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老三屆”與“小三屆”

老三屆”,指的是1966年文革爆發時的在校初、高中學生,按照原定學制他們應該在1966、1967、1968這三年暑期畢業,因文革造成在學校的堆積,到1968年出現了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三屆初中生和三屆高中生同年畢業的奇景。從年齡角度來看,大致相當於1947—1952年期間出生的人。

老三屆離校後基本都上山下鄉當了知青,去向以插隊模式為主、農場(含兵團)模式為輔。

老高三

1947年前、後出生,1963年進高中,理應1966年高中畢業。已讀完高中三年,面臨高考,大學成夢,加上文革停課兩年半多,高中階段共在校五年多。他們是老三屆裡年紀最大,讀書沒受到影響的一屆。優勢是:1977年恢復高考最有實力;劣勢是:離開學校11年,很多書本知識已忘記。

老高二

1948年前、後出生,1964年進高中,理應1967年高中畢業。實際讀了二年高中,加停課,高中階段共在校四年多。優勢和劣勢與老高三差不多。

老高一

1949年前、後出生,與共和國同齡,1965年進高中,1968年應屆高中畢業生。實際讀了一年高中,加停課,高中階段共在校三年多。恢復高考後仍有實力。

老初三

1950年前、後出生,1963年進初中,理應1966年初中畢業,讀完三年初中,升高中成夢。加停課,初中階段共在校五年多。因當年高考考題難度偏淺,恢復高考後仍有實力。

老初二

1951年前、後出生,1964年進初中,理應1967年初中畢業,實際讀了初中二年,加停課,初中階段共在校四年多。恢復高考後,赴考相當吃力的一屆,但仍有希望。

老初一

1952年前、後出生,1965年進初中,1968年應屆初中畢業生,實際讀了初中一年,加停課,初中階段共在校三年多。恢復高考後,是在高考門外望洋興嘆的一屆。

小三屆”,指的是1966年文革爆發時的部分在校小學生,按照原定學制他們應該在1966、1967、1968這三年暑期畢業。從年齡角度來看,大致相當於1953—1955年期間出生的人。

“文革”前只讀了小學四、五、六年級的小學生,1969年春季全部進入初中。

小學六年級

1953年前、後出生,理應1966年夏季小學畢業,讀完六年小學,因停課,小學階段共在校八年多。1969年春季升入初中,從小學六年級一躍即成為初三的學生。只上了一年初中,就於1970年初中畢業。

全國的學校壓縮學習時間,大力改革課程內容,原教材被指責為“封資修”(編者按:即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全部不用了。匆忙印製了一批臨時的緊貼現實政治的教材。不過,即使是這些簡了又簡的教材,還是沒有規範的課時確保完成。初中高中僅三年時間(初三1年加高中2年),本來時間就不多,頻繁安排外出學工、學農、放寒暑假等,真正在學校學習的就更少了。更嚴重的是,這一系列社會性的活動,把學習的時間切成一段一段,不斷被打斷,完全沒有連貫性,學習效果更差。1972年雖然號稱高中畢業,但實際受教育水平是很低的。有些中學還下遷農村,教學質量更難保證。高中畢業後仍然下放農村。

小學五年級

1954年前、後出生,理應1967年夏季小學畢業,因停課,實際讀了小學五年,小學階段共在校七年多。1969年春季升入初中,從小學五年級一躍即成為初二的學生。2年就初中畢業。1973年高中畢業後仍然下放農村。

小學四年級

1955年前、後出生,1968年夏季應屆小學畢業生,因停課,實際讀了小學四年,小學階段共在校六年多。1969年春季升入初中。從小學四年級一躍即成為初一的學生。小學畢業時自稱小學七年級。1974年高中畢業後仍然下放農村。

老三屆”、“小三屆”都是被文革耽誤的學生群體,老三屆和小三屆後來大多成了知青,農業戶口,靠工分生活,1970年以後才有機會進城當工人、上大學(工農兵大學生),有些人則參了軍。

1976年10月四人幫垮臺後,知青上山下鄉的運動也就停止了。

1977年底恢復高考。

從1947年前、後出生的年齡最大的老三屆,到1955年前、後出生的年齡最小的小三屆,前後共9年期間出生的學生,除了老高三受到了正規教育外,其他都沒有受到正規教育。但老高三理應在1966年高中畢業,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11年沒摸書本,很多書本知識都已忘記,不少人都有了孩子,高考的壓力是很大的。

這9年期間出生的學生,再加上1975、1976、1977年畢業的高中畢業生共12年間出生的學生都在1977年參加高考,其競爭是相當殘酷的。

1977年,高考報考人數570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 .7 % 。

近年來,全國高考實際錄取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2017年突破80%之後,2018年繼續保持穩中有升,全國高考實際錄取率達到了81.13%。

2020年,這群當年“老三屆”和“小三屆”的學生都已到了65至73歲的年齡,你們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