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见疑于荀彧,送了他一个空食盒,荀彧死于君幸食吗?

析地史学微观


荀彧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名气很大。而且,从建安元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到许昌后,荀彧就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相当于秘书。

曹操每次出征。朝廷里的日常事务都交给荀彧。而且在外有了问题,也会写信回去问荀彧,其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

第一种说,忧郁而死

曹操要自立魏公,由董昭去咨询荀彧,想让荀彧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

但是荀彧反对曹操立魏公。是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这话表面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建国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彧”,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打消念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

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彧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气,决定暗中除掉这个绊脚石。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谯县劳军,趁机把荀彧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荀彧随军来到寿春 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一是忧郁而死,前而已经解释,一种是被迫自杀。


后一种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食盒里面是空的,于是荀彧就服毒自杀了。

荀彧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和曹操为什么最后会闹到这个地步?

根据《献帝春秋》的故事。这故事说,建安五年,车骑将军董承因“衣带诏”一案被杀死,伏皇后便给父亲伏完写信,哭诉曹操杀了董承,自己的夫君十分怨恨。伏完收到这封信就拿给荀彧看。荀彧看了虽然非反感,却又一声不吭。

后来伏完的小舅子樊普把密封了交给曹操,荀彧又急着向曹操提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曹操说,宫中已有皇后!怎能再嫁女儿给皇上?本人位居丞相靠战功而不需要靠裙带。

荀彧说,伏皇后无后,又本性凶残,她在给伏完的信中恶毒攻击丞相,可以因此废了她!曹操说,有这事足下怎么不早说? 荀彧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连连认错谢罪。结果“太祖以此恨彧”。

这故事不太真实。裴松之就说就算是很平常的人也不会这么干,更何况是荀彧,怎么会干这种事。另一方面从年代计算也无法吻合,董承“衣带诏”案发生在建安五年正月,杀伏皇后一事,则在发生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两件事间隔将近十五年,一封信瞒不了那么久。荀彧建安十七年底就死了,应该在什么时候跑去和曹操讲这件事?至少也在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之前。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过两年才杀伏皇后?

所以,不但荀彧这故事是假,就连董承“衣带诏”案和伏皇后书信案,都很可疑。“衣带诏”一案的可疑 ;

所以,曹操见疑于荀彧,送了他一个空食盒,荀彧死于君幸食不成立!

荀彧与曹操的分歧

荀彧其实早就和曹操有分歧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邺城,代理了冀州牧,原来属于袁绍的冀州姓了曹。这时,就有人建议,说应该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度,这样冀州的地盘就大了。因为按照古代所谓“九州”的建制,并州和幽州两个州,司州的河东、河内、冯翊、扶风四个郡,就都得划归冀州。曹操一听就动了心,然而荀彧反对。当然,荀彧这次反对,主要是认为这样做对曹操不利。

据《三国志》本传,荀彧对曹操说,此前明公破袁尚,擒审配,已经是“海内震骇”。如果再把别人的地盘也划到冀州来,势必弄得“每个州牧都拼命自保”,一定认为曹操会一个一个收拾他们,也就会拼死反抗,天下就不是那么容易得了。曹操当认为荀彧讲得有道理,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荀彧的话里面也有话,那就是主张“修复旧京”。这个主张,曹操当时既没有反对,也没有采纳,事实上也做不到。但是,等到曹操有条件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不但没做,反而还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实施了并州的计划,也就是把天下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司州(司隶)被一分为三,河东、河内、冯翊、扶风归冀州,弘农和河南归豫州,京兆归雍州。我们知道,司州原本是大汉王朝京都所在地,长安和洛阳都在那里,长安在京兆,洛阳在河南。曹操把司州一分为三,就等于把“天下第一州”给拆了,也等于把大汉王朝的首都地区给灭了。这和荀彧当初的理想,相差很远!

