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因为哪一句诗而想背整首诗?

鱼鱼鱼__出没


看见这个问题,就想起三年前尴尬的一幕。

我是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享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从我当年的语文老师那里传承而来的习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非常享受。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拿仓央嘉措的诗,给学生们朗诵,不是整篇整篇的朗诵,而是一句一句的,好几首诗,这一句,那一句的。

其中就有《见与不见》这首诗。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喜不悲。”

我在朗诵的时候都是非常陶醉的。朗诵完这句,就给学生们讲解一下,接着继续正常的课堂教学计划。

有一次,我还是拿这句诗朗诵,突然,下面一个学生声音很小的说:“你就会这一句吧?”

全班顿时哄堂大笑。

我当然听明白了,课堂上跟他们气氛很好,我自然没有生气,但心里的尴尬是不可少的。

我就说:“哎呀,岁数大了,记性不好,你能背下来就好。”

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我的课堂经常充满了这样的欢乐,我们都非常喜欢,享受这个状态。

下课后,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整的背下《见与不见》,这么优美的诗,不能这样稀里糊涂的对待,也不符合语文老师的身份。

那么长的《大学》《心经》《中庸》我都背的滚瓜烂熟的,何况这个短小精悍的《见与不见》呢?






虚受日记


我所背的诗,多是轻少年时候记住的。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错误理解字意,被纠正后就想背全诗。文革时候,文娱生活单调,我和许多人一样,喜欢随口哼唱毛主席诗词。一次,我唱到《七律,冬云》的最后一句,"梅花欢喜漫无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时,就想:这个"魏足奇”是谁,没听说过呀?就问我妈。知道后,拿出原诗认真地背了下来。直到现在,毛主席的许多诗词,我还能背出来。

②出于好奇心,背讼全诗。我母亲是教语文的,小时候常给我讲一些奇闻逸事。一次,讲到宋代词人李清照,说她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可她词填得却很好,在一首《声声慢》里面,一下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当真了得!出于好奇心,我背下了这首著名的宋词。后来,一就事,我又看了不少宋词。

③出于同学朋友的吹嘘,而背下全诗。我上学时,有𠆤同学博闻强记无所不知,什么马耳他总理明托夫、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张嘴就来,我就只有听的份。一次,同学们议论起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正当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凑得费劲的时候,他却一下就背下了全诗。还不算完,又饶上了一首《卖牛行》,"老翁卖牛手持饼,持饼食牛抱牛颈,…。"然后,通篇讲解,天花乱坠。回到家后,我想,什么诗啊,这么厉害?就找到原诗背了下来。

④还有一些背诗的理由,似乎都可归类于上述三种。总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嘛。对于诗词,更是温故如知新啊!


蒋立五


我曾经在中学时因为偶然间听 一 同学念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去学校图书室翻找《再别康桥》,并把这首诗全文摘抄并背熟。

《再别康桥》 ·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雁影归零


春日偶成

[ 宋 ]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爷爷中学校长,我小时候和他生活,他不仅教我做人,经常背诵古诗给我听,这首诗印象颇为深刻,从小懵懂的心感觉生活的美好,也感觉到爷爷乐观。

斯人已去,每次回忆满满的都是爱。


阡陌上的鸟


我上初二的时候,叔叔送我一本《宋词三百首》。在那个时候,算是一件特别的“礼物”,令我爱不释手。我读到柳永的巜雨霖铃》,顿生喜爱,特别是这句:“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我下狠心当时就把这首词硬给背下来了。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在仁宗景祐元年就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但他性格旷达,仕途坎坷,以致流连于歌楼妓馆,“奉旨填词”,最后漂泊流落而死。他精通音律,大力创作适合于歌唱的慢词长调,仅一人就写了八十七首,超过了与他同时期的欧阳修、晏殊和张先的总和。柳永善于写离情别意,歌儿女情长,柔婉至美,雅俗共赏,深受时人喜爱,甚至出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况。即使对后来的词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清照评价:始有柳屯田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巜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别离相思的词作。当时,他即将离开汴京(现河南开封)去漂泊,自寻出路,不得不与爱人分离,这首词书写的就是别离的痛苦心情。

我初中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是懵懂少年,读到“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脑中能想象两人依依不舍的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当时想,有如此的离别场景吗?直到高中老师给我们解读赏析,随着岁月流逝,才算明白其中滋味和文学价值。

寒蝉、长亭、骤雨,离别的氛围多么凄清。兰舟催发,让人对美酒佳肴毫无兴致。执手、泪眼、无语凝噎,最后的分别时刻来临,紧握双手,眼中噙着泪水,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难舍难分,让人心碎。

我的爱人,此去经年,没有你的陪伴,良辰美景,又有什么值得流连呢?千种风情,又向谁人诉说?又有谁人理解?蕴含着词人无限的情意。由此,可想而知,平日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是情话绵绵,恩爱有加,不然的话,这一去怎么会令词人如此痛苦不堪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柳永巜凤栖梧》一词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汇集了词人的全部感情,坚贞不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经久不衰。王国维称之“专作情语而绝妙者”,还说此句在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

从古至今,人世间相聚,离别,再相聚,亘古不变,是一种生活常态,又是文人骚客们创作的不竭源泉,也成为我们吟诵感悟的佳作,念念不忘,生生不息。


赵旭666


:你曾因为哪一句诗而想背整首诗?

答: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这也是唯一一首我自愿背的古诗,没有戒尺,没有皮鞭,完全没有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背的。不像《桃花源记》、《出师表》、《岳阳楼记》,也不像现在我早已忘的一干二净的《赤壁赋》、《劝学》、《阿房宫赋》。老师教我的很多知识,教我背的很多古诗词,我这个不争气的朽木学生,用不上,最后都还给了那似水的流年……

唯独《将进酒》,这首诗只怕是此生都不可能再忘记了,除非不再沽酒举杯,除非身入九泉之下!

