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中国文学地位?

紫川秀哥哥


鲁迅1918年发表成名作《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同时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鲁迅1936年去世,他的创作生涯仅持续18年。也就是说,今年(2020年),郭敬明大师的创作生涯将长过鲁迅。(但是鲁迅的身高貌似比郭大师高几公分。)当然,要是鲁迅的出道时间从1906年翻译外国小说时算起,鲁迅终生的创作生涯有30年。

在这18年白话文写作经历中,鲁迅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创作上。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当了八年教育部的干部,其中最后五年官至副司级。

鲁迅是民国元年由教育部首任部长蔡元培聘入教育部的。如果鲁迅想做官,他在教育部的这个官无疑可以一直做下去——不,是做上去。

鲁迅在1918年1月参加了《新青年》的改组。早一年的1917年,鲁迅还应蔡元培的邀请设计了北大沿用至今的校徽。鲁迅颇有美术功力,并且很有创作欲,文字作品出版的时候亲自设计封面。

除此之外,《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兼职了九年大学教师,讲授课程从世界语到他亲自开创的中国小说史研究。

不论是执教高校(旧时高校教职一年一聘)、当官,还是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说明鲁迅不但有能力,而且人缘还不错。人缘好,显然要分担出许多精力来搞社交。

即便鲁迅转职专业作家,他的主要创作内容是针砭时事的杂文,同时还翻译了大量外语文学作品……

换句话说,鲁迅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却凭借天赋和节省下来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成为了民国第一文学大师。胡适开创白话文运动之后,鲁迅与李德胜、老舍等当代知名作家构建了白话文应用的大厦。

鲁迅虽然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但是他的祖父是翰林,因为科场弊案获罪。办科举,说明他祖父是有大批的门生旧故的。

鲁迅1909年海归的时候没拿到文凭,仍然当上了浙江师范学堂的教员,后转任绍兴一中(绍兴学堂)的校长。鲁迅任上表现出色,所以1911年蔡元培聘请鲁迅任职教育部。假如鲁迅眼中没有那么多不平和苦难,以他的资历和年长胡适十年的辈份优势,潜心书斋钻研,顺便多跟友人喝喝咖啡,混上“国民大师”的第一梯队甚至是头把交椅完全没问题。然而,鲁迅却用自己的半生撞击黑屋铁壁,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不二说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中华民族,他是和孔子,李杜,苏轼,曹雪芹,毛泽东齐名的。

鲁迅的革命思想有多伟大?在中华民族遭受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鲁迅用笔杆子,朱德用枪杆子,辅佐毛泽东打碎了旧世界,开创了新中国。如果说马克思是老大,毛泽东是老二,鲁迅怎么也能排个老三。

鲁迅的文学水平有多高?莫言愿意把他全部,换取鲁迅的《狂人日记》。把西方牛皮哄哄的文学殿堂砸了个稀巴烂。原来西方世界所谓的文学巅峰,文化典范,洋洋洒洒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比不上鲁迅的一篇短文,而鲁迅哪篇文章,不过是鲁迅众多作品中的一个。

是,是因为时代变了,现在是世界老二了,大家心态也变了,国家也不需要革命了。提倡读经了。

鲁迅的文章也有缺陷,他的笔杆子,像医生的手术刀,不打麻药,把社会,人性,一刀一刀切开,一层一层地扒开,露出了肮脏,黑暗,残酷,畸形。全然不顾病人的痛,不顾鲜血淋漓。会吓到孩子的。

有人喷鲁迅,像苍蝇盯战士身上的创口,营营叫,国家也可能在冷落鲁迅。我们很多人十分痛惜。我可以和你打赌,几百上千年以后,大家会发现鲁迅是和孔子李杜毛泽东齐名的伟人。

其实国家不应该这样绝情,中小学教科书就罢了,应该在大学里开设鲁迅学。


宁死不979


  两年前,阎晶明去俄罗斯访问,作为俄国文学的热爱者,他希望能参观普希金的故居。但他即使在租了讲解用的耳机后,最终也没能进入普希金故居,俄罗斯观众排起的长龙令他愿望落空,日程紧张,他不可能一直排队等着。阎晶明因此感慨,原来俄罗斯人是这样热爱自己民族的伟大诗人。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参观景象几乎每天如此时,他更加心生感慨,鲁迅什么时候能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有这样一种地位,有这样一种影响。作为长期从事鲁迅研究的专业人士,阎晶明特别强调,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记者:您在书中说“鲁迅作为民族精神之魂,远未深入人心。”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