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最后匡扶汉室。在他眼里,曹操就是这样的英雄,合适的人选。

当曹操暗示或者暗许董昭等人策划酝酿封公建国一事时,荀彧就肯定不能同意了。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很清楚,曹魏一旦建国,天下终将不再姓刘。这就突破了荀彧的底线,因此绝对不能赞成。天下只能姓刘,不能姓曹,这在今天看来未免可笑,在当时却是大是大非。


荀彧应该是第一种死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国内ERP专题


中国有句古话:“聪明一世,糊塗一时”。荀彧之死,印证了这句话。

荀彧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为曹魏的事业谋划了一生。曹操外出征战,总由荀彧居家留守,曾力挫强敌,为曹操保住了根据地。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候,他要曹操坚守待机,使曹操反败为胜,赢得了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一战。曹魏事业的兴盛,荀彧居功至伟。:

事实证明,荀彧是一个有极高智慧的人,但是,在对待曹操称魏公这件事情,他却犯了糊涂。

事情是这样的:

从这段文字可知道,曹操要进爵魏国公。群臣都捧场,而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因此对他不满,稍有冷淡。荀彧因此忧病而死。

在《三国演义》中,是写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食盒,发现里面是空的。知道曹操已忌恨自己,便饮药而亡。

那么,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当时的东汉王朝,经过桓、灵二帝的昏庸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已彻底腐朽,名存实亡。曹魏取代汉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曹操进爵魏公,也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以荀彧之明智,他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之所以反对,是出于本能和固有的观念。荀彧出身于颖川世家,祖、父辈都是汉朝官吏,对汉朝有根深蒂固的感情。他之所以全心全意辅佐曹操,主要是为了维持汉朝的统治。所以,当曹操要晋魏公,显露出要代汉的意图时,他本能地表示了反对。

从荀彧本身来说,他没有错。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他是有错的。他是有点儿犯了糊涂。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关于荀彧的死因,史料记载中差异明显。

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时任司空军祭酒的谋臣董昭上书汉献帝,建议恢复古代的五等爵制,同时建言曹操进爵为魏公,加九锡,享有西汉时期丞相萧何当年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上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殊荣。为了争取荀彧的支持,董昭专门致信荀彧,罗列了很多应该封赏曹操的理由,希望利用荀彧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为曹操进爵造势。

谁知荀彧对董昭的这个建议进行了无情的驳斥。荀彧认为:曹操当年举义兵为的就是匡扶朝廷、平定战乱,同时怀着忠诚坚贞的诚心并谨守谦让的品格。如曹操这样的君子就应当用德义来爱人,不宜进爵以免得天下人产生疑虑。

荀彧的这番言论很快便传到了曹操的耳中,曹操对此非常的不满,此时曹操的心中早已有了废汉自立的野心,董昭的上表只不过是秉承自己的旨意走走过场而已,没想到却遭到自己多年以来的首席谋臣荀彧的强烈反对,荀彧不仅在奄奄一息的汉末皇朝中德高望重,在曹魏集团中也是功勋卓著,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荀彧的反对对于一心想尽早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曹操而言不啻是当头一棒,曹操不得不压下了董昭等人的奏章,但心中对荀彧非常的不满,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荀彧的怀疑和压制。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荀彧传》中简单的记载到:“(荀彧)以忧薨”,也就是忧郁而亡;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荀彧传》中的记载为:“(曹)操馈之食,(荀彧)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其大意为:有一次曹操派人用食盒给荀彧送去食物,荀彧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意为一场空。荀彧意识到自己的死期将至,于是喝药而亡。按照这个记载,荀彧则是自杀的。不管以上那个记载更加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荀彧是带着无限的悲愤和痛苦离开了他为止奋斗数十年的人世。


唐明国亮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张良”--荀彧之死,描述的十分耐人寻味。当时,曹操日益威盛,群臣皆上表汉献帝,尊曹操为魏公,加九锡。身为汉室忠臣的荀彧表露出自己对这个决定的不满,于是,曹操派人送了一个装着饮食的盒子给荀彧。荀彧打开一看,盒子中并无一物。荀彧“会其意”,服毒而亡。荀彧究竟领会了曹操什么意思,竟因一空盒而自尽. 荀彧对于曹操政权的贡献,几乎无人匹敌,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荀彧贡献可以概括为帮助曹魏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是曹魏的支柱人物。曹操手下的很多员工自己都稀里糊涂的,他们的老板究竟是曹操呢还是皇帝?恐怕连曹操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手下这一帮员工,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老板,又有多少人认为皇帝是老板。他必须得把这两拨人分清楚,否则尽早是要出乱子的。所以晚年的曹操除了南征北战以外,一直在处心积虑过滤手下这帮员工,试图把不和谐分子剔除干净,让手下又忠又纯。毕竟他和皇帝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即使他不做皇帝,他的后代也会做。对于曹操这种老奸巨猾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把视汉献帝为老板的人留着的,因此晚年的他一直在清除异己,试图为儿子顺利登基扫清障碍。我们可能很多人让位荀彧是自杀的,可要说他自杀而死不太可能,荀彧是谁啊?一个谋略家需要自杀吗?他心里可没有那么脆弱呢,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荀彧的死,是无奈,也是一出高尚的、伟大的英雄悲剧。但是,从这个悲剧的另外一面也反射出了一个事实:在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发生,你或许情绪失控,难以承受,但请切忌,再委屈都不要直接与老板发生冲突,否则你将被老板逐出大门。除非你已经想好要走,因此,请三思而后行。而曹操派人送过去的空盒子,荀彧并不知道原来里面还有没有东西,他看见这个空盒子,左思右想想要弄明白这个含义,因为当时他已经感受到了曹操的疏远,所以所想的方向也都是悲观的。他以为或许是曹操认为自己已经不是他的人了,所以不能吃他的俸禄,便送来也空盒子。而且在古代空盒子也有棺材的象征意义,荀彧又猜测到,是不是曹操暗示着让他早下决断……最后,荀彧做了认为对的事情,最终还是自杀了。