开篇起笔连续两问,雄阔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浊浪滔天的黄河岸边,眼界大开,这是虚境;后一句,明镜高堂,朝如青丝,告诉人们人生苦短,这是实境……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人们在酒桌上经常听得到,生活中不如意时也经常拿这句惊世之语作自我安慰,人家太白是出口成诗,我们却是自欺欺人……烹羊宰牛下酒都还不过瘾,最后五花马,千金裘也卖了吧?干脆让孩子拿去换美酒,与君同消这万古的忧愁……碰一下,我先干为尽,你看着办……

解析唐诗是枯燥的,我也不想废言,因为古典文学家解析的比我好万倍。李白那不可遏止、喷薄欲出的才华让多少文人墨客望而兴叹?让多少诗家酒客无法自拔?让多少风云人物心驰神往?

酒不醉人诗醉人!


楚襄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三十几岁的年龄。对前途渺茫,对过去岁月的追忆。让你深刻体验人生无常,绝望中有希望,希望中有阴霾。

因为这首诗,我到访了湖南长沙,畅游初秋橘子洲头,看着毛泽东30多岁的雕像,关于这段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背景浮现脑海。

1925年晚秋,32岁的毛泽东铤而走险去长沙,面对敌人的追捕,独自畅游故地橘子洲头后逃往广州时有感而发。这段时间是毛泽东黯然失色的阶段,因为在1924年以前,毛泽东已经在城市中度过了14年。他差不多已经抹去了乡村生活方式。

那时的毛泽东在国民党宣传部,一切工作都是打着国民党的招牌盯着统一战线。他在共产党的地位孤立,压力大的经常失眠,健康状况下降。而毛泽东善于随机应变,该撤退时,他会退到有根的地方-韶山。

在1925年以前,他的观点总是站在城市一边,而当他回到韶山后,他改变了想法‘我认识到,我错了,农民对了’。他开始喜欢旧式的中国学校胜过洋学堂,他的视野更宽广了。

人生起落在你三十不惑之时,才能真切感觉到。但那不是失败,是阅历后的突破。

这首诗每每读来,不是读来,因为他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基因里。像呼吸一样自然,他给我一种力量。

伟人也罢,平凡人也好。没有人生是一帆风顺的。而持续性踌躇满志正是一个人向更高山峰迈进的必经之路。

让我们再来洗礼一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张明涛Mr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个朋友的个性签名是: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这句诗有意思,脑补了画面,太浪漫了叭~潇潇洒洒的生活态度,成功的引起了射手座的我的注意。

于是乎,我就去搜了一下是哪首诗,哎妈呀,原来是唐寅的《桃花庵歌》里面的一句诗,老脸一红,原来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是同门!这么有名的诗我居然不会背全文!然后赶紧默默放下了手机,把诗记在了小本本上。

为了加深印象,我再默写一遍这首诗,和伯虎兄探讨一下人生境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贪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其实,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会发现,伯虎兄领悟通透,洒脱中也有心酸和无奈吧。


真真云云


杜甫一生高兴的时候不多,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写到诗歌里的更少,大部分情况之下他写的是他的艰难生活和家国之忧,而他少有的两篇经典的写喜悦之情的诗都写在成都草堂之后。杜甫逃难到成都,暂时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这时的杜甫在朋友们的资助下,终于在战乱之余得到了一个安家之所,杜甫艰难苦恨的人生终于有了短暂的安定,这使他有了快乐的可能。在某个短暂的时间段,他是陶醉于这种安静的生活的,当一场春雨到来,他满心喜悦化成了诗句。这是杜甫笔下最经典的一场雨,在诗人眼中,这场雨被赋予了情感,成了”好“雨。好就好在它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偷偷在夜晚来到,“润”、滋润万物,“细”,不是暴雨,就是细细的滋润,这些字都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好在“细”小,好在下得够久。

久居成都会发现一个比较独特自然现象:晚上下雨的时间多,雨后白天会出太阳,白天极少下雨。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很少,《春夜喜雨》突出“夜雨”不得不惊叹于诗人的洞察力了!

诗人展开联想雨后成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们看杜甫的胸怀始终是大的,一场小雨他想的至少也是一座城市的境况,他没有写他自己的境况如何,他在夜雨之中无眠,他为一场雨而欢呼,为春天盛开的鲜花欢呼,为在这样的季节里安然生活的人民欢呼。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科学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那可太多了。我曾经为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背了《藤王阁序》;为一句“江山如此多娇”背了《沁园春·雪》;一句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一句“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背了辛弃疾的几十首词。

其中耗时最长的,那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了。我从听到第一句到会背全诗用了二十多年。

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和“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琵琶行》后来语文课本里有这首诗,我也没好好背。

前两年出现了一首古风歌曲,名字就叫《琵琶行》,在抖音上火了,天天都能刷到,不想听都不行,我就记住了高潮部分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然而,我还是没有把整首诗全部背诵下来的打算。直到前不久,看到很久之前录制的一期《老梁故事汇》。梁宏达正襟危坐,引经据典,摇头晃脑地背: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他就背了这么一段,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色彩。愣把旁听的几个女学生佩服的不要不要的,眼神里尽是崇拜的光芒。

当时我就震惊了,这也太酷了吧!背,必须背!马上背!不睡觉也得背!结果我就会背整首的《琵琶行》了。诗是会背了,背的比梁宏达还要溜。就是到现在也没见有女学生崇拜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