  阎晶明:鲁迅和鲁迅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无比崇高,可以说,凡是学现代文学的人第一课是鲁迅,最后发现唯一的一课还是鲁迅,真正想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翻不过鲁迅这座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缺乏鲁迅研究专家,但是在全社会弘扬鲁迅精神,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对此,鲁迅研究界是有责任的。

  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把鲁迅仅仅看成是一个作家,但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又岂是单纯的作家身份所能涵盖的?我还记得,大约10年前,我参加一个图书出版项目评审,有专家说为鲁迅这样一个作家编辞典,有什么必要呢。我立即表态,英国人可以为莎士比亚编辞典,中国为什么就不能编鲁迅辞典?文化界的认识尚且如此,鲁迅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就更值得探讨了。

  记者:你认为鲁迅精神普及不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阎晶明:阅读,我们太需要阅读了。鲁迅精神不是由鲁迅研究专家总结出来,让人们拿去使用这些概念说事就可以了,需要真正去阅读鲁迅的文章,感受到他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多地理解他的精神。这样说似乎又太专业了。但我想说的一点是,鲁迅是一位经典作家,即使没有读过其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他是被定义为“伟大作家”的作家,于是不读也懂得那些渐成定识的概念或观点。没有扎实的阅读作为基础,关于鲁迅的认知就无法深入。有时候,关于鲁迅的许多严肃话题无法走出鲁迅研究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讨论,而一些八卦式的、毫无事实和学理根据的油滑之说却可引起一阵喧哗,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并不精读,就把戏说视为“好玩”。鲁迅研究界的专家们有时候在学术会议上对这些现象很义愤,而我认为大家应该走出书斋,把自己所理解的鲁迅生动鲜活地告诉更多读者,否则,你的义愤就只能是,而我认为大家应该走出书斋,把自己所理解的鲁迅生动鲜活地告诉更多读者,否则,你的义愤就只能是小范围里的抱怨,而无助于大众对鲁迅认识的提升。讲好鲁迅故事,引发更多读者去自发地阅读鲁迅,这是鲁迅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记者:你说鲁迅还在,但鲁迅所面对的那个社会和时代已经过去了,鲁迅对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阎晶明:马克思在评价古希腊神话时使用过的“永恒魅力”一词,实际上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可称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鲁迅当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作家,但我们要知道,他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他在表现现实的过程中,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现实的漫长的历史,也把希望寄托于并不遥远的将来。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对今天而且对未来都会发生影响。鲁迅的立人思想同样具有深厚的内涵,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宏愿。除了鲁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恒久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既是起点又是高峰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鲁迅的创作对当代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作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鲁迅的意义和作为经典作家的价值,是世界性的。

  记者:近年来无论教科书增加还是减少鲁迅的作品,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为什么?

阎晶明:我自己曾写文章指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应该是讨论的问题,存在多少甚至也不应该像人们争论得那么敏感,应该讨论的是把鲁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鲁迅全集》是个庞大体系,选择其中的精要,其既能代表鲁迅的创作高度,又能体现鲁迅创作风格,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上更易接受,是应该具备的入选原则。比如杂文《夏三虫》《小杂感》《夜颂》等等,从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语言之美,都应当是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时代总是向前,语文教学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选择的内容非常多,鲁迅作品在量变上的时多时少,并不具有那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其实,应当讨论的是把什么样的鲁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学生面前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彭彭彭先生


说起鲁迅,大家都不陌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经典名句是很多人的警世格言。在我看来,鲁迅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文学家的范畴,他集思想家,民主斗士,民族英雄,作家于一身。

鲁迅的笔是十八般兵器,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舞动。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见鲁迅的成就之高,是其他人无可替代的。

“社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阶段性社会问题。真正的思想家,有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是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的,是可以实事求是的说出这些问题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法让政权为此做出改良的,是可以呼吁群众一起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的,《呐喊》,《彷徨》,《狂人日记》......这些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呼声。

我们学习和纪念鲁迅,因为他是一个时代留下的一个精神符号。他的文章冷峻、孤傲、敢怒、敢言,他的笔在不懈地战斗着,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地思索着,焦急地呼喊着,用一滴滴心血哺育着麻木的中国人。正如长江、黄河,汩汩千年,不变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长城,屹立千年,不变的是巍峨的雄姿。

最后借用毛主席对鲁迅评价:

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尧乡杂谈


有人说,一个人成功不成功,看追悼会就知道。这句话放在鲁迅先生身上,也同样适用。

十里送行他对列强“横眉冷对”,对同志和后辈他却能够俯下身子“敢为孺子牛”!

