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作为一个几十岁的成年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有些不对劲的地方,却又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

总有空虚的感觉;

害怕被依赖;

对别人的期望和自己对自己的期望缺乏明确的认识;

对自己没有同情心,却对他人充满同情;

内疚、害羞、总是责备自己;

自尊心低;

完美主义;

感觉自己生活中有问题,却不知道到底是啥问题;

难以控制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总之一句话:只要出错,都是我的错,我和其他人不同,我总是缺了点什么。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你的错,只是你可能经历了童年时代的情感疏忽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什么是童年期的情感疏忽?

当父母抚养孩子的时候,没有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充分反应时,就会发生儿童期的情感疏忽。

情感疏忽不易察觉,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微妙,所以爸爸妈妈也很难发现自己正在这样做,即便在一些充满爱心的、和睦的家庭里,也会发生童年情感疏忽。

比如父母其实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上的照料,总体把孩子照顾得不错,但是缺少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没有验证孩子的感受或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简而言之,情感上的疏忽是指父母没有看到,认识或理解孩子的真实面貌。

情感忽视的伤害

1975年,爱德华·特罗尼克(Edward Tronick)及其同事展示了“静止面孔实验” 。

实验的过程,就是让一个婴儿与“面无表情”的妈妈进行了三分钟的“互动”。

一开始,宝宝和母亲面对面坐着,他们对彼此微笑并交谈。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宝宝积极的回应妈妈,还蹦出了一个音:“Dah”!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妈妈也积极参与宝宝的游戏,和她玩耍: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接下来,研究者请妈妈别再回应,开始“面无表情”: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宝宝很快意识到不对劲,表情开始警惕: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她开始想尽办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希望唤回曾经那个亲切的妈妈: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她对妈妈微笑: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指给妈妈看,因为她刚才这样做过,当时妈妈很高兴: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她甚至再次发出了“Dah”,希望妈妈像刚才那样回应她: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然而努力都无效,宝宝一直被妈妈忽视。她开始表现出痛苦和沮丧,开始哭泣: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妈妈赶紧修复,微笑的妈妈再次出现: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宝宝立刻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大团圆结局: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这个实验换成爸爸来做,也有和妈妈同样强烈的反应。所以爸爸在孩子的生活中也非常重要。

  • “静止面孔实验”让我们看到:

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容易受到与其亲近的人的情感或非情感反应的影响。

曾经有人认为婴儿无法理解情绪。然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便是很小的婴儿,也能回应爸爸妈妈的情绪。他们不仅能回应成人的互动,还在积极参与和塑造与成人之间的社交互动。

父母都可能无意识地对孩子露出过“面无表情”的脸,比如自己很忙、正在做晚餐、正在照顾弟弟……于是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只是短时间发生还好,一旦爸爸妈妈意识到了,及时开始回应孩子,孩子也能迅速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轻松恢复和爸爸妈妈的连接。

但如果爸爸妈妈面无表情的时间较长,也没有及时修复,可能会对婴儿的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这会无形中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并不重要,自己的感觉也无关紧要,或者自己永远不要寻求帮助(因为这会被视为软弱的标志)。从而彻底放弃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反应。

有研究表明,父母对自己的需求没有反应的孩子,在信任他人、与他人建立关系以及调节自己的情绪方面,会遇到更多麻烦。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哪些父母容易在情感上忽视孩子?

首先,我要说的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充满善意的,通常都会尽力照顾孩子。但有的父母可能自己小时候就经历过情感上的忽视,从而不太懂得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有些育儿风格的特质,会无意中导致情感上的忽视。比如:

  • 专制型父母:

会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给孩子提出各自要求,设定各种规则,要求孩子服从,但是不在乎孩子的想法,忽视了对孩子感受和需求的倾听。

  • 放纵型父母:

对孩子没有啥要求,也没有啥规则,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惯着”。孩子可能很难设定自己的界限和成年限制。

  • 具有自恋品质的父母

会感到世界围绕着自己旋转,通常更在意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真正需求。

  • 完美主义者父母 :

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得更多或更好。即便孩子考了99分,也会因为没得100分而对孩子发牢骚。

父母是完美主义者,孩子很可能长大后也成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设定过高的、却通常不切实际的期望,又因为总是达不到期望而充满焦虑。

  • 缺席的父母:

出于各种现实原因,比如疾病,工作太忙、频繁出差、离婚……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经常缺席,使得孩子小小年纪就承担起来家庭的责任。

比如有的孩子早早学会了自立,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抚养年幼的兄弟姐妹,懂事得让人心疼。

这些孩子往往过分负责,像个小大人,直到成年后也是如此,直到自己不堪重负。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如果你正为人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好情感联系?

