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清朝大内侍卫的真实样子:个个武艺高强,善扑营侍卫虎背熊腰


“大内侍卫”是一些古装剧中的常见角色,在剧中这些人往往被表现的武功深不可测,在皇帝身边保护皇帝安全。那么真实的大内侍卫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武功真的深不可测,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组照片带着大家看看清朝的大内侍卫究竟是什么样子。照片中就是清末的大内侍卫。

清朝的侍卫制度初步形成于清太祖时期,后经历朝发展,侍卫制度也越来越成熟健全,侍卫也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一等侍卫官衔正三品,有60人;二等侍卫官衔正四品,有150人;三等侍卫官衔正五品,共有270人;蓝翎侍卫官衔正六品,人数900人。除此之外还有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编制,其中一等侍卫9人,二等侍卫18人,三等侍卫66人。照片中是清朝皇陵中的护陵侍卫。

大内侍卫主要负责保卫皇宫以及皇族的安全,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一。大内侍卫作为宫廷内卫不能说个个都是武艺高强,但是其平均水平要远超军队。这些侍卫有些是王公子弟,但还有些是从军队中选出的武艺高强之人。这张照片是清末乾清宫前的大内侍卫。


这些侍卫统归侍卫处管理,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一职,共计六人,由上三旗中每旗出两人担任。这些领侍卫内大臣均由皇帝亲自挑选,他们负责为皇帝挑选和训练侍卫和亲兵,能够调动皇帝的侍卫亲兵,这个职务无疑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朝的大贪官和珅就曾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一职,可见乾隆对和珅的信任。

1863年,醇亲王奕譞带着两名大内侍卫在南苑军营中的合影。此时的奕譞还尚未被封为亲王,但这时他已经贵为郡王了,且任步军统领,也就是所谓的“九门提督”,掌握着京师卫戍大权。不久又被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掌管宫廷卫戍。

内卫精锐善扑营。说起善扑营,就不得不提“康熙灭鳌拜”这个历史事件。顺治驾崩后,年仅八岁的康熙即位,但是此时朝政都被四位辅政大臣把控,尤其是鳌拜,私结党羽,骄横跋扈,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当时鳌拜掌握着宫廷内卫,想用这批人铲除鳌拜是不可能了,于是康熙找来了一群少年,整日练习摔跤,最终铲除了鳌拜。这批少年就是善扑营的雏形。


善扑营由侍卫处统领,下设都统、副都统,这两个职位一般由皇族亲贵担任。有主要的职责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皇帝出巡、狩猎时随侍左右。除此外,他们还负责表演节目助兴。一般皇帝宴请蒙古王公时,会命他们与蒙古跤手过招。在此期间,如果发现有武艺高强的蒙古勇士,皇帝也会授予侍卫之职。这张照片就是1909年木兰围场的蒙古跤手。

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张勋,也就是日后支持溥仪复辟的“辫帅”张勋。张勋原在袁世凯手下任职,1901年,张勋被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担任慈禧和光绪皇帝的扈从。在路上,突下大雨,日夜劳累导致其痔疮发作,鲜血染红了袍褂,慈禧听说后嘉奖他的忠诚,对其大加提拔。可能是觉得自己深受“皇恩”,于是在1917年他带兵进京,支持溥仪复辟,自己也弄了个“忠勇亲王”的爵位,但是这场闹剧仅仅维持了12天便以失败告终。

从北洋新军中挑选出的大内侍卫。清末由于旧式军队的腐败,战斗力低下,很快便被淘汰,新军成为了象征王朝实力的象征,因此一些优秀的新军士兵还会被选到宫中任宫廷卫士。到了清朝最后几年,载涛与良弼组建禁卫军,其中也有大部分来自北洋新军,不过这些新军以满蒙子弟居多。清朝灭亡后禁卫军一直由冯国璋统帅,直到1914年禁卫军被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禁卫军”这个名号才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