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扶起 人头落地”一场尔虞我诈的官民斗争

《天下粮仓》 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在31集的时候 放过这么一个片段,话说有这么一天,身居刑部侍郎的刘统勋奉命去检查救济百姓的粥厂,刘统勋在检查粥厂的时候发现粥非常稀,便让人拿两根筷子插在粥的桶里。由于桶里基本没米,所以筷子便浮了起来。而负责发放粮食的管粮管看到这一现象,便匆匆的告白了母亲。

心知自己必死无疑。果不其然,不管是何原因自己最终还是人头落了地。

“筷子扶起 人头落地”一场尔虞我诈的官民斗争

管粮管是真的贪了赈济粮吗?

其实在管粮管死后,部侍郎刘统勋便去查明粮食去那里了,终于查明,原来漕运总督潘世贵盗运了这一空的粮仓,而管粮管沈石是因为仓库没有米才不得已在每一个锅里只放入一点米。那么管粮管沈石为何不选择洗涮冤屈,而选择认栽。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大清律,“筷子扶起 人头落地”不管原因如何,管理粮食的几个人都应当当场斩首示众。是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意思,因为当时乾隆元年虽说是盛世,但依旧有很多贪官,为了避免这些贪官的滋生,才用了这一严厉的刑罚。

都说乾隆是盛世,为何有何坤这一大贪 反而何坤倒了,大清就不行了

在大清律法中关于筷子浮起人头落地的规定,并无处可知是否真有这一规定。但是在大清律法记载中确实对粥的标准有了明确的要求:粥必须稠到筷子插上不倒,以布裹粥不渗。否则,就要严厉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

“筷子扶起 人头落地”一场尔虞我诈的官民斗争

乾隆年间大旱,和坤被委任赈灾却在粮食中偷偷掺了沙子,很多人认为和坤做的非常好

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但是天灾人祸,在落后的社会是无力抗拒的。乾隆时期的一场大旱让所有的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这一场面,持续时间还长。

乾隆爷命和珅清点各地粮仓的存量,准备开仓放粮,接济百姓,问题是全国上下这么多人需要赈济粮,各地的粮仓根本不够呀,而且自己也没办法从中贪到什么,这算这样也难不倒和坤。和坤在调查之后,发现在各处施粥棚里面,不仅有衣衫褴褛的灾民,还有一些穿着整齐的人。

认为这些粮食不会帮到真正需要的灾民手中,反而会流入一些假灾民包里。便心生一计,让手下在米中偷偷掺沙子,而这一举动肯定会被乾隆爷发现,而乾隆爷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为和坤干的好。

“筷子扶起 人头落地”一场尔虞我诈的官民斗争

原来是因为,在米中偷偷掺沙子后,灾民饿的急了,并不会在意里面的是否有沙子,毕竟饿的受不了了。但那些不缺粮食的人肯定没办法吃下。就这样,和坤不但可以名正言顺的贪一部分粮食,而且还受到了乾隆爷的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