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歷史是一個輪迴,靠“靖難”登上皇位的朱棣年老駕崩的時候,絕對想不到次子朱高煦也想走自己的老路,造侄子的反。

只是朱高煦的實力、運氣都不如其父,最終落了個炙成飛灰的悲慘下場。去世的那一刻,他肯定非常不甘,同樣是搶侄子的江山,為什麼父親能成功而自己卻失敗了?

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點,是朱瞻基太厲害,深諳仁術。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電視劇中的朱瞻基

仁,對於朱高熾來說是一種修養,對於朱瞻基來說是一種帝王心術

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倆身上都有一個標籤:“仁”。

朱高熾自幼深受儒家影響,發自內心的認可“仁”,甚至將其視為君王的自身修養。萬事以和為貴,明知道二弟朱高煦、三弟朱高燧覬覦自己的地位,依然以仁相待。

對於官員和百姓他也有一份仁心,登基後立刻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還要求對死刑犯一定要慎之又慎,確認不是冤案才行刑;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減輕株連的程度。

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去世後廟號為“仁”,凡得此號的君主,那都是大臣們真心喜愛和擁戴的。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電視劇中的朱高熾

而朱瞻基與其父不同,他雖然也施仁政,但並不是真的認為“仁”有多好,“仁”對他來說是一種光明正大的帝王心術。

當然了,這本來也是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要原因,“仁”是儒術的核心要義。這是皇帝統治臣民最高明的手段,“仁”可得臣心,可得民望,可教化百姓,保江山穩固。

朱瞻基看穿了這一點。所以哪怕他和父親朱高熾性情完全不同,對“仁”的理解也不一樣,在很多事情上,他還是延續了父親的“仁”。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以仁術對付強藩

還在皇孫時代,朱瞻基就知道兩位叔叔想搶父親的太子之位。最危險的是,祖父朱棣也更欣賞勇武的二叔朱高煦,不待見仁弱的父親。

朱瞻基能怎麼辦呢?父親有點靠不住了,只好靠自己。盡力在朱棣面前刷存在感,提升自家在祖父心中的重要性。同時千方百計的保護著父親,巧妙的打擊叔叔們。

雖然最後成功了,但可想而知朱瞻基對叔叔們是個什麼感觀。要是有人一天想搶你家東西,你喜歡得起來嗎?正常人只會感到厭煩吧。

已被儒家洗腦的朱高熾心胸寬得像大海,不計較兄弟們的無禮,朱瞻基可未必。

何況,朱高熾駕崩時朱瞻基在南京,此前朱高熾想把都城遷回去,派了朱瞻基去考察。聞訊趕緊往北京跑,朱高煦還想在路上伏殺他,計劃不太周密,被朱瞻基跑掉了。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電視劇中的朱高煦

當時朱高煦沒露面,但朱瞻基心中有數。新仇加舊恨,朱瞻基能放過朱高煦嗎?不能!

可他一沒削藩,二沒壓制藩王。而是用出了仁術,對有異心的朱高煦和朱高燧大加封賞,遠勝於諸王。

《明史·朱高煦傳》中記載:高煦日有請,並陳利國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意思是說,朱高煦的各種建議,朱瞻基全都聽從,還專門回書答謝。朱高煦有什麼要求,朱瞻基也都同意。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態度,讓朱高煦越發驕橫狂妄,不把皇帝侄兒放在眼裡。

仁術的玄妙之處在於,對付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君子會因仁而感動退讓,小人會因仁而得寸進尺。

在朱瞻基眼裡,二叔絕對不是君子。所以他一方面做足了“仁”的姿態,另一方面暗自準備。皇位的誘惑之下,三叔朱高燧都敢毒害朱棣,野心更大的朱高煦難道就不會起兵造反嗎?

相爭多年,這位叔叔是個什麼性子朱瞻基一清二楚。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以仁平戰

果然不出朱瞻基的預料,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了。

天下譁然,盡是指責朱高煦的聲音。你侄兒對你這麼好你還造反,太過份了,有沒有良心?!朝中大臣也沒一個看好朱高煦。

當年朱棣靖難時,很多大臣甘為內應,但在朱高煦這裡,費盡心思勾結曾經的舊屬英國公張輔,結果張輔立刻就告發了他。

無論是朝廷高官,還是民間的普通百姓,大家都覺得朱高煦不厚道。你父親朱棣反朱允炆還算情有可原,朱允炆的統治下,藩王們日子的確不好過,朱棣有幾分逼上梁山的意思。可你反朱瞻基算怎麼回事?人家對你多好!就為了你想當皇帝,就能不顧叔侄情誼,不顧百姓死活?大大的壞人!

