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当年考研的理由也很奇葩,就是想去一个有好图书馆的学校;现在不常去学校,也会时不时去浦东图书馆或是家门口的傅雷图书馆坐一坐。


书,是离不开的。


最近也真的是看到了几本好书,碎碎念的倾诉欲也强了些。


我常常是抱着「一期一会」的心态去选书,当然还是有一些方式技巧是有迹可循的。

分类选择,保持阅读持久性


通常情况下,我会把书分成三种类型:


一是,解决问题型。


工具书和专业书籍,都算是此类。


这类书主要是帮我们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内容也通常是干货知识居多,除了对知识原理进行讲解,也常常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怎么做时间管理,打败拖延症,学习理财赚钱之道,如何制作ppt,改善沟通...等等。


这类书不必多说,是被阅读最为广泛的一类。


二是,认识世界型。


这类书不能帮我们直接解决问题,也不能给生活带来最直接有效的功用。但对拓宽视野,提高眼界,却有奇效。


历史、宗教、艺术、军事、政治、经济、博物....这世界由太多领域组成,而普通人的生活中又常常不会全部接触到。


听到这几个词,可能有人已经产生了抗拒感,觉得这些能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好像,真的没什么关系。


但我觉得,至少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一个人的一生,能够经历和接触的世界,实在是太有限了,总有人和事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见和发生的。


  • 为什么中东地区直到现在还战火不断?
  • 博古馆是如何挑选展品?
  • 一部好电影都具备哪些要素?
  • 格林兰岛一片冰天雪地,而它却被叫作greenland?
  • 怎么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
  • 味苦的咖啡为什么比甘甜的茶更流行?


这些奇怪的问题总是时不时跳到我脑中,时常又很难找到人帮我解答,书籍自然成了解惑的首选。


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我最爱站在图书馆或书店里,一排排的书摸过去,随手翻几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总会遇到好玩的问题和答案。


顺带还要感叹下,世界真是奇妙呀!


还好,有书能帮我们再多认识这个世界一点点,将枯燥无味的生活边界再向外拓宽一点点。


第三类,休闲放松型。


这类书包括了小说、漫画、绘本、诗歌等等,常能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节,让人深陷其中,无法抵挡。


很多时候,阅读这类的书会让人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画面里,像是走进另一个世界。


相当于,主动创造出一个独处的世界。


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每类书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只是如果总是看一种类型的书,难免会有乏味的情绪。


总是看工具书,初看可能会有在知识海洋畅游成长的感觉,如同掉进米缸的小老鼠,想要不断吸收,吃个不停。


长久以往,这种想要一直塞满的感觉,很有可能会变成「知识焦虑」的根本,毕竟现在知识量爆炸的速度远超过米缸里的米,如今的时代不可能做到把所有书都读完的。


因此,除了主题阅读外,我一般会在一段时间里保持4:4:2的比例,阅读这三类书。


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制定。

挑选作者,建立专属智囊团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书,每本书都是作者的思想汇集。


很多人觉得,看书是一个人的事,作为读者只是在阅读作者书写出的文字,吸收知识而已。


其实不然,阅读是个互动的过程。


阅读一本书,是在和这本书的作者展开一场对话;同时看十本书,就像你同时邀请十位专家一同来开研讨会。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希望能够遇到“贵人”,在迷茫困难之际,给我们指引方向提升技能。


太难了,可遇不可求。


但在书的世界里,同时拥有多位“贵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更进一步,还可以像,各国领导都会组建自己的智囊团解决各类难题一样,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书柜上组建自己的「书籍梦之队」智囊团


遇到某个问题时,便能主动向某个人某本书去寻找答案。


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选择什么样的书进入智囊团,这个问题好像比较难回答。


选择哪些人成为智囊团专家,这个问题相对就容易一些。


选书,也是选人。


这样看,选择的标准也就更个性化。可以选择智者大家,也可以选择励志红人。只要你相信这个(些)人能够点拨迷津,指引方向。


3种途径,选书近乎0失误


▌看书评,应该算是最快了解一本书的方式。


一般来说,豆瓣的评分还算是公正。低于6分的书,就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了。


但要注意的是,畅销书的评分可能会出现变动。这主要是畅销书刚刚出版,总是需要一些“自己人”帮忙写书评进行推荐,评分就会出现虚高的假象。


相比畅销书,不如多看长销书经过时间考验的,仍会被追捧,内容自然更具价值。


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除了短评外,书单类的文章也值得参考。


尤其是在年末的时间,很多人都会晒出自己这一年的阅读成绩,并挑选出最佳的几本列出合集来推荐。


这类书单合集文章,很受人追捧,也常常给人一种“收藏代表已阅读”的错觉。


“理财必看十本书”,“心理学入门二十本”,“2019年度最佳十本小说”这些标题一看就很想赶快收藏。


书单类的文章收藏了许多,真正拿在手里看的却总是寥寥无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书并没有和你产生共振,并没有因为它是必看或是最佳而吸引你。


反而是一些自己认识或熟知的朋友分享的书籍,更让人产生兴趣,也更具参考性。


一是TA的读书品味是经过自己鉴定,算是得到自己认可的。


二是TA所在的情境和遇到的问题,多半和自己类似,更有共鸣。


▌最后一种,便是顺藤摸瓜,滚雪球式的选书。


一本书的写成,不可能离开另一本书。直白说,就是每本书的作者都不可能凭空撰写出一本书,多是吸收了其他作者的知识和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建立新的内容。


因此,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常常会看到作者列举其他书目或参考文献。像是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里提到了近二十本书,这些书算是经过了彭小六的筛选,质量得到保证。


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如果对一本书感兴趣,或是对一位作者很信任,不妨把他在书中引用的书目也都列在自己的待读清单中。


我想,和每本书的相遇,就如同和不同的人相遇,都是一场缘分。


那些能够让人产生「遇见你真好」感觉的书越来越多,生活也会变得更丰盈和幸福吧。

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1年读完50本好书,「挑好书」就该这么做

我是 ,透过阅读和电影来造梦,用手帐和手绘来圆梦,做一直在路上的追梦人。

感谢阅读,【你有什么读书的好方法?】在评论区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