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当代年轻人需要认真学习国学(古汉语)吗?为什么?

半闲日记


我是才如史迁,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国学】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国学】一词实际上是舶来品,是清末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从日本引进的。


引进【国学】一词有三个时代背景

一是随着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随后又有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只是军事外交等一败涂地,就连文化也失去了自信;

二是同为中华文化圈的日本却突然崛起,不仅打败了中国,还打败了俄国,要知道以前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小学生,何以会如此?

三是当时世界潮流在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权,反对封建压迫。于是一大批文人学者开始反思:如何重新建立文化自信?中国被打败是不是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导致的?进而君主专制下的文化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中华民族要站立起来应该向日本学习哪些先进经验?基于以上种种疑问,清末民国,出现了很多日本留学生,我们所熟知的孙中山、蒋介石、甚至包括鲁迅、陈独秀、汪兆铭、陈寅恪等都是日本留学生。


【国学】的对立面并不是西学

近代的知识分子引进【国学】一词,并不是为了和西学对抗,而是向国人说明:中国文化中也有先进的东西,与西方文明并不冲突。他们反对的是那些“伪国学”,说白了就是“君学”:那些把儒学阉割的文化,为了皇帝一家好的学问。梁启超在《国学无用辩》中说,“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

黄节也说过:

“夫执一名一论一事一物一法一令,而界别之曰:我国之粹,我国之粹。非国粹也。……本我国之所有而适宜焉者,国粹也;取外国之宜予我国,而吾足以行焉者,亦国粹也。”

意思是世界上凡是好的东西,没必要限制国界,不管中的、西的、儒家的、道家的,还是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帮助,都可以称为国学或国粹!


狭义上讲: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譬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我们只拿前四个字说明:一个君王要有君王的担当和样子,那样臣下才会追随你,否则,他也可以背叛你、甚至推翻你,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推崇文、武、商汤的原因,因为商纣王倒行逆施,置天下于不顾,所以“圣人一怒而安天下”。但奇怪的是,到了宋明以后,君臣关系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儒生变成了犬儒。

因此,提倡国学,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意,这里的精华和糟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内外关系,是要抛开现象看本质,明白那些话的出发点和根本内涵到底是什么。


学习【国学】要抱怎样的心态?

当前的文化形态,以实用主义和商业文明为主轴,所谓的【国学文化市场】也是泥沙俱下,不但大部分消费者搞不清楚【国学】到底是什么,即便是那些从业者、甚至一些所谓专家学者也未必明白【国学】是什么,为了“名利”二字,早已偏离了【国学】的初衷!


以我个人的浅见,学【国学】的第一出发点或者说根本在于“修身”。正如《大学》所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中国文化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君子”,要明明德、要亲民、要止于至善。说的更通俗、更直白一点,学习传统文化要从“做人”开始,背诵几首唐诗宋词那不叫学问。

为什么我要这么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通读完《论语》,发现满篇充满了无味的说教,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孔子那里,只有一些我们不能获得特殊教育的老练的、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但是我们要明白:人类社会的前进一定伴随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际关系一定比周朝初年复杂的多,孟子的年代又比孔子的年代复杂的多,而2500年后的今天,人际关系一定复杂了成千上万倍。要在社会上生存,孔子的那些说教其实是基本准则。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做学问不能光靠书本,一定要实践,而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其次,学习中国文化不能抱着太强的“势利心”,现代人动辄把【国学】运用于商业管理、市场拓展,甚至把【国学班】上市融资作为事业,这完全背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传统文化要抱着“利他”心态、抱着“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心态才能学好,要知道商业文明也是“利他”的!

我是才如史迁,70后文史爱好者,佛法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感受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