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只要有了愛,一切困難都是能夠戰勝的,一切夢想都是可以實現的。

《半個喜劇》是由《驢得水》原班人馬打造的一部現代都市題材的愛情喜劇電影,以更輕鬆幽默的角度探討了都市年輕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因為一次情感出軌,三人扭結成了一團“嬉笑怒罵”的亂麻。

這部影片與其說是探討了當下年輕人的愛情觀,更確切地說是婚戀觀,因為影片裡不僅涉及了對愛情的討論,也有對婚姻,對性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每個人的婚戀觀也是其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了一個人如何看待愛情、婚姻,也是其行為的準則和價值取向。

本篇文章通過對三位個性鮮明的主要人物進行分析分析,探討一下現在年輕人對於戀愛,婚姻的真實感受與不同觀念。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一、風流成性的富二代“渣男”

鄭多多,北京本地人,名副其實的高富帥。整篇電影看下來,大家對於這個角色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很多網友看完影片都忍不住罵鄭多多是個“渣男”,甚至有很多人說遇到過這種人。

為什麼說他渣呢?他有一個漂亮又溫柔的未婚妻,再一個月就要結婚了,然而他風流成性,謊話連篇,電影剛開始那場戲就把他的渣男屬性完全暴露出來了。門口是初戀情人,床上卻還躺著一個美女,還騙莫默那個女人是孫同的女朋友。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對於鄭多多來說,他本是一個人生贏家,出生好,長相好,可能從小到大要什麼就有什麼,對他來說想要的都要得到,即使是要結婚了,也想圓了自己的初戀夢。

但可能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生長環境,成長過程導致了他不成熟且不負責任的婚戀觀。

他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對於自己的玩具有著很強的佔有慾,自己的東西也不許別人碰。當他得知孫同愛上莫默後,感到十分委屈痛苦,自然而然地對孫同吼出:“你怎麼能跟我喜歡過的女人在一起,要麼你們分手,要麼我們絕交。”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在愛情面前,鄭多多隻顧享樂,只顧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婚姻面前,他同樣沒有忠誠,沒有責任,戀愛結婚好像只是遊戲。

然而他渣得明顯是因為我們站在上帝視角,這社會上其實也有很多類似於鄭多多這樣的渣男需要我們警惕。這些人能說會道,和美女調情信手拈來,再社會上很吃得開。並且大部分的人分辨不出來還很願意和這樣看上去有意思的人結交。所以我們認識一個人一定要多相處,不要被一時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二、愛恨分明、不願將就的大齡女性

三毛說:看的順眼,千萬富翁也嫁。看的不順眼,億萬富翁也嫁,但是隻要是遇到對的人,夠吃飯就可以。

如果說鄭多多對於感情是遊戲人間的態度,那莫默就是一個敢愛敢恨、忠於感情的人。對於莫默來說,愛情就是要遇到對的人,她不在乎其他,她也不將就不妥協。然而她被世俗貼上了“大齡女性”的標籤。

媽媽:你都30了!

女兒:29、29、我!

媽媽:你現在一個人不覺得難,等你知道難就晚了!

女兒:那我遇不著合適的,我著急有什麼用啊!

這是電影中莫默母女的一段對話,對於年齡的強調,對於感情的迷茫,伴隨著家庭與社會投來的關切眼光,讓人感到越來越焦慮。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年齡似乎是女性尋求真愛路上的一道坎,但如果每個人都被年齡所限制,那我們都不用期待愛情了。對於愛情的期待,莫默從來沒有放棄過。她太真誠,所以選擇相信人,即使是開始看到屋裡有其他女人而懷疑過鄭多多,但是在看到那個以前的書包以後還是打消了疑惑,感動並相信了對方的辯解。

女人在愛情面前總是感性的,盲目的。但莫默並不是毫無底線地喜歡一個人,當她被渣男所傷害,她也是敢愛敢恨,雖然也曾發瘋似的想要跟對方對峙,但在知道事情真相後,乾脆離開。也在認識瞭解了孫同後,勇敢堅決地和對方在一起。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一個人的愛情觀也透露著一個人的處世觀。不將就不妥協是她的原則底線,不管是對待感情還是對待這世界。