他是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也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20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等。

鲁迅

1、吊唁显现群众基础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先生去世,享年55岁。

当时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的是他的妻子许广平,她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鲁迅的弟子胡风,并由胡风向外界发布通知。消息一发出去,鲁迅的追悼会马上成为当时的焦点。

第一天就来了4000多人吊唁,第二天又来了3000多人,另外这两天还有100多个社会团体前来吊唁。

在鲁迅去世消息登报的这10天里,无数民众自发前来吊唁,一度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

从这庞大的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极高的名望。

2、遗书窥见真性情

在鲁迅先生去世的前一个月,也就是9月份的时候,他就给妻子许广平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4.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

这是鲁迅先生最后留下的只言片语,依然带有他自身的独特风格。

当时的后事是这样安排的:由鲁迅的好友内山完造(日本人)联系当时的万国殡仪馆,安排出殡相关的事情;成立了专门的治丧委员会,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茅盾等都在其中。

另外,鲁迅先生的去世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连苏维埃中央政府都发电报对鲁迅的去世表达了哀悼之意。

3、抬棺人物说明文学地位

治丧委员会决定,用人抬的方式送行,将鲁迅先生从万国殡仪馆抬到万国公墓。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当时为鲁迅抬棺的人物,几乎涵盖了民国半个文化界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胡风、巴金、张天翼、陈白尘、黄源、肖乾、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吴朗西、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简要介绍其中三位:

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胡风,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诗人、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

陈白尘,作家、编剧,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

都说“文人相轻”,可这些举足轻重的文人大家为鲁迅轮流抬棺,一刻都不停歇地走了几十里的路,直至把鲁迅送到目的地。足以看出,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有多重!

叶圣陶曾在《相濡以沫》一文中描述过鲁迅先生追悼会的场景:

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或者临时急就的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的旗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从未有过了。

叶圣陶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为人处事的风格,还是吊唁会的整体规模,都能看出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崇高的地位。


冬月的书影小屋


官方层面上,对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作家地位有一个排名,叫做鲁郭茅巴老曹。也就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应该说这个地位是非常之高的。从整个中国文学史来看,鲁迅作为近代这一段文学史的代表性人物,在地位上自然就是可以比肩历史上的李白杜甫等人。

不过在民间层面以及在港台地区,对于鲁迅的文学地位,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民间层面的质疑,主要是认为鲁迅的后期创作重心放在了杂文领域。杂文是一种批判性的时政散文。在很多人的尤其是文学专业人士的观念来看,这种文章政治性比较强,文学性比较弱。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争议点是鲁迅没有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鲁迅曾经写过不少短篇小说,水准其实也不错。但是毕竟没有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其代表作,使得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显得不是很稳定。而鲁迅的短篇小说数量也不是很多,和那些以短篇小说著称的作家相比,产量上又不是很够。

港台地区因为历史的原因,成为了很多右翼知识分子的集中地。他们和历史上作为左翼知识分子代表的鲁迅,关系是比较恶劣的。当然大部分人还是认可鲁迅本人在文学领域做出了贡献的,不过他们基本上都不认可鲁迅能够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这里边除了从文学层面发出的质疑以外,这种质疑实际上在上面已经做了介绍,还有就是从政治立场方面对鲁迅进行了否定。

平心而论,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至于鲁迅能否被推举到第一的位置上,这个其实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古人早就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作家的评判和个人喜好有很大的关系。鲁迅是一个时代观念和政治观念非常强的作家,早期创作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内部。后期创作则显然力图突破文学领域,向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层面传播。从文学层面上讲,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可以理解,但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来看,这种选择带来的社会贡献还是要予以肯定的。跳出文学小圈子的范围,从整个社会大范围来考察,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第一人的地位还是很稳定的。