卡拉欧仔


你说的是三国演义的里的说法,三国志里说荀彧是“以忧薨”就是忧郁而死。

具体怎么死的我认为已经无从考究了,在这里也只是发表我个人说法。

根据题目所说,在这里只说说三国演义里,说荀彧是见曹操的送的空食盒后服毒而亡。这看曹操和荀彧怎么理解的,首先说一下背景,当时曹操本人想加九锡列魏公,荀彧是反对的,其实回顾一下两个人的关系,从一开始都是相互依靠,相互欣赏,我个人觉得曹操心里如果对自己谋士排名的话,荀彧当的上第一名,他从心里喜欢荀彧,当然曹操也是一个奸雄,你可以提建议,我可以听从你的建议,我也可以不听你的建议,有一点不能忍受,你不能忤逆我,荀彧也不行,我打了一辈子帐,晚年了想享福,弄个名声,死了也好听,你这也不能理解我,还反对我,所以得杀你,你也是很有威望的人,明着杀你也不好,怎么办呢,当然曹操本人也喜欢玩心思,(从“门中活”这个事也能看出来,你想让人家开大门就直说嘛,非要整这么一出,让别人猜)就送了一个空食盒,字面上理解说我不给你饭吃了,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不给你饭吃你也没饭吃,到处是我的人)也可以理解成你不是想事汉禄吗,没了,汉朝没饭吃了,想吃饭得吃曹家饭,要是荀彧把饭盒差人送回曹操,说你拿错了,我想吃你的饭。那肯定就不用死了。可是荀彧就死在“忠”上,他心里也明白,汉朝是不可能再回去了,只有一死才能“留得清名在人间”这也是一个儒士该有的忠义。

所以才有了如题所说的问题。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贝茗杨


可以说在早期曹操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志向是相同的,曹操未必真的有篡汉自立的野心,他是想做忠心的汉臣的,但人是会变的,即便他自己没有这种想法,架不住天天有一帮希望他篡汉自立的手下,再加上多年的征伐,面对各地四起的有意自立的割据势力,曹操的野心也在一步步的膨胀,是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当的,我怎么当不得?

终于时间走到了公元212年10月,自从191年1月,荀彧离袁投曹,在相濡以沫将近22年后,最终俩人因为最终的政治抱负不同而走向决裂,

曹操送荀彧的食盒空空如也,也正如荀彧自己说的:我终于还是没有汉禄可食了。而曹操之所以这样做,也确实有羞臊荀彧的意思:你口口声声的汉室给不了你高官厚禄,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我曹操,难道还不明白吗?而荀彧,最终还是选了放弃,选择他心中那个煌煌天朝。既然无汉禄可食,那算了,我走吧!

对此,读到此文的您,又有何见解呢?


历史逗你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简单的提一下背景,荀彧,是一名忠实的汉臣,立志匡扶汉室,而后跟随袁绍未果,就将匡扶汉室的希望放在了曹操身上,成为了曹操的左膀右臂,不仅为曹操出谋划策,还举荐了众多人才,包括我最喜欢的郭嘉。

但荀彧没有想到的是,曹操并没有匡扶汉室的决心,随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可以说是进退两难,直到曹操准备封自己为魏公,加九锡(九锡是天子赐给诸侯的礼器,是最高的礼遇)的时候,荀彧彻底爆发了,他向曹操表露了自己的不满,希望曹操能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但荀彧的行为并没有让曹操改变想法,反而使曹操对于荀彧感到厌烦。

