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05 一部先民尋找最佳定居地的遷徙史


地震和洪水往往伴生。

代代相傳。上古蜀地頻發的大地震、地震洪水,在“古成都人”心靈中留下深刻記憶。

在成都平原生活,總是生活在對洪水的恐慌之中。

頻頻受到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影響,四處遷徙,在科技水平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創造的“古成都人”希望有一雙“千里眼”,尋找一片安寧的土地。三星堆青銅縱目像,充分表現了願望。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雖然離開災難頻出的岷江河谷,卻沒能夠擺脫地震洪水災難的魔咒。

“水瀉盆底”。一次特大地震、一場巨大洪水,就可毀掉一個文明。治水,歷代在成都平原生活的人群最為關注,從大禹、鱉靈開始,治水的成功與否,關係到每一代成都人的福祉。

沖積扇的平原,左右堆積改變,使得在遷移過程也左右“搖擺”。

歷史竟如復刻一般。

“天水傾盆”。夏雨集中,盆地四周高、中間低,迫使水系向盆地中心彙集。沖積扇平原上的河流,具有易遷徙性,經常改道,一旦遭遇頻繁的暴雨,便成水中澤國,生靈塗炭。

磁極倒轉。洪災成為文明中心遷移的潛在動因。

古岷江曾在汶川雁門一帶,穿過光光山,並沿今白水河、湔江,流向沱江。

距今4000年左右,龍門山一帶突發強烈地震,導致山崩、滑坡,沿今白水河、湔江,流向沱江的古岷江,在峽谷被堵塞,光光山以下成為斷頭河。堰塞湖湖水上漲,在雁門與汶川縣城間的低矮分水嶺溢出,向西南流向汶川縣城與雜谷腦河交匯。形成今日岷江上游的水系形態。

《水經注》做了記載:“漢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

河流改道。原流經三星堆的古岷江枯竭,今都江堰玉壘山出山口水量急劇增大。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三星堆人賴以生存的河流陡然消失,致文明衰落。

禍不單行。古歷七八月份,起初是沿海,然後,中原一帶漲大水,沿海及中原一些古文化先後遭到毀滅性打擊,大批人員死亡,消息傳到成都平原,引起最易遭水患的三星堆人的恐慌。

最後時刻,匆忙決定,上山避難。

根本沒有料想到,洪水會淹沒大山。臨走時,帶上兵器、日常用品,把與生活無關的祭祀用品、金屬製品與易碎的玉器等,統一挖了兩個坑埋了起來,計劃等以後洪水消退,再取出來。

“因水而斷”。在三星堆前消失的還有,新津寶墩城、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城等,這五座古城同在成都平原核心地帶,同在岷江中游,沿江分佈,平均距離不超過30公里。

逃到高山上的人,除了病死、凍死、餓死和因山體垮塌而死的人外,仍有極少數人倖存。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世界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第一黑暗時期”。

毀於一旦。以西亞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為代表的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歐洲等地區的古文明,幾乎都在4300年前左右,出現同步的中斷、衰落。

三星堆文化具有多種族屬性,形成多種文明起源的基礎。

人類文明,在互相開放、交流中發展,三星堆文化曾受到南亞、西亞、北非古文明的影響,創造出嶄新的東西方複合文明;擁有冶金、紡織、建城、金屬製造、科學技術等多個世界第一。

第一輪人類文明瑰麗輝煌的篇章。

戛然而止。宏偉的古城消失,盛大的祭儀不見,青銅人不見,金玉不見……

留下一片荒涼。

如同父與子,一脈相承。

“十二橋文化”,繼“三星堆文化”後,古蜀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寶墩、三星堆、金沙村,古蜀文明的三部曲。

改朝換代。政治中心從三星堆轉移到金沙村。

相距不過40多公里。創造的“古成都人”遷移過程中,發生一次暴力性政治變革,王族趁亂搶奪神權。“辮髮”族群取代“笄發”族群,成為宗教的“代言人”,在上流社會一家獨大。

完成了從“野蠻”到“文明”的歷史過渡。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三星堆文明”處於亞北方期,氣候極端乾旱,伴以突發性洪水。