用户4325101516


我相信每一个热爱鲁迅,喜欢鲁迅作品的人,会把鲁迅放在心里最重要、最特别的位置上。

毕竟没有多少文化人可以与鲁迅比拟。就像李白是不可复制的一样,中国只有一个李太白,中国也只有一个鲁迅。

我们有些人对于鲁迅的了解只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要想真正了解鲁迅,只有走进他的作品。

记得我本科论文答辩的时候,想研究鲁迅精神,去了南师大旁听,一个导师对我说:南师大校园随便找出一个研究鲁迅文学的教授都是研究了几十年的。可见喜欢鲁迅文字的人真多。

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呐喊》、《野草集》、《阿Q正传》、《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都是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和时代价值,他作品的渗透力极强,讽刺效果也是中国当代很多作家学不来的。

关键是他对于国人劣根性的批判和人性冷静的分析,具有揭示和催人奋起的力量。

社会在进步,终有一天鲁迅会再活的,现在课本里删了鲁迅的作品,我以为是冲动的行为。

大师的影响应该流传千古,越是在和平的年代,越需要鲁迅铮铮铁骨的警示和语言的鞭打。





陌上书香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五四运动新文化的旗手和领袖之一,被后人喻为“民族魂”,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地位是很高的,无论是在同时代还是后来的作家都只能望其项背。


可能会有人不服鲁迅,其实鲁迅不仅是国内有名的作家,而且是世界级大作家。全世界160位名人中就有鲁迅,世界十大文豪中鲁迅是中国唯一上榜的作家,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巜傍徨》被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他的小说《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等被相继改编成了电影剧本。郁达夫曾说:“谁最能代表一个时代,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郭沫若说如果鲁迅是头牛的话,那我就是牛尾巴,而茅盾则说我就是牛尾巴上的毛。毛主席更是把鲁迅定格为: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民族英雄,他说鲁迅是现代社会的圣人。鲁迅的文学成就不仅是小说,更是革命杂文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其杂文水准无出其右,另外其散文质朴淡雅,充满了极为生动的生活情趣,在散文界中别具一格。先生逝世后有巴金,胡风,萧军等十六人文学界大佬人物为其抬棺,数万民众自发十里送葬。


可见鲁迅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其文学的成就与地位都是极高的,他排了第二,国内第一就是空缺。“鲁郭茅,巴老曹”是很多人公认的文坛排名。


斗战达人


做为一个非专业人士的普通百姓实不敢冒味"评价''巨人鲁迅先生,只能浅谈自己的感受及认知。鲁迅先生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巨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巨人,是唤醒中华民族灵魂挺起民族脊梁的先驱。先生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的黑暗之际,他义无反顾的扛起反帝,反刲建的旗帜毫不畏惧从不彷徨敢于披荆斩棘直面渗淡人生,正视淋漓的鮮血。倡导新文化运动彻底改变了知识文化被少数人所统治的历史局面,让白话文能被绝大多数民众所掌握使用。并引领青年学生反抗揭露黑暗,呼唤民主,争取自由。

鲁迅先生一生涉及的艺术范围广泛,在文学创作,文学评判,思想,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等造诣极高,并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及古籍校勘,在多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其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

鲁迅先生的作品范围众多,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他以如椽巨笔歌颂光明,鞭挞黑暗,笔锋尖锐入骨,刻画深刻,侠骨柔情让人从中真切感受到震撼,催人奋进,从根本上表达了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为民众呐喊。

鲁迅先生不愧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证明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杰出成就是历史上任何文人都无法企及的,他是一座只能令人仰望的高峰!





劍秋954


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我觉得应该是: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一方面,鲁迅的文学价值是由他的创作动因决定的。

他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创作,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另一方面,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从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家,这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浓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使他饱尝世间的冷脸白眼,体悟到人生真相。

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背负巨大的传统负担,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不同于和远远高于其他作家。

就文字功底讲,鲁迅是汉语言的巨匠,可谓汉文字的尽头。以《故乡》为例,已到了说不清哪里好,好到什么程度的地步,只是喜欢只是推崇:娓娓道来的镜头,缓急有度的文笔,不惊不喜的心境,亲切可口的情思,清晰可见的画面;整个文章如莫扎特小夜曲,不动声色,画面无穷;不露情绪而无风陌陌,不雨潇潇;画工直追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超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境界达到汉文字的顶点,历史上只有李杜,屈陶庄子司马迁曹雪芹可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