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目的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目的

學習首先要端正目的,解決為誰而學、為什麼而學的問題。儒家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學習是為了修養個人的德性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在與古今學者學習態度的對比中,孔子認可的是為己之學,首先要為自己而學習,學習不是用來裝點門面,做給別人看的。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才是求學的目的。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這才是我們應該憂慮的。

德是立身之本。學習是為了修養德性,如果個人德性沒有提高,不做正確的事,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學習就沒有意義。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目的

(二)學習是為了有道

孔子說,“士志於道”,要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這裡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大道,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道,就知道怎麼做人做事,就知道在社會上如何立足,才會明白自己的責任,才能承擔起社會的重任。孔子要求有志之士應該把求道當作人生的追求,學了大道,懂得了大道,要用大道來指導行為,要行大道。

學習使人懂得人生的大道,有所信仰,有所堅守。

(三)學習是為了治國平天下

孔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論語·泰伯》)求學三年,不追求俸祿,這樣的人很難得了。孔子認為,為學不能把功名利祿當成人生的追求,但他並不反對做官。他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為的就是尋找從政的機會,可以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的弟子子夏說:“學而優則仕。”(《論語·子路》)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但是做官的目的不是為了求俸祿、求名利,而是應該為了治國安民,這是做官的目的,這也是求學的目的。

孔子教育弟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修身不是最終的目的,修身是讓周圍的人和老百姓都得到安樂,其最終目的在於治國平天下。

孔子一生都在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政治人才,讓他們能夠登上政治舞臺,能夠治國理政,造福社會。當樊遲向他請教怎麼種莊稼、種菜時,他就說不知道,並且生氣地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因為樊遲是將稼穡之事當成了自己治學主攻的方向。孔子認為要立志高遠,用禮、義、信來治理國家,這才是君子應有的作為。國家大治,天下歸附,自然有人從事稼穡這些具體的事務。

學習是為了錘鍊德性,達到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力爭做最好的自己,更好地承擔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