來心裡的“苦”。人家認為挺好,他卻認為挺苦,實際上是心裡想不開。佛教講的涅槃,是講常樂我靜。菩薩是自在,是講心理平衡。心裡不平衡,就會覺得有錢並不幸福,沒錢更苦,再富有,再有地位,也會覺得很累,覺得不自在。

對世間的東西要看透,看透了才能放下,放下了才能心理平衡。但是,看透了不等於消極。看透又不消極,解決這一對矛盾,要用大乘思想——利他。

人有三種,有的專門損人利已;有的利己不損人;有的忘我利人。忘我利人的人最高尚,只有高思想境界的人才能達到忘我利人,只有高級菩提心才能達到忘我。

有的人一生中想的就是我、我、我,受“我”的驅使忙個不息,就像佛教講的“我執”那樣,妄念叢生。妄念就是自我,一切麻煩都是由“我”字產生的。只有證悟無我以後,才能發現真我、妙我、本我,才能發現大我,永恆的我、大宇宙的我可能有人會認為,無我以後幹著還有什麼意思?這是受了“虛我”的影響。

什麼是我?我在哪?修心,什麼是心?

《西遊記》裡的孫悟空象徵著心,是虛我的代表。猴兒臉說變就變,坐不住,總好動,多遠的地方一想就到。而他的師父是真心的象徵,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個點,就是心。

人還有一種痛苦是感情與理智的矛盾。有時有感情沒理智,有時有理智時沒感情。佛的感情是悲,是常人說的惻隱之心,但佛不是把自我當前提,不像我們總把自我放在前頭。

佛教講悲智雙欲,人應該有智慧和能力。有的人老實,不做壞事,他不是不做壞事,是做不了壞事。無能的老實人多了,社會也就完了。有的人能做好事,也能做壞事,還是少做壞事為好。有的人裝老實,一旦有機會,馬上現原形,這種人可怕,讓人識別不清。人有能力,有智慧,又有慈悲心,對社會才有好處。

佛教把人身分成五蘊,把人體作為五部分來看,其中一個是物質,其它幾個全是精神,受、想、行、識全是精神。精神是看不見的,所以人是看得見的血肉之軀和看不見的這些精神組成的。

什麼是我?我在哪?修心,什麼是心?

究竟什麼是我?我在哪?修心,什麼是心?

佛教對心的解釋很多,肉團心是生理的,還有別的層層心都是精神的。我高興,我生氣,到底是哪兒高興,哪兒生氣?假若以身體為我的話,截肢的人,一條腿的人,他的“我”應該不全。可是,他的自我意識一點也不少,他的心也和常人的心一個樣。

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接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主觀認識。我們的眼睛看得再遠,用天文望遠鏡也有看不到的地方。沒看到不等於沒有。耳聽、心想等都是這個道理,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我們的認識有時很不嚴謹,有可能是錯誤的,我們卻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宇宙是個大生命現象,很多未知的東西都應探索。

人人都想長壽,但最終都得離開這個世界。人都想長壽,但總免不了有不少“痛苦”。清代有人寫過首詩: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我是誰?其中有很深刻的道理。

要證悟無我,常人能做到遇事想得開就很不錯了。離無我近就更坦然得多,心理平衡得多。要證悟,應在世間證悟,沒有世間哪有出世間?沒有世間,出世間又為誰服務?《心經》的中心思想是色空不二,肯定了物質和精神的一致性。只有證悟到真空之後,才知道空而不空。絕對空是沒有意義的。然而,人們往往被“有”束縛,恰恰把不是永恆的“有”當成是永恆的。

身與心的修行,缺一不可。修行就要戒、定、慧。佛教靠戒律來保衛。戒律好比是城牆,六根用好了不可思議。心為王,王清明,城牆牢固。王一旦昏庸,城牆失修,六個大臣(六根)就會里通外國顛覆王室。戒有很多層次,合乎科學。

定的層次也很多。一般人妄念很多,念力不集中。若定力好,能集中,就像激光一樣,能量大得很。這就是練功的作用。

定,不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想成了行屍走肉;也不能亂想,亂想就跟平常人一樣了。

什麼是我?我在哪?修心,什麼是心?

一般人靜坐易出三大弊病:要不就溜號;要不就犯困;要不就犯愣。

要跟這三種弊病作鬥爭。靜坐時想一樣東西,實際上是思維的不斷重複,一不重複就沒有了。但是,總想一樣東西非常難,連幾秒鐘都難,這要靠不斷修行來達到。靜坐時若出現意識不集中,應該疏導,硬堵是堵不住的。

菩薩渡人在有意無意之間。練功也是在有意無意之中最好。就是說,不好好想不行,忒好好想也不行,這其中的程度不好掌握。悟空,在有意無意之中去悟最好。證悟無我想成沒我也不行。

練氣功也好,練武術也好,有意無意的狀態是最佳狀態。現在說的潛意識理論,什麼時候潛意識鬆動一點,練功就夠用了。

(聖慶)


往期推薦:

1,

2,

什麼是我?我在哪?修心,什麼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