繁盛時期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大致反映柏灌、魚鳧兩個王朝的歷史與文明。

適宜生活。“金沙文明”處於亞大西洋期,氣候溫和,太陽神鳥金箔呈現的是一派祥和。

金沙村一帶,“十二橋文化”的核心區。

碧野藍天,萬物萌發,薄霧淡煙,白雲飄浮。

田園牧歌,氣氛祥和。

森林茂密,由近至遠,直達天邊;重疊的建築,自大而小,橫陳眼前。伴隨著林間禽鳥的高唱,摸底河清波瀲灩,掩映茅屋,流水淙淙,自然天籟之中,還夾雜著幾聲馴畜家禽的鳴叫。

縱目天際,大氣湧動。

放眼春野,生機盎然。

小橋流水。近處農田中,有人精耕細作,遠方森林裡,有人狩獵捕獲,河中的獨木舟上,有人放老鴰捕魚,村寨院落邊,有人進行手工製作,還有小孩在玩耍嬉戲,稚情歡歌……

朝霞出來,西北遠處的龍門山,在燦爛的陽光下,散發出神聖的光輝。

氣候溼潤,河渠縱橫,植物繁盛,動物成群。在宜人的環境中,金沙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從事著農業、狩獵、漁撈、家畜飼養與手工業等活動,世世代代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

美好畫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相親。

綠道、林盤、流淌的錦江之水,已經成為成都宜居的鮮明符號。

成都人居家園的起源,城市文化的DNA。

金沙城面積足足有5平方公里。

前1200至前600年,古蜀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

第二個都城所在。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眾星拱月。成都平原與周邊地區,同時存在幾十個城市,如同滿天星斗,圍繞在金沙城周圍,不僅烘托出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又共同構架出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國的宏偉面貌。

環境優良,人口數十萬之巨,國力強盛。

疆域十分寬廣,北至陝南,東至三峽,南至雅安,甚至雲南北部的昭通。

文明匯聚中心。向北,聯絡周天子,向南,吸引南方眾多民族部落,向東,穿過三峽,聯繫長江中下游文明。中國的西南角,太陽旋轉翩然,在金沙的天井中起舞,神鳥圍著盤旋不停。

豪放如“鐵馬秋風大散關”,沖淡如“細雨騎驢入劍門”,浪漫如“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誇張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數不勝數。

五彩斑斕。“十二橋文化”,一幅晚期的古蜀文化圖卷,懸空而建的民居、巨大的船形棺、精麗的漆木器,奇峭的蜀式銅兵器,至今難以釋讀的“巴蜀圖語”等,都是文明華表的見證。

年代約為前600年至前300年。大體相當於春秋晚期。

功能明晰。宮殿區、手工作坊區、倉儲區、祭祀區、墓葬區、生活區等。

創造的“古成都人”似乎已經懂得城市設計和規劃。

井然有序。金沙村為祭祀區(權力中心),黃忠村為宮殿區,十二橋為生活區……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摸底河畔,流水潺潺。

木骨泥牆式建築,生動的建築場景。

太陽的曙光剛照到大地,早起的男主人已經在忙碌幹活。

要修建的是金沙城中常見的木骨泥牆式建築。

輕車熟路。要修建房屋,地基已經先打上,插上圓木、竹子作骨架,外面抹上草,混上泥巴、牛糞。然後,生起火烘乾。待到泥牆快要成型時,上面混上木頭條子,蓋上幾桿蘆葦茅草。

傳統的建築設計,一代代流傳下來。

民居多為20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居民小區,星羅棋佈。

“上風上水”的“水上人家”。

夏日的傍晚,薰風從水面上吹來,貴族們搖著芭蕉扇,穿著絲質的衣服,在迴廊上乘涼;貧民區的婦女們,蹲在自己房屋的旁邊,舉著棒槌似的木棍,錘打和浣洗家人的衣服。

孩子們像蝴蝶似的圍著長廊遊玩嬉戲。

觸景傷懷。只有那傷心的王妃,獨自倚著竹製的門簾後,看見水中金色的鯉魚、青色的鰱魚,在快樂地游來游去,享受著河水和水草帶給它們的樂趣。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雖然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心卻是既淒涼,又失落。

層次豐富精彩有序、貴賤貧富皆可共享。

懂生活,崇尚田園,成都人慣有的生存狀態。

金沙人比三星堆人聰明,不會耗盡國力去做勞民傷財的事,而是大量生產糧食,確保國富民強。五穀豐登,糧食太多,就釀酒。百姓食不果腹,哪有餘糧能用來釀酒呢?

