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30年前是什麼樣子?

成帛鍇


我是1986年因長春理工大學在馬橋子開辦公司而隨父母來到大連開發區。

當時開發區只把道路建的漂亮、寬廣、四通八達了,零星幾家公司正式投產,但沒有區內公交車,去大連市也一天兩、三班公交車,因為當時還小,記不太清楚。有個馬橋子市場,市場盡頭有家賣紅糖心餅的,印象深刻,每次老媽去買菜,就跟著去為了吃餅,後來再沒有吃到那麼好吃的餅了。

後來因為我們上學不便,父親賣掉了位於東山小區公司分的三室一廳的房子在市內買房,他則通勤,就離開了開發區。

後來去過幾次開發區,當初建設的道路和我住了三年的東山小區沒有改變,派出所也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依然倍感親切。

30年前的開發區,在我的記憶裡,有建設中的道路,正在興起的廠房,孤獨的立在果園和農村菜園中的唯一的居民小區東山小區,還有銀帆賓館第一批美麗的職員每天繞著小區晨練的口號,和管委會食堂非常美味的飯菜。那是一段美好的記憶。希望開發區越來越好。


李鬧鬧1


作為大連本地人,對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30年前的印象雖然不深,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記憶,下面,本人截取一下幾個片段,對大連開發區三十年前的某些樣子進行回憶。


大連開發區——曾經交通不便的郊區(從兩種退役的大客車說起)

或許有的80後對這兩種大客車有印象,但是,大多數可能都沒啥印象了。

小時候,大連-開發區的長途客運任務主要就是由這兩種大客車擔當。

長大後,通過網絡瀏覽我才明白:

上面那種客車叫“桑諾斯(SANOS)”是前南斯拉夫製造的,這種車在目前的中國大陸已經很難見到了。

下面那種客車叫“伊卡璐斯(IKARUS)”是匈牙利製造的,這種車在目前的中國大陸已經很難見到了,不過,在俄羅斯倒是不少見。

想當年,這兩種客車可是大連-開發區的客運主力。

30年前,也就是1989年,我才5歲。那時的大連開發區還不叫開發區,還很荒涼,那陣子就是金州管轄的一大片荒地,叫馬橋子,就是個村落罷了,人也少得可憐。

那時,大連市內和開發區之間不同什麼快軌3號線,更沒有什麼公交車,能通的只有這種長途客車。

一般,這兩種大客車的前擋風玻璃前都會有個牌子“大連——馬橋子(市際長途)”。那個年代,由於馬橋子沒有什麼柏油路,所以,從大連市內開到那裡也很費勁,車到那兒基本上車輪胎上都帶著黃泥。

現在因為有了快軌和公交車,我們感覺大連市內到開發區的距離並不遠,但是,在那個年代卻很遠。這兩種巴士在那個年代也算豪華大巴,每個座位都是類似沙發一樣的軟座。

建設中的大連開發區(開發區工地探望大舅)

小時候我並不沒有坐過大連-開發區的那種長途客車,去大連開發區的次數很有限。僅有的一次去開發區是隨著我老姨的五十鈴小貨車去那邊的工地看望我大舅。

那時的開發區的建設已經初具雛形道路周圍已經有了高樓大廈了,而且,有了柏油路了,不過,路上的車很少,沒有現在的開發區那麼多車,當時,我老姨的五十鈴在那種路上都敢開到100KM/H。

車開了不一會兒就到了大舅所在的工地,當時,看到一個打更的大叔,然後,他把我們帶到大舅所在的工棚。

大舅當時是這片工地的工長,今天在這個工地裡值班,這個工地是在這裡蓋一棟樓,當時地基已經起來了。

我看到大舅當時戴著安全帽,高高的個子,駝了的背。看到我這個外甥來他很高興,在這麼荒涼的地方看到自己家人來看望,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

我們帶了些吃的給我大舅,之後去工棚裡坐定,馬上就開始聊了起來,無非就是聊聊馬橋子蓋的這棟樓的工程進度等方面。當然了,大舅對這裡也是充滿了希望,認為這裡未來一定會很繁華。

多年之後,果然不出他所料,這裡真的是如此繁華。

銀帆賓館,五彩城和萬寶至馬達(三個代表)

開發區逐漸建設出雛形後,有了些高樓大廈,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有這樣三個開發區的地方無法抹去,分別是“銀帆賓館,五彩城和萬寶至馬達”