学习了解孩子的情感反应、情感需求,可以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联系。

  • 首先,告诉自己和孩子:情绪没有对错。

想想生活中出现的场景:

孩子因为想吃零食却没得吃到,他非常失望,不停地哭;

孩子被别人抢了玩具,他非常愤怒,打了那个小朋友一巴掌;

孩子因为见到陌生的叔叔,他非常害羞,躲在妈妈身后不愿意打招呼;

孩子看到妈妈给邻居家的妹妹买了玩具,他非常妒忌,于是去欺负了妹妹;

这种情况下,我们最不能接受的到底是什么?

真的是孩子有点“失望”、“愤怒”、“害羞”、“妒忌”

的情绪呢?

还是孩子因为这些情绪出现的“大哭”、“打别的小朋友”、“不打招呼”、“欺负小妹妹”这些不好的行为呢?

很明显,一定是后者吧?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 第二,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

我们第一时间能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行为。

但是这些行为的背后,隐含了孩子的哪些情绪?

这些情绪的背后,隐含了孩子什么样的需求?

孩子因为没吃到糖,撒泼大哭,委屈得不行,他内心可能很需要被理解;

孩子和小伙伴闹翻了,难过得直掉眼泪,他内心可能很需要是被认可;

对着泪流满面、大喊大叫、一点都不再可爱的孩子,爸爸妈妈确实很难说出: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

我知道你现在很愤怒;

我知道你现在很内疚……

这是一个需要爸爸妈妈自己先长期练习,改善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小朋友的过程。

如果有一天我们做到了,不仅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我们自己也没有那么手足无措了。

当孩子们最不可爱的时候,正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如果你认为自己小时候可能在情感上受到忽视,怎么办?

首先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你会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吗?

你感觉被关闭了吗?

生活中,是否有人跟你说过,他们希望看到你更多的情感反应?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人有没有禁止你表达某种情绪?

你是否对生活感到疲惫,难以和他人微笑和交谈?

即便童年的情感忽视,影响到了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但这并不是没法改变的事情。

相反,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做些努力来帮助自己。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1、学会发现情绪

如果你的成年生活与你的情感脱节,那么第一步就是:

学会识别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

首先要承认舒服和不舒服的感觉,这一点很重要。

一旦感到沮丧,你可以专注于这种不舒服的细微差别。

一开始,你可能都没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很正常,因为你以前可能从未谈论过自己的感受。

2、确定自己的需求,想办法满足

许多成人在儿童时代就受到情感上的忽视,常常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也不认为自己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拓展自己形容情绪的词汇。比如我很高兴、委屈、兴奋、难过、轻松、伤心、开心、痛心、沮丧、生气……

一旦确定自己的需求,就采取行动满足它。

3、也许你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配得到满足,告诉自己,这只是信念,不是事实。

解构你长期形成的旧信念,可能会有所帮助。你和每个地球人都一样,不论童年时期是怎么过的,你的情感需求都值得被满足。

4、从小步骤开始,对自己温柔以待

首先,避免严厉批评自我。

第二、认识到自己,以及所有人都不完美,所有人都会遭受痛苦的事实。

第三、正念,对过去的经历保持公正的意识,即使是痛苦的经历,也不要忽略或夸大其影响。

能够满足自己的身体和情感需求的人,才可以更好地照顾他人。

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前,就试图先满足家人,上司,孩子,朋友……往往会伤害自己的幸福感;反之,能充分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压力。

特别是对于辛勤照顾孩子的父母来说,先照顾好自己尤其重要。

心情愉悦的爸爸妈妈,才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时的乐趣,这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静止面孔实验”:面无表情的妈妈VS微笑妈妈,孩子的反应好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