釀酒的歷史,可追朔至蠶叢、魚鳧時代。在三星堆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酒器,酒器包括釀酒器具、飲酒器具兩大類。品種繁多,埋藏集中,令人歎為觀止。釀酒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金沙城也有大量的酒器、造酒作坊。

一些頸高、口直的銅尊,罐口便於密封,為發酵創造厭氧的條件。底部小而平,便於埋在灶坑邊熱灰中保溫。《華陽國志》記載:“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醴”,即為酒,2300多年前的甜酒。

至今成都還在盛產美酒。

釀酒的原料、水性、土質和氣候條件,得天獨厚。

成都的文化基因開放,北與中原進行雙向交流,正東方向有荊楚、蘇州、杭州、長江下游,南方文化的西進,東北方向有中原、河南、山東,北方文化的斜插,西北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厚重氐羌文化的南下,南通南中、東南亞並與西亞交往。處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

高聳的大山、艱難的路途,似乎從未阻止過“古成都人”與外界文化的交流與往來,創造的“古成都人”以無比堅定的信念、力量與周圍乃至世界的文明進行了深刻交流、互動和影響。

太陽神鳥象徵古蜀人遨遊遠方的期許。

長江上游最大的都市。與“良渚文化”水乳交融。“石峁文化”“石家河文化”“紅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進入。西亞與埃及“聞風而動”,尼羅河彼岸的法老面具、金杖,也間接傳播到成都平原。產自印度洋的玉海貝(飾品)被金沙人所用,貿易發達,人群流動頻繁,形成若干市場,還出現了青羊肆等以類劃分的市肆。

語言被中原人稱為“左言”。

在商周時代就發明了象形文字,常被刻在青銅兵器上。

金沙文化的擴張也最廣:向南,達到滇北一帶,朝北,達到陝南地區。

成都平原的東部,巴人活躍,屬於同一性質的文化。

許多文明都崇拜太陽,但將太陽以輝煌藝術的表現形式展現,唯有金沙做到。

成都的浪漫情懷、審美情趣,都從金沙延續而來。

神秘傳奇。由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等古蜀先民們創造的真實歷史。

空間座標,古蜀先民生活的地理環境。

時間座標,古蜀歷史所在的時間範圍。


「“君夥庫”特別策劃」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五)


讓生活更美好。在岷江上游河谷、龍門山、成都平原三大地理單元上,不斷地遷移。

成都平原是中國唯一處於內地,卻享有“海洋性氣候”的“飛地”。因為水患等原因,曾經並不適合居住,“古成都人”均生活在高山地帶。直到水患解決,才從盆地山區、山前地帶,一點一點往下游遷徙,逐步進入到腹心地帶,住了一段時間,發現不行,再繼續往平原移動,最終定居,成就天府之國的一方樂土。


作者簡介:易旭東,1986年前寫小說,1986年後做新聞。多家報紙任副總編,出版、經營“兩手抓”。近50篇作品獲地方到中央的各種獎項,發表了400多萬字的“紀實”作品。不忘初心,從新聞“迴歸”到文學。2012年辭職,閉門讀史,跨文體、非虛構“紀實”歷史。2019年10月“再現江湖”。現為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


經作者易旭東先生獨家授權,“君夥庫”自媒體作為《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作品的首發媒體,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自“君夥庫”。全文四萬字,分別為:


01 文明史上最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帶

02 入主成都平原在營盤山醞釀實施

03 “古成都人”創造了“寶墩文明”

04 “海窩子”篳路藍縷到“三星堆”

05 一部先民尋找最佳定居地的遷徙史

06 交流一直隱藏在幾千年華夏記憶中

07 成都杭州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聖地

08 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誕生

09 國運被地震次生災害洪水瘟疫左右

10 輝煌壯美的古蜀文明歷經千載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