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洁


古语有云:“穷当益坚”。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洁

在我们的生活中,祸福无门,任何人的一生都难免有时运不济的时候,因此,越是身处困境,越要坚强自己的意志和操守,越是身处贫穷低下,越要表现出人格的高尚。

所谓“人穷志不穷”,一个人在贫穷的境地中,丧失了自己的节操、为了钱财而失去了义气,才是真正的贫穷。

《后汉书:袁安传》记载的“袁安困雪”的故事,就有力地体现了“居贫有节操”的贤士修养。

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十余天的大雪,地上积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看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洁

而来到袁安家门口的时候,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因顿冻馁无力清雪,就派人铲除积雪挖出一条道路,只见屋内袁安奄奄一息。洛阳令忙给他喂粥,然后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

“雪灾的时候人人饥饿,我不应该再去打扰他们。”

洛阳令对他这种居贫不改节操的品德十分嘉许,就举他为孝廉。

在后来楚王英的谋反之乱时,朝廷因为袁安执法严明,就拜他为楚郡太守。袁安在任十年,京师纲纪肃然,袁安也因为自己的政绩而步步高升,位至三公。袁安一家也成为世家望族,汉末三国初的一代枭雄袁绍、袁术皆出袁门。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洁

袁安的故事告诉我们,物质上的贫穷不怕,越是在艰苦时刻能够做到廉洁刻苦,坚守自己的节操,个人的道德修养就越是能得到提升。

一个人品质的高尚与否,不是体现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在命运困顿的人生低谷。因此,当我们身处困境,更应该坚持自己的操守,做到穷而益坚,这样,才能真正地得到道德素养上的提高。

历史上那些品行高尚的人,多是经过了苦难的磨炼,正是居贫时他们坚持了自己的操守,才成就了自己高尚的节操。

我国传统道德对于从政者的规范,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廉洁,人们把廉洁看作是“仕者之德”,要求施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能够见利思义,循礼合法。

古今的“仕者之德”—廉洁

施政者如果能做到廉洁奉公,社会就会稳定,而民心就会向善,因此说廉洁是为政之本。而廉洁的养成,主要是在贫贱之时,一个人能身处贫贱而不贪求钱财,坚守自己的节操,那么,即使他身处高位,也一定能够廉洁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