銀帆賓館是因為建築的造型特別而令我印象深刻的。當時的開發區還沒有安盛這樣的商業區,不過,有銀帆賓館也說明有了一定的人氣。銀帆賓館這種階梯形的建築確實及其特別,以至於我小時候可能不知道開發區別的建築,只知道開發區那個“樓梯形建築”的賓館。

甚至小時候我還有過異想天開的想法:我應該可以從樓外底層踩著這個像樓梯一樣的階梯形建築登到賓館頂端吧?現在看確實有些異想天開了,估計銀帆賓館層高就得4米,想像登樓梯一樣在樓外攀到賓館頂也是不現實的。

五彩城是大連開發區商業的代表。那時的開發區,慢慢發展出了商業,五彩城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繁榮起來。小時候我就聽說過開發區五彩城。

萬寶至馬達這是一家日資企業,當時在大連當地的新聞裡常常能聽到這個日資企業。大連開發區在建設出了雛形後開始招商引資,建設工廠,成為這些國際知名的大品牌的代工廠。

這些代工廠,以日資企業居多,像三洋冷鏈,利優比,萬寶至馬達等。萬寶至馬達便是這些日資企業的典型代表。

那個時候,我對這個單位的名稱還有個誤解,我還以為萬寶至馬達是長途客車呢,從萬寶到馬達的車。長大了才明白,這個單位是生產馬達的,品牌名叫“萬寶至”。


如今,大連開發區交通也方便了,也發展出了成熟的商業,儼然就是一個小城市。只不過,這幾年隨著外資企業的搬遷,這裡再度陷入了寂靜。希望這裡未來能找回當年開發馬橋子的那種勁頭,使這裡再次繁榮起來。


大連的雜家


這是在管委會旁邊的一家照相館的牆上拍的,上面還有一些標註,應該是09年印的。



小諸葛20


30 年前的 有 銀帆賓館 金馬大廈 金豐酒店 慶港酒店 白鷺服務中心 北方制罐 黃海軸承 萬寶至馬達 錄像帶 太平洋線路板 輝瑞製藥 五彩城 等


一生靠傻


“神州第一開發區”引領大連走向世界

“1984年10月,中國設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上,簡單一句話的背後,濃縮了改革開放以來大連乃至東北發展的一段重要歷史。正是從設立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東北對外開放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如今,走在大連金普新區的金馬路上,看著眼前的車水馬龍、高樓林立,感受著國際化、現代化帶來的都市感,很難想象在35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村。

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除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外,有條件的城市可以“劃定一個有明確地域界限的區域,興辦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一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此奠基,“神州第一開發區”的名字從此響徹大江南北。

35年來,雖然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行政區劃、功能定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幾經演化,但它立於改革開放潮頭,創新引領、先行先試,不斷探索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初心,從未改變。

白手起家的“小漁村” 走出對外開放一大步

大連市金普新區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1984年10月,在原金縣大孤山鄉馬橋子村、風巖村、黑山村、紅巖村等4個自然村22.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大連市政府的1000萬元財政啟動資金和銀行2.3億元低息貸款起步,“神州第一開發區”建設在一片玉米地中拉開了帷幕。從大連市各機關各部門各戰線抽調的建設大軍,把昔日偏遠荒涼的小漁村,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

當年年底,大連開發區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東興紡織有限公司簽約落戶。

隨後幾年,國內外投資者紛至沓來:首家工業企業——北方五三制罐有限公司工程動工興建;首家中日合資企業——遼寧恩巴有限公司破土動工;中國第一家日本獨資企業——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簽約落戶……中美合資的輝瑞製藥、日本獨資的佳能大連、中國石化企業的首家外資公司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此後紛紛簽約。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在那個時候,“神州第一開發區”每邁出的一小步,都是大連、東北地區乃至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大步。

據瞭解,1994年,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面積、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外商投資企業協議投資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額、社會總產值、出口創匯金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均居全國開發區之首。1999年,“神州第一開發區”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成為東北腹地的開放門戶和大連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新區。

結構不斷優化 產業迅速升級

2010年4月,大連市政府宣佈啟動新市區管理體制改革,“神州第一開發區”與千年古城金州一併規劃為大連金州新區。2014年6月,國務院同意設立東北首個國家級新區——大連金普新區。從經濟技術開發區到國家級新區的一部分,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外開放的形式與內容,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上述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其他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樣,建區伊始的主要目標是承接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的產業梯次轉移。由於大連具備鄰近日韓的特有優勢,吸引到大量日韓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項目,它們成為了大連開發區的主體,很多企業,從設計到整機組裝,其市場和原材料供應都依靠投資國或其他海外市場,僅僅利用中國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價格,對大連本地及腹地經濟的貢獻度和拉動型不強。

