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曹恪,字枚樂,沛國譙人。(今安徽亳州一帶),生於公元447年(南朝宋元嘉24年),卒於公元544年(西魏大統十年),享年97歲。系西漢丞相曹參後裔,屬名門望族之後,世宦之家。該20歲便已成名,由於該兵法優長,勇略過人,為討伐叛逆,遂提戈投募,征戰沙場,被皇上授予綏遠將軍。屢立戰功,曾受皇帝褒賚賞賜。該為人孝德俱全,行為端莊,忠厚老實。輕財若水,重義如山。其晚年遁入佛門,超脫放蕩,誦讀經文,恆持齋戒。西魏大統初,旨授本土譙郡太守。大統十年,忽遭疾病,一病不起,病逝於安邑,安葬於鳴條崗南垣。

據歷史記載,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魏王豹反叛,曹恪始祖曹參代理左丞相,分別與韓信率兵攻打魏都安邑。活捉魏王豹,奪取平陽城,共得52座城邑,漢王即將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封列侯爵位時,便將平陽的10630戶封給曹參作為食邑,封號為平陽侯(平陽即現山西晉南一帶)。此後,曹氏家族便在安邑定居下來。這便是曹恪死後臨時安葬於鳴條崗的原因。

碑文對曹氏世裔敘述極詳。對曹恪本人的生平及業績和死後為何葬於鳴條崗西垣都作了明確記述。

碑文載:“君諱恪,字枚樂,沛國譙人也。其先皇帝,當高陽之世,……漢室龍興,曹參為相。魏皇帝以英傑之上才,挺生浚哲,……歷載彌長,君即其後。……稟質秀靈,幼懷廉雅之風,長操獨善之策,抱蘊德於奇年,立成名與冠歲。……兵法優長,乃勇略奮發,遂提戈投募,先鋒擊賊,前無橫陣,搴旗斬馘。……殿會之初,以為彌逆殊最。皇帝臨軒宣敕褒賚,賞布匹彩兩百餘段,……聽歸侍養,使得盡歡膝下。爾其孝德光於事親,忠誠形於接物。穆穆閨庭之際,恂恂鄉黨之間。文麗雕篆,學贍博通。思入元門,唯與天道。翱翔詩書之苑,遊忽禮樂之場。……閭里結諧密之歡,朋故廣歸之信。輕財若水,重義如山。一言四馬,千金不吝。景明中,會安邑府君卒,君居喪率禮,至性過人,哀慟中,茹憂毀骨。”如此描述,將曹恪的輝煌一生展現得淋漓盡致。

碑文最後載:“天和五年十月,卜厝於夏禹域之西北……原之南”

為褒揚曹恪的功德,其後人於西魏大統十年將其臨時安葬於鳴條崗南垣。於北周天和五年十月,立碑誌銘,以作紀念。為什麼要葬於鳴條崗,這是由於我國古代,鳴條崗被認為是風水寶地,古代包括舜帝在內的歷史名人皆葬於鳴條崗上。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北周、曹恪碑(原刻民國拓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