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心》知書之樂趣也

《文心》是一部為中學生所作的關於國文知識的書,用故事的體裁來寫的,把國文的知識和日常生活遇到到的事寫成一片。什麼事應該怎麼說怎麼做,講的好懂,平易近人又極有系統。尤其在讀書與寫作方面,讀完感悟到了許多新體驗。

平時讀書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字是都認識的,卻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在書中讀到“經驗為兩種,一外面經驗,一內部經驗。外面經驗是景物狀況,內部經驗是作文說話的人對於景物的感想。”“你們是小孩子,是現代人。所讀的卻是寫著大人或古人的經驗。大人或古人的經驗要大人或古人才會理解白。”才瞭解到,“景物是外面的經驗,對景物的感想是內部的經驗。對於景物的感想,小孩所感不及大人複雜,大人所感不及文人深刻。”這寫景是平時的景,但文人心中想的是其他的事,寫出來的是這景,但也包括文人的感想。讀書並不是讀不懂,而是沒有作者內部經驗,或許等到我們也有作者的體驗時,就能讀通了。

有時書倒是讀完了,僅僅也是讀完了,就像是網上流行的打卡,圖的心理安慰,自己也算是讀過書的。這算是讀書嗎?“書不應當只當文字來讀,讀書的日的,重在收得其內容意趣,否側只是文字遊戲。”“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味,最重要是觸發。所謂觸發,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你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覺得與平時所讀的某處有聯繫是觸發;與生活有交涉是觸發;作為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對於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是觸發。”這才明白,讀書還要學著思考,去體味樂趣,感受作者的經驗。而這觸發,就好比看到月的陰晴圓缺想到人事盛衰,我們常說的逝水流年就能想到年華難再。“書是用文字寫成的,與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

這讀書該不該讀出聲也是一直困擾著我,像詩這類的,你不讀就沒辦法體會其中的樂趣,讀出來又覺得害差。到底是該讀還是不該讀?書中倒是解決了我的煩惱。“讀,原是很重要的。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法、文字通順了,文義也瞭解,文字的腔調。讀書或者唸書,須眼與心以外,外加口及耳才好。讀是一種心、眼、口、耳並用的學習方法。”這個讀也不是單單讀出聲就行,那就同說話般了。還需講究高低、強弱、緩急。至於怎樣把其中的節奏掌握,書中詳細講解一番。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在寫作時,常常會為題目困擾。還在上學時,為了在考試中得高分,絞盡腦汁也要想出吸人的題目,內容倒是不在意;微信上的公眾號,為了流量也是題目花樣百出,抓住人的眼球,等進去一看,哎喲去,咋跟題目說好的不一樣。在這本書中給出了這樣觀點,“我們把所要寫的東西叫作“內容,把標舉全篇的名稱叫作‘題目’,依自然順序,一定先有內容,後有題目。”這才發現平時所作的文章倒是本木倒置。

這作文不光寫作這麼簡單。你寫出來了,就要對它負責,對它進行修改,改到自己覺得可以為止。可是該怎樣改呢?第九篇故事《文章病院》提到寫作經常會遇到的3個問題:一是用詞、用語不適當,該用這個詞卻用了那個詞,該這樣說卻那樣說了。二是意義的缺略和累賢,一句話裡意義沒有完全說完,就不成一句話;反之,說的太囉嗦,把不相干的東西都裝進去,也同樣不成一句話。最後是意義不連貫,欠照應,一句話裡,前後不相照應,一串話裡,彼此不相照應。結合第四篇《一封信》中提到的對於轉折的使用,“作文說話一樣的,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最要留心,句話裡邊有幾個詞不得當還不過一句的毛病,承接和轉折弄錯了,一段的意思攪糊。”作文若是多多注意這幾方面,文章也是能寫好的。

這作文沒毛病了,那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還是沒有成為文人。大抵不過詞語用得不夠精煉,我們看文人的文章常常會歎服文字用的出神入化,自己用詞卻略顯庸俗。主要還是靠平時的積累。但這個積累像平時那樣搞錄下來就完了,那是不行的。書中有這樣說過“每當讀書時,或者默想時,每遇一詞,常聯想到這詞的相似或相近的詞,在胸中作成一個系串,把一串一串的詞在胸中自己細比較,哪個範圍最廣?哪個範圍最狹?哪個語氣最強或最弱?一一弄清楚”比如,學習可以聯想到練習、研究、探討、考究、用功;怒可以聯想到憤、恨、動氣、火冒、不高興、不愉快“每遇一個詞,有未解時就翻詞典,編入心中的詞彙,每用一個詞,必在詞彙周邊考量,把適合的選來用。”依衣服比喻詞類,富人四季衣穿,窮人衣穿四季,什麼時地該著什麼衣服和文字中什麼意思該用什麼詞是一樣的,要對詞進行考究。“關於語彙,要求豐富,所謂豐富,因地方級階級而不同,某地方有某地方的語彙,某種階級有某種階級的語彙,使用時,各得其所,才親切有味。”如果農婦也喊“革命”,婢女也談“戀愛”這就不對了。“用詞時,要在同一系串中辨別其語氣的強弱與範圍的廣狹,擇最相當的使用,磨練對詞類的感覺力。”說起這個關於詞彙,倒讓我想起另一本書《文章修養》對這個詞彙也是著重寫了一番。寫這篇讀書筆記,聯想到另一本書,這算是一種觸發。

書中一共32篇故事,若是繼續寫下去,太顯重複。前文提過的,這讀書筆記寫的是我的讀書經驗,我的讀書樂趣,是你無法體會到的。你只有去讀了,才會體會帶這本書帶來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