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是一個放牛娃嗎?有什麼歷史依據?

鐵男春秋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並沒有明確記載,朱元璋曾經是一個放牛娃,多是民間傳說。


重溫歷史老照片故事


現在可以看到茅草的葉子梢是紅色,人們說,這就是牛血染的;還有一個歇後語:朱元璋掃地,各就各位。



漁樵之人W


題主好,雖然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都是流傳的故事,但是從當時的“洪武通寶”可以看得出來朱元璋曾經小時候放牛也非常有可能的。

這枚明代洪武牧童騎牛花錢,直徑為3.4釐米,正面為雄壯有力的“洪武通寶”四字,豎讀楷體,陽文。背面則為牧童騎牛圖,一個光頭牧牛娃,背挎斗笠,騎在牛背之上,那牛兒回頭望去,悠然自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十分有趣,令人愛不釋手。關於洪武牧童騎牛花錢的爭議一直較多,它就是在大明建國之初,洪武通寶錢流通之後,官方所鑄的具有紀念意義的花錢。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洪武通寶”,由工部主管鑄錢,下設寶源局。朱元璋為避諱元朝的元字,把所鑄之錢錢文一律叫通寶而不叫元寶,以後所鑄之錢也都沒有元寶錢文。當這樣的貨幣制度成功實施之後,朱元璋開始以“洪武通寶”來鑄造紀念幣。為什麼紀念幣上會出現牧童騎牛的圖案呢?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明史》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飢疫,太祖(即朱元璋)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又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至於朱元璋在未入寺為僧以前,是否當過放牛娃,雖無從考證。但從朱元璋的出身貧苦,生活無著,幼年替人家放過牛,也有可能。朱元璋小的時候曾放牛,之後在花錢上鑄上牧童騎牛圖案,正表明了皇帝也出身困苦,與百姓同心相連、同甘共苦,由此激勵人民發展生產。

所以從當時錢幣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朱元璋小時候放過牛~

有不同觀點請留言指正~


有李行天下


大家好我是客觀看歷史,由我給大家解讀!

牛在古代是第一生產力。而放牛娃,相當於現在於,現在汽車4S店,銷售顧問,也相當於現在我們北航飛機技術保養工程技術總監。

至於長的不好看,馬雲長的帥了?男人什麼時候靠臉蛋吃飯了?

一說放牛娃,各種瞧不起,古代牛是很重要的財產。能放牛,那也需要技術經驗,人品的。你放兩天牛,就省個牛皮。肉都燉了,人消失。能用你嗎?說明他還是贏得別人信任的。可靠的。讓你放兩天牛。估計生個小牛都報你們自己家去。一問你,牛呢?放啊,放的…就,放沒了……

據傳劉伯溫,也是在朱元璋放牛時候見到他的,並認為他就是天子。沒錯,最後牛確實讓朱元璋吃了。劇情突然反轉,有木有?所以說朱元璋跟我們想法是一樣的。這個牛肉啊……確實好吃…


客觀的看歷史


朱元璋放牛應該是真實的,我們離朱元璋家鄉不遠,當然有關他的傳說不少,那時農村有評說"說書"朱很窮,父母死後無有土地下㘸,還是好心人送土地下㘸,下㘸那天雷雨交架,為了朵雨,等雨過天晴,一個新墳墓出現,當然神話了,應該是雷雨過後,雨水把泥土衝向棺木,不是墳包,網上有很多朱元璋圖片有假,朱元璋是美男子。



廣海皖


朱元璋幼時貧窮,不但給地主家放牛,而且還外出要了飯,並且到皇覺寺當了和尚。這些都是史書上記載了的。

朱元璋小時候很頑皮,他在給地主家放牛時飢餓難忍,就與小夥伴們把一頭小牛犢給宰瞭解飢,事後怕地主打自己,就把牛尾巴塞進了一個石縫裡,編瞎話說小牛犢鑽進山洞裡去了,拉不出來。這個天真的謊言當然瞞不過地主,結果朱元璋被毒打一頓,並被趕回了家。

對比起朱元璋的發小湯和與徐達的小酒小肉,朱元璋的日子過得很是悲催。家鄉連年災害,曾經其樂融融的一家子,如今大都被餓死了。眼睜睜地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朱元璋仰天長嘆:“老天爺,你有種的話就把我也餓死吧!”