也就是說,除了朱高煦的黨羽,天下沒有一個人希望他造反成功,不佔半點民心。朱瞻基又早有準備,率領大軍御駕親征,沒費什麼力氣就包圍了朱高煦佔據的樂安城。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然後朱瞻基就開始了他的表演,給朱高煦寫了封信:“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

貫高是趙王張敖的國相,因想要刺殺劉邦而牽連張敖失國;伍被是淮南王劉安的心腹,被劉安逼著造反,事情洩露後立刻降了朝廷,招出劉安的陰謀,劉安兵敗自盡。

朱瞻基以他們為例,意思很簡單:二叔,你肯定打不過朝廷大軍,快投降吧,我赦免你的罪過,禮遇如初。如果你現在不投降,要麼做為俘虜被抓住,要麼被你的手下出賣,到時候後悔就晚了。

也許是朱瞻基之前忠厚仁善的人設太成功了,也許是朱高煦擔心被手下抓了獻給朱瞻基,覺得這番話合情合理,竟真的不顧部屬的勸阻,出城投降了。

這場兵禍因此消弭。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仁術之後的雷霆手段

叛亂的參與者沒什麼好下場。

《明史》中有這樣的記載:“天津、青州、滄州、山西諸都督指揮約舉城應者,事覺相繼誅,凡六百四十餘人,其故縱與藏匿坐死戍邊者一千五百餘人,編邊氓者七百二十人。帝制《東征記》以示群臣。”

也就是說,被誅者六百四十餘人,流放戍邊的有一千五百餘人,發配邊遠地區的有七百二十人。朱瞻基特意將此事編寫成《東征記》,以警示群臣。

那麼,罪魁禍首朱高煦是什麼下場呢?被廢為庶人,關在皇城西安門內。過了一段時間,朱瞻基去探望他,朱高煦卻“伸一足,勾上仆地”,故意把朱瞻基絆倒在地。

估計朱高煦滿腔怒火。好你個朱瞻基,不是說“恩禮如初”嗎?怎麼不守信用呢?直到此時,他都還沒看清他這侄子是什麼樣的人。而且他的想法也太天真了點,你都造反了,失敗後得免死罪就偷著開心吧,還想怎樣?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這種舉動幼稚無用,卻成功的激怒了朱瞻基,命人搬來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仗著力氣大,用力頂住,朱瞻基更怒,喝令左右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火熾銅鎔,庶人死”。

朱高煦就這樣活活被炙死了,死法很慘烈。他的兒子們也全部被殺,這一脈算是斷絕了。

由此也能看出朱瞻基有多恨朱高煦。

但能說朱瞻基包藏禍心嗎?當然不能,凡事論行不論心,別管他怎麼想,行為上他對朱高煦都是仁至義盡了。仁術本來就是陽謀,是光明正大的,而他也給了朱高煦太多機會。

然而,這個世上叫不醒的除了裝睡的人,還有野心家。

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朱瞻基,以仁術對付有異心的藩王,效果極佳

朱瞻基和朱高煦

【結語】

總之,朱瞻基是大明皇帝中的狠角色,深諳帝王心術,以仁為表象,後面附帶著雷霆手段,朱高煦不是對手。另一個不安份的叔叔朱高燧嚇得趕緊上交兵權,從此再也不敢和朝廷作對。

就這樣,朱瞻基通過種種手段,平穩度過了新君繼位的危險期,穩固了皇權。此後勤於政事,整頓吏治發展經濟,承繼了朱高熾的仁政,又不乏銳意進取之心。

他想要重現祖父時代的輝煌,意圖開拓海上之路,主導了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可惜鄭和死於歸來的途中,再加上財政方面的原因,朱瞻基聽了大臣們的勸諫,以守成為主,此後再無這種遠距離航海行動。

史上稱朱高熾和朱瞻基統治的時期為“仁宣之治”,雖然只有十一年,卻是真正的大明盛世。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