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這道風景你是否喜歡?

本來想用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放在題目上面,可是思來想去覺得那樣太草率,我不想那麼美好的句子被當做標題黨而誤解。

這本書受到了韓寒、劉德華等人的強烈推薦,好評如潮,可是不多久,反轉來了,我去了解了一些平臺點贊數比較高的評價,果不其然,那些惡意的評價更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本書飽受爭議的部分集中在作者講述張美麗和自己的朋友這部分內容,說實話,只要是有個自己思考的人在讀後面那部分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一點無可厚非,我們反向思考一下,為什麼這本書前面的內容不會有人質疑和反駁,因為,我們在面對親情的時候是最單純的,最直接的,毫無保留地難過,憤怒和愛,這個時候我們和作者產生了共鳴,我們被文字裡樸實的表達所觸動,作者在父親剛過世的時候寫道“一回家,就會真切地感知到,似乎哪裡缺了什麼。這樣的感覺,不激烈,不明顯,只是淡淡的,像是某種味道。只是任它悄悄地堆積著,滋長著,會覺得心裡沉沉的、悶悶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悲傷。”

作者生長在閩南的一個小鎮上,從我的神明朋友這一章來看,作者或多或少對這些道不清的事物有某種信仰,我從他之前的訪談中確定了這一點,他的文字是寫給自己的,是對自己成長的某個階段的反思和回答,文字本來就是一種力量。這本書凝聚了作者三年的心血,臨到出版的 時候他還在猶豫不決。作者用了14萬六千字來講自己的父母,阿太,朋友,把自己剝開了融進這些文字,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讀者讀到天才文展和厚朴的時候會有些牴觸,因為把讀者放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去俯瞰作者,一身輕鬆地說“你沒有別人的經歷就不該寫那麼多主觀感受”,說“你既然知道為什麼不去幫一下這些朋友”,說“做你的朋友真可憐”等等,我有時候在想,文字作為一個客觀的存在,組合在一起可以觸動我們的心,也可以作為武器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就像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善良,可是知難行易,生活更是不易,作者在剛去北京實習後寫道“在一段時間裡,我覺得這個城市裡的很多人都長得像螞蟻:巨大的腦袋裝著一個個龐大的夢想,用和這個夢想不匹配的瘦小身軀扛著,到處奔走在一個個嘗試裡。而我也在不自覺中成為了其中一員。” 如果真的可以放肆,那放肆一把不香嗎?作者寫道“我以為自己戰戰兢兢地以活在規矩裡為生活方式,但其實卻對規矩有著將其徹底摧毀的慾望。”你們來想一想,為什麼作者在厚朴狂熱追求音樂的時候拼命地寫論文,拼命地實習和兼職?

這本書的最後,作者寫道“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才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睛,你才算是真正“看見“那個人,也才會發覺,這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這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最後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用了14萬六七千字寫了這本書,而這道風景你喜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