無奈之下,朱元璋跑到皇覺寺當了和尚。他認為靠著佛祖的保佑外加香客的供食,應該還能湊合,哪知這一窮二白的歲月裡,老百姓自已都餓得前胸貼後背了,哪顧得上佛祖!沒辦法,命苦的朱元璋只好做了遊方僧人,拿個破碗,拄根柺棍出去要飯了。

元朝的壓榨政策遍佈全國,朱元璋隨處可見自己的同行。其實也不算同行,別人是正兒八經的乞丐,他要飯時卻要說:“阿彌陀佛,施主,我要化緣。”因為這冠冕堂皇的“要飯口號”,朱元璋沒少挨別人的白眼與鄙視。一天下來,也要不到多少飯。

朱元璋去過很多地方要飯,先是合肥,再折西過固始、信陽,又轉北到汝州、陳州,東向鹿邑、亳州。朱元璋在這三年中不僅磨鍊了自己,還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接觸到了社會上的各種人和事。世事洞明、人情煉達,練就了他堅強果斷的性格,為他以後的打拼做了很好的鋪墊。

朱元璋,一個布衣皇帝。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與我何加焉。坐上皇位的朱元璋也許犯過不少錯誤,但他統一中國的偉績和貢獻絕對是受千秋萬代敬仰的。


峰迴路轉說歷史


朱元璋放牛這事是千真萬確的,史書有記載。他從出生到後來當上皇帝,這一步步彷彿是有先兆的。

朱家在元朝初年是淘金戶,由於繳納不起官府的金子,丟了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縣墾荒。這年,農曆十月,一個秋風瑟瑟的黃昏,當一家人走到盱眙境內太平鄉二郎廟時,好心和尚收留了朱家人。

是夜未時,小廟紅光騰起,直衝霄漢,映紅了半邊天空。鄰居都以為小廟著火,紛紛跑去救火,到了近前,未見有火,只聽見屋裡傳出一陣洪亮的嬰兒啼哭聲,一個男孩在破廟中降生了,取名“重八”。重八降生時,找不到一塊裹身的布片。萬事巧為真。這天早晨朱五四到小河中提水給妻子陳二孃做飯,到河邊一看,一塊“紅羅幛”漂浮在河中,將河水映照成一片紅光。朱五四心中大喜,把“紅羅幛”從河裡撈起,給剛剛出世的孩子當裹身衣。

朱元璋十二歲那年,經鄰居介紹,給盱眙太平鄉孫家崗劉財主放牛。放牛中結識了周德興、湯和、徐達等小夥伴。就是這幾個草根孩子,日後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為大明王朝立下了萬世戰功,榮耀一生。

一天,朱元璋和徐達、湯和、周德興一起上山放牛。中午時,黑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孩子們跑到山洞裡避雨,到了後半晌飢餓難忍。朱元璋說,我們把小牛犢殺了烤著吃。接著他扯來一片草葉子,吩咐小夥伴們拽住牛角,他拿著草葉在小牛的脖子上輕輕一劃,牛頭就齊刷刷地掉了下來。夥伴們找來柴禾,把小牛架在石頭上,一邊烤一邊吃。少了一頭小牛,沒法向東家交差,孩子們害怕了。朱元璋說,不怕,我有辦法。孩子們在朱元璋指揮下,將牛尾巴埋在石頭縫裡,把現場打掃乾淨,回去交差。

回家後,朱元璋對劉財主說,小牛犢被山神拽去了。劉財主不信,拉著朱元璋去看個究竟。到了山上,劉財主拽住插在石頭縫裡的牛尾巴往外拖,竟然小牛“哞……哞……”地叫起來。從此往後,那座小山被稱之為“牛頭山”。

朱元璋在放牛的日子裡,最愛玩“當皇帝”遊戲。他把棕櫚葉子撕成細絲,紮在嘴邊做鬍鬚,用塊木板頂在頭上做皇冠,然後把石頭壘成堆,當成金鑾殿。做遊戲時,小夥伴們輪流坐在“金鑾殿”上,其他的夥伴們跪成一排,行大禮,呼萬歲。當小夥伴們一個個上去後,朱元璋行大禮時,石頭堆塌了,“金鑾殿”倒了。輪到朱元璋坐上“金鑾殿”,“金鑾殿”不倒了。小夥伴們排成一行,一字跪下,高呼萬歲,萬萬歲。