我不是不知道這個世界怎麼樣,我快三十了,我能不知道嗎?我就是想試試這樣行不行,我撞撞看嘛,撞不死我,我就還撞。

莫默就是這樣一個人,性格分明,但總是吃虧,明明自己沒錯,整個世界卻都覺得是你的錯。她的家庭造就了她的性格,父母開明,衣食無憂,家庭氛圍好。失戀了,父母也不干涉她,而是默默陪著她。她有底氣,有資本可以放心大膽地做自己,做自己世界裡的“白鴿警察”。

莫默的婚戀觀,也是現今大多數女性內心的真實寫照。她們獨立自主,不依附他人,她們也渴望愛情,但不將就妥協。每個人都不應該為了戀愛而戀愛,為了結婚而結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勇敢堅持底線。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三、愛情與生活難以抉擇的“北漂”青年

本片的主角孫同是一個複雜的角色,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對於孫同的糾結也許更有感觸。孫同就像是茫茫人海中的你和我,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部分的時候是非分明,但是真切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會猶豫,會分析利弊,這就是人性。

孫同,從一個小地方,辛辛苦苦復讀三年才來到北京,現在有機會得到北京戶口和工作,你要他放棄一切去選擇愛情,他敢嗎?況且他的背後還有一個“賣房也得讓你幸福”的單親老媽,他不得不猶豫,不得不考慮。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影片中孫同在被逼著和莫默分手的時候,他在醫院裡衝她崩潰地大叫:“你們都在逼我,你們誰考慮過我的感受?”

他的崩潰不止在於自己揹負了家人的期望,也在於他內心自己的慾望衝突。他有夢想,有追求,不然也不會拼命來到北京,也不會去酒吧彈琴唱歌。工作、戶口不只是他媽媽逼他的,也是他自己內心想要的,但是現在這些東西要和自己難得追求來的愛情相比,他不確定了。他曾經因為自卑而失去了可能的愛情,現在又要因為愛情失去更好的生活嗎?在他眼裡,愛情與生活是割裂開來的。

看似是他媽媽和鄭多多在逼迫他,其實是他自己抵擋不了工作和戶口的誘惑,權衡利弊之下他還是選擇了分手。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愛情對於普通人來說好像就是奢望,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比愛情重要的事情了。但愛情又好像讓人變得不普通了,它給了我們力量,給了我們勇氣。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事件後,也在與莫默的相處交往中,孫同的內心受到不斷地衝擊。“這到底有什麼好怕的,是會餓死,還是會凍死?”對於孫同來說,其實那些糾結都是無謂的,堅持內心所想的才是最真實的。最後,他選擇了愛情,也是選擇了真實面對這個世界。

愛情不只是風花雪月,也是柴米油鹽,愛情不落實到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會長久的。但我們也不能為了一些利益而放棄自己所堅持的底線和自己所真正愛的人。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新時代下的婚戀觀

影片中展現出了三種迥異的婚戀觀,讓我們對愛情,婚姻有了更多的思考。然而一個人的婚戀觀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的婚戀觀也不盡相同。婚戀觀的形成有其複雜性的社會歷史因素,也有個人的主觀因素。通過一個人的婚戀觀,可以看出其在價值觀方面的某些表現。

新時代下的年輕人,對愛情與婚姻有了更多的期待與要求,擇偶標準卻更加務實,社會壓力也加劇了婚姻態度呈現多種衍生形態。

《半個喜劇》:戲劇化情節下所呈現出的三種迥異的婚戀觀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是個三角形,三邊代表著親密、激情以及承諾三因素。只有激情體驗的迷戀式愛情,或是隻有承諾,缺乏親密和激情的空洞式愛情都是不可取的。完美的愛情應該是激情、親密和承諾共同構成,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愛情。

然而對於一個正確的婚戀觀我覺得這是沒有定論的,每個人對其態度都是不一樣的。但我認為首先大家不要恐懼害怕婚姻,並且要對愛情充滿期待,然後用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段感情。心懷美好,不將就不妥協,相信愛情會降臨到每一個人的身邊。

正如張愛玲所說的,我們都會遇到那個對的人。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