于是,在荀彧卧病在家的时候,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的饭盒,当看到空饭盒之后,荀彧随即服毒自杀。

历史上,大家对于荀彧临终时的想法都有不同的猜测,在这里,就总结一下接受度比较高的猜测。

第一个说法,曹操送了一个空饭盒,表示不能再一起吃饭了,也就是不能共食,谐音的话就是不能公事,这一个想法还是比较可靠的,唯一的漏洞就是古今的发音是否一致。第二个说法,之所以是一个空饭盒,是想表示你以后就不用吃饭了,大家想想谁不用吃饭,不就是死人吗,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不妥当。

第三个说法,是通过饭盒没有用来盛饭,来暗指荀彧作为一个谋士,不去出谋划策,已经没有作用了,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牵强。

第四个说法,算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说法,盒子中没有东西,也就是盒这个字中没有口,也就是让荀彧闭嘴的意思,这个说法就很有意思,有点类似于杨修的一人一口酥,不过有趣归有趣,但拆字这种情节更像是小说。

最后一个说法,也是我本人最接受的一个说法,就是曹操其实并不是让荀彧去死,空饭盒的意思是给荀彧一个继续辅佐自己的机会,我们现在不也有铁饭碗的说法吗,荀彧应该也看出了曹操的意思,但荀彧是一名汉臣,他的忠诚让他选择自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除此之外,还有太多太多的说法,一个空饭盒,就能引起那么多的思考,想想也确实有趣,我也非常推荐大家去了解一下荀彧这个人,不管是智谋还是品质,都值得人们去尊重。荀文若,真的称得上是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风雨润桃李


作为题主,看了前面几位仁兄的答案都不太满意。要么长篇大论介绍荀彧的生平,要么就只解释“君幸食”一词。作为题主,只好亲自来解答这个题目。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具体这三个层面1,曹操为什么要见疑于荀彧2, “君幸食”的出处3,荀彧死亡的真正原因。

曹操见疑于荀彧,出自裴松之为《三国志·荀彧传》做的注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

我们看过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经常提到的,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他所采用的史籍资料都是靠得住的。而裴松之的注,就不那么严谨了,也有不靠谱的地方。那么这条史料到底能不能站得住脚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前因后果。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衣带诏事发以后汉献帝心中惶恐,他找来钟繇谈话,中间就提到荀彧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很高,每次有大事发生,曹操都会找到荀彧商量一番,然后再做决定。汉献帝说“衣带诏主谋董承、伏完被杀之前,伏皇后经常跟她爸爸伏完通信来往,信中提到曹操想杀司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皇帝为此有所抱怨”说完伏完把这封信给荀彧看过了,荀彧非常讨厌这种行为,很长时间不发一言,见面都躲着。伏完还留了一手,他把这封信给妻弟樊普看了。樊普就把这封信偷偷地送到了曹操面前,曹操把这封信存档后,隐忍不发打算秋后算账。

荀彧事后想想不太对劲,想想曹操的手段后脊梁有点发凉。他想先下手为强,把这件事告诉曹操,并且他很巧妙的劝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用来巩固曹丞相的地位。已经知道前因后果的曹操大义凛然的说:“皇帝已经有伏皇后了,我闺女的身份地位容貌姿色怎么能配得上汉献帝呢?我是以功劳一步一度走到今天的丞相位置上来的,真把女儿嫁给皇帝,别人会耻笑我是以女儿作为晋升的资本”

不知就里的荀彧继续说:伏皇后没有子嗣,性又凶邪,经常跟她爸爸私底下书信来往,有谋逆之心,说的都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以此为理论依据,可以把皇后废除掉。曹操问他:“为什么你早点不告诉我呢?”荀彧惊呼:“这事我不是很早以前就告诉明公你了吗?”曹操大怒:“废除皇后,阴谋叛乱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我怎么可能忘?真当我老年痴呆?”荀彧辩解说:“这事发生的时候,明公你领军在外,当时正值官渡之战,怕您接到信以后内心不安动摇了作战意志,就没敢说”。曹操说:“官渡之战以后,你总该告诉我了吧?这么长的时间你都不吭一声,你有什么打算?”荀彧无言以对,只能拜了几拜就离开了。因为知情不报,曹操觉得这个心腹之人背叛了他,心中恨极了荀彧,脸上却不动声色。随后就发生了曹操送空食盒,荀彧自杀的“君幸食”事件。

