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城市停車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近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稱,近年來,依靠ETC、智慧停車等新型技術,解決了出行“卡殼”難題,停車交費、加油、洗車、購物等多種涉車場景快速應用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交通駛入“快車道”。

人民日報評論:城市停車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今年下半年以來,城市停車利好不斷。先是7·30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將城市停車補短板納入“新基建”重點建設項目。隨後,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前部署地方政府專項債重點向城市停車傾斜,營造寬鬆、活躍的融資環境。緊接著,《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重磅出臺,要求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智慧停車再迎重大政策利好,深圳、雄安等13個省市入選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深圳已經率先開展《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範例行動方案(2019-2035年)》公眾諮詢工作,意味著創建交通強國城市範例大幕正式拉開。“這份諮詢稿透露了深圳建設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標杆和全球交通科技創新高地的雄心”,知名財經評論員劉曉博指出,深圳最大的短板,除了教育、醫療之外,最明顯的就是交通。補齊短板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市交通補短板,停車難首當其衝。”深圳市人大常委經濟工委委員、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迪蒙智慧交通董事長向雋表示,無論是創建交通強國城市範例,還是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停車難”都是繞不開的痛點,這既是交通頑疾、民生難題,也是巨大的產業機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停車收費規模超過7000億,車位投資需求在萬億以上,車後服務市場更是達到10萬億級別,且每年仍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正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每年過萬億,佔GDP 1%的城市停車,與中國數億民眾的生活出行休慼相關,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事實上,在補齊停車短板方面,深圳早已進行了多番探索,並逐步形成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深圳方案”——人工智能共享停車實現了城市停車管理智能化、交通治理現代化的顛覆式創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順利召開之後,“城市治理”現代化成了社會熱議焦點,深圳有條件也有責任,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中國之治”貢獻智慧力量。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治理為人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和格局,讓老百姓享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