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當代年輕人需要認真學習國學(古漢語)嗎?為什麼?

半閒日記


我是才如史遷,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國學】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國學】一詞實際上是舶來品,是清末的梁啟超、章太炎等人從日本引進的。


引進【國學】一詞有三個時代背景

一是隨著鴉片戰爭國門被打開,隨後又有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等等,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只是軍事外交等一敗塗地,就連文化也失去了自信;

二是同為中華文化圈的日本卻突然崛起,不僅打敗了中國,還打敗了俄國,要知道以前日本一直是中國的小學生,何以會如此?

三是當時世界潮流在追求民主、自由,反對君權,反對封建壓迫。於是一大批文人學者開始反思:如何重新建立文化自信?中國被打敗是不是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導致的?進而君主專制下的文化是不是出現了問題?中華民族要站立起來應該向日本學習哪些先進經驗?基於以上種種疑問,清末民國,出現了很多日本留學生,我們所熟知的孫中山、蔣介石、甚至包括魯迅、陳獨秀、汪兆銘、陳寅恪等都是日本留學生。


【國學】的對立面並不是西學

近代的知識分子引進【國學】一詞,並不是為了和西學對抗,而是向國人說明:中國文化中也有先進的東西,與西方文明並不衝突。他們反對的是那些“偽國學”,說白了就是“君學”:那些把儒學閹割的文化,為了皇帝一家好的學問。梁啟超在《國學無用辯》中說,“無用者,君學也,而非國學”。

黃節也說過:

“夫執一名一論一事一物一法一令,而界別之曰:我國之粹,我國之粹。非國粹也。……本我國之所有而適宜焉者,國粹也;取外國之宜予我國,而吾足以行焉者,亦國粹也。”

意思是世界上凡是好的東西,沒必要限制國界,不管中的、西的、儒家的、道家的,還是黑格爾、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只要對國家民族有幫助,都可以稱為國學或國粹!


狹義上講:我們所提倡的【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精華的東西:譬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八個字,我們只拿前四個字說明:一個君王要有君王的擔當和樣子,那樣臣下才會追隨你,否則,他也可以背叛你、甚至推翻你,這就是為什麼孔子推崇文、武、商湯的原因,因為商紂王倒行逆施,置天下於不顧,所以“聖人一怒而安天下”。但奇怪的是,到了宋明以後,君臣關係變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儒生變成了犬儒。

因此,提倡國學,是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注意,這裡的精華和糟粕不是對立關係,而是內外關係,是要拋開現象看本質,明白那些話的出發點和根本內涵到底是什麼。


學習【國學】要抱怎樣的心態?

當前的文化形態,以實用主義和商業文明為主軸,所謂的【國學文化市場】也是泥沙俱下,不但大部分消費者搞不清楚【國學】到底是什麼,即便是那些從業者、甚至一些所謂專家學者也未必明白【國學】是什麼,為了“名利”二字,早已偏離了【國學】的初衷!


以我個人的淺見,學【國學】的第一齣發點或者說根本在於“修身”。正如《大學》所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中國文化的目的,是要培養一個合格的“君子”,要明明德、要親民、要止於至善。說的更通俗、更直白一點,學習傳統文化要從“做人”開始,背誦幾首唐詩宋詞那不叫學問。

為什麼我要這麼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通讀完《論語》,發現滿篇充滿了無味的說教,正如黑格爾所說:在孔子那裡,只有一些我們不能獲得特殊教育的老練的、善良的、道德的教訓。但是我們要明白:人類社會的前進一定伴隨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際關係一定比周朝初年複雜的多,孟子的年代又比孔子的年代複雜的多,而2500年後的今天,人際關係一定複雜了成千上萬倍。要在社會上生存,孔子的那些說教其實是基本準則。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論語》開篇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做學問不能光靠書本,一定要實踐,而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重要標準。


其次,學習中國文化不能抱著太強的“勢利心”,現代人動輒把【國學】運用於商業管理、市場拓展,甚至把【國學班】上市融資作為事業,這完全背離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學習傳統文化要抱著“利他”心態、抱著“舉而措之天下之民”的心態才能學好,要知道商業文明也是“利他”的!

我是才如史遷,70後文史愛好者,佛法愛好者。用文字記錄生活,用心感受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