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瞬息萬變,讀歷史,明秋毫,每段歷史都有它存在的依據。



貝卡無極限


朱元璋是否放過牛?那麼我們要從他生活的時代環境去看。

朱元璋出生於元朝末年社會矛盾普遍激化的年代裡。當時元朝統治者在征服廣大中原和江南地區的過程中,把全國各族人民劃分為蒙古、色目(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漢人(包括原先金朝統治下的各族和較早被征服的四川、雲南各族,除漢族外,還有契丹、女真等族)、南人(包括原先南宋統治下的漢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四個等級的政治地位各不相同,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和南人的地位最為低下,也最受歧視,被蔑稱為“漢兒”“漢子”和“蠻子”。


朱元璋祖籍原在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西北)後來,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帶著兩個兒子朱五一、朱五四北渡長江,來到泗州北邊的孫家崗墾荒。

然而好景不長,朱初一去世後,“家道日替”(郎瑛:《七修類稿》卷七,《朱氏世德碑》),生活又變得艱難了。朱家兩兄弟先後遷移到淮河南岸的盱眙津律鎮(又稱津裡鎮),並在那裡娶妻,生兒育女。由於生活艱難,他們又再次搬家。哥哥朱五一遷到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弟弟朱五四先遷到靈璧,再遷到虹縣,後來也來到鍾離東鄉,與先前遷居於此的朱五一家住在一起,以便互相照應。

大約在離開盱眙之後,朱五四開始給地主當佃戶,有時也出外打工。他“勤儉忠實”(《明太祖實錄》卷一),全家佃種地主的幾十畝地,拼死拼活地幹活,打下的糧食有一多半得給地主交租,剩下的往往不夠一家餬口,遇到災荒年月,生活就更加困苦。有時年景稍好,地主就要加租,如不同意,即被奪佃,只好搬家另租地種。所以,他在一個地方往往住不長久,過段時間就得搬一次家。搬到鍾離東鄉不久,朱五四已育有三男一女(大女兒在津律鎮已經送人,但朱五四遷到東鄉又生下二女兒佛女),長子朱重四又娶了媳婦,加上朱五四夫妻兩口,共七口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朱元璋十一歲時,朱五四便領著自己的兒女,遷居到人煙稀少的太平鄉孤莊村,租種地主劉德的田地。由於多次搬家,加上二姊出嫁,大哥娶親,花了些錢,日子越發不濟,經常“取草之可茹者雜米以炊”(《明太祖實錄》卷四〇)。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二哥和三哥分別到唐家、劉家當了上門女婿。

至正四年(1344年)春,江淮大地相繼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大哥朱重四及其長子聖保、母親陳氏先後染疾而亡。此時,家徒四壁,連塊埋葬的墳地都沒有,朱元璋在《皇陵碑》裡曾不無傷感地回憶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淹三尺,奠何餚漿!”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以當時朱元璋的生活環境來看,幫助家裡給地主放牛,放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懦殺


朱元璋究竟是放牛或者放羊,哪怕是放豬,這些都不重要,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朱元璋的家很窮。朱元璋所生活的時代,是元朝末年,元朝本身對漢人都是看不起,更何況朱元璋還屬於比漢人還第一等的南人,意思就是南方的漢人。朱元璋祖孫三代,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他爺爺叫百六,他爸爸叫五四,他叫重八,可見當時他們家的地位之低。

朱元璋吃的苦不少,比起這些苦難,放牛就好像是在天堂了,一場瘟疫,使得朱元璋瞬間失去了除去哥哥之外的所有家人,孤苦無助的情況下,只得去當了和尚。你想在那個環境下,和尚家也沒有餘糧啊,所以他就只得出去化緣,說直接點就是討飯,可以這樣說,在朱元璋參加起義之前,他基本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朱元璋吃過苦,要過飯,知道時間冷暖,他的人生經歷,要高於那些基本上上沒出過門的其他義軍,這也是他能夠迅速脫穎而出的關鍵。所以朱元璋究竟放過牛沒有,這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少年時候,經歷的苦難,對他整個人生而言,真的是一筆財富。



奕垣講歷史


您好,我也有同樣的問題。

明史沒有任何關於太祖放牛的記載;《明朝那些事兒》倒是提過,但並沒有標記出處。

還有一本王文祿寫的《龍興慈記》,裡邊對朱元璋偷牛經過描繪得栩栩如生,簡直就是在說評書;而王文祿本人生活在嘉靖時期,他自己都說《龍》一書中所記均來自祖母口傳,據此看來不是野史就是傳說。

本人比較喜歡研究歷史,雖然離專業差著八百里,但覺得既然研究就得力求嚴謹,所以拜請高人示下:到底哪本史冊記錄了朱元璋放過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