該負責人表示,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大連出口加工區,躋身全國首批15個出口加工區試點行列,成為東北腹地企業和海爾集團等國內其他地區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橋頭堡”。2007年,專為英特爾配套的大連出口加工區B區封關運作,成為中國開放領域的一個創新之舉,使英特爾實現了大連生產線與其全球配套體系的“無縫連接”。8年後,英特爾決定增加固定資產投資55億美元升級英特爾大連工廠,打造世界最先進的“非易失性存儲器”製造基地,這也是目前我國引進的單筆最大的外資項目。

從大連開發區建設之初“成本為先”的投資思路,到外商逐漸更注重這裡的技術、市場、人才和營商環境,越來越高質量的項目,帶來的是越來越強的發展後勁。

從開發區到國家級新區,經濟結構的變化更加顯著。開發區建區之初第二產業“一產獨大”、日韓投資佔絕對主體地位,之後歐美投資項目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尤其是金普新區建設全面實施後,戰略新興產業成為發展重點,國家級新區成為新經濟、新活力的匯聚之地。

新使命下繼續探索制度創新

2017年4月,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大連片區在大連金普新區正式掛牌。大連片區分為大連保稅區和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兩部分,其中開發區部分規劃面積28.8平方公里。一直立於改革開放潮頭的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其實,從建區之初到現在,解放思想的創新舉措層出不窮。

建區之初,大連開發區全國第一個掛出“開發區管委會”的牌子,以市政府派出機構的形式,高效便捷地行使政府職能,加快區域建設和經濟發展。

2002年1月,大連開發區管委會推出“一站式”辦公服務大廳,將各職能部門適合窗口辦理的業務放進一個辦公大廳統一辦理,實行集中審批、聯合辦公。在上述負責人看來,“一站式”辦公給大連開發區帶來的更深刻的變化是,以行政服務大廳為龍頭,管委會根據投資者和廣大市民的實際需要再造政府工作流程,逐步向“辦事人員只跑一次、審批手續內部流轉”的全新模式轉型升級。

進入自貿區時代,大連自貿片區綜合服務大廳在東北率先推行行政服務“單一窗口”制度,全面取消了各職能部門窗口,只設統一接辦的綜合窗口,涉及企業的200多項行政服務事項均可在一個窗口辦理完成。

據瞭解,如今在自貿區大連片區註冊企業只需一個工作日即可完成,其他審批事項辦理完成時間一律壓縮到法定時限的40%。同時,相繼取消調整了1626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建設的發展機遇,極大增強了外商投資和擴大發展的信心,新區再次掀起投資熱潮。2017年,新區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1家,投資總額4.6億美元、註冊資本4億美元;新批增資項目30個,新增投資總額27.7億美元、註冊資本7.7億美元;批准外商投資項目31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完成量位列全市第一。

從小漁村到自貿片區,這片土地的面貌日新月異,但改革創新的精神卻從未改變,開放的腳步永不停歇。


微鑑歷史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規劃成立,是中國第一批對外開放沿海十四城市之一試點開發區,是中國東北最早最大經濟技術開發區,現被金普新區所替代!金普新區:中國十大國家級新區!是東北最大自貿區,世界500強企業大多數落戶這裡,也是我國日資企業最多經濟特區!


大連文東大叔


沒開發之前是個窮地方,土地種莊稼都不豐收,灣裡以前樓房還有400塊錢一平方的,隨著日企進駐就開始繁華了,當年的工業區是人來人往,開發區現在又完蛋操了


阿雨3432


小時候爸爸單位旅遊去趟開發區就像走挺遠了,挨個去封神榜、西遊記宮,大和尚山那會兒廟都挺破的。五彩城倒是挺漂亮,裡面沒人。銀帆賓館是最豪華的涉外賓館了。董家溝的海邊,刺鍋子懸了。


弱水紅日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十年前名叫“馬橋子”。那時別說那兒,就是大連周邊,尤其是甘井子區,基本上都是荒地一片,當然啦,大部分還是“菜園子”居多!

“菜園子”相信大部分老大連人都懂的……如今全都是高樓大廈和住宅小區啦,不說了,再說就跑題啦!


可樂老曹


開發區是多麼美好的回憶呀。滿街的小棍寧,真多呀。真好。離開大窯灣也有幾年了。開發區現在沒事也不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