那么这个事件是不是真的发生过呢?我想不太可能。原因有以下三点

1,荀彧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每次发生曹操领军在外,都是由荀彧坐镇大本营。当时曹丕已经成年,按道理讲应该是曹丕负责大本营的一切大小事宜。实际上,替曹操看守大本营的人从来都是荀彧。曹操对他的信任超过了亲生儿子。曹操没有必要因为隐瞒不报这种小事就去杀死这个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和多年的至交心腹,这不符合曹操的行事习惯。

2,就算荀彧提议曹操废掉伏皇后,那也是为了巩固曹操的统治地位。从这一点观点出发,荀彧没有做错。事实上,曹操后来确实是废除了伏皇后,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就算这件事是真的,说明曹操已经采纳了荀彧的正确意见,没有必要因为人家说的正确就杀人,这太不符合常理,也违背了曹操的基本原则。他连骂过自己的弥衡都没有杀,会去杀提了正确意见的荀彧吗?

3,“君幸食”说法站不住脚。荀彧是聪明人,看到空食盒绝对不会想到“空城计”。荀彧是送军需物资抵达前线,曹操已经行军至濡须了,荀彧留在寿春养病。曹操忽然派人从那么远的地方送一个食盒过来,里面也没有食用说明之类的说明书。万一是士兵半路上把饭给吃了?或者把饭菜弄洒了,只好送个空盒子过去.荀彧自己不会派人找曹操求证一下吗?干嘛就要自杀?

4、退一万步讲,以曹操这种以阴谋诡计起家的人,看到心腹谋士自杀以后,造成了恶劣影响,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什么不再杀几个替罪羊,表示自己的清白无辜呢。

所以,“君幸食”与“荀彧建议废后”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那么荀彧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陈寿《三国志·荀彧传》说的很明白,荀彧从来都是汉臣,他从开始就让曹操效法晋文公帮助周天子一样,去匡扶汉室,做一个保国安民的忠臣。

所以,在董昭等人建议曹操加九锡进国公的时候,曹操再次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是带头极力反对的,荀彧站在家国天下的立场上,说了一大堆曹操不能进爵的话。曹操还是能听进去的,甚至是为了堵住荀彧的嘴,还特意为荀彧加封光禄寺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说明曹操怕伤了荀彧的心,采取了“曲线进爵”的方式,你都升官了,总不能让我这个当领导的不升官吧?曹操做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为了让荀彧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支持自己。所以,荀彧真正的死亡原因,应该是心忧曹操忧篡汉的打算,再加上行军积劳成疾,故而英年早逝。君幸食的说法,是假的。


析地史学微观


壹零壹肆来回答。

关于荀彧之死,史料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是被迫自杀。

忧郁而死

《三国志》荀彧本传,说法是

“以忧薨”

被迫自杀

这种说法见于荀彧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

那么荀彧到底因何而死?

我认为是因为荀彧和曹操的政见分歧。

荀彧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准备迎奉天子时,他向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豪强,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三大纲领,分别被荀彧称之为大顺、大略、大德。这个纲领的核心,就是荀彧所谓“存本之思”。什么“本”?国本。国本在哪里?在皇帝那里。

荀彧的理想,是辅佐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匡扶汉室。在他看来,曹操就是这样的英雄。因为曹操不但有这个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有这个心思。然而,曹操确让他失望了。

现在看来,荀彧究竟是忧郁而死,还是被迫自杀,其结果都一样。因为对于荀彧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更为痛苦。


壹零壹肆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改变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虽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耀,但这些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些与他生前的功劳相比,也是他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此功绩显著的人为什么要曹操被害死呢?

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不会。曹操是一个善于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强,曹操才会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会因为他能力太强而害死他。关键是他提出的建议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带来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哎 ........可怜的荀彧!

性格决定人生,此言不虚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让我自裁?(这里要回头重提荀彧在未离开许都以前,董昭曾经与大家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说:“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荀彧自思:莫非这件事情传到了曹公的耳朵里,对我不满意,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按照今天猜测,实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说白了就是煤气中毒。后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后,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荀令君啊!德行周备,名重天下。百十年间的贤才也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啊!君与我相处二十了余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于是亲自扶着灵柩返回许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泪流不止。并追谥为敬侯。消息传入东吴,孙权修书给刘备,无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谋害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了。刘备得书,叹道:“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后来裴松之评论说:此说既诬太祖,又毁荀公。虽是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呜呼!古人已逝,今者难辩,又何必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