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大智慧

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老人說一句話,特別是老人形容自己兒女時,經常會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也說明了老人心態十分樂觀,作為子女兒孫都有他們自己的福氣,老人也就不必太擔憂。但是我們經常說的這句話,其實是一個上半句,它還有一個下半句,下半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部分,但卻很少有人知。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大智慧

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背後,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據說在明朝有一位姓羅的秀才,他在求學的過程中,就已經結婚生子,原本他對自己很有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取得一定的功名。結果,在連續的幾年考試中都名落孫山,羅秀才這才無奈的放棄了這個打算,萬般無奈之下,羅秀才變去鄉下教書養家餬口了。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原創 夫子說歷史 2019-04-21 23:28:42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在古代的民間,人們經常將很多事情總結成一些有教育性的俗語,然後代代相傳,用來警醒世人。在做父母的人中間,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這下半句才是這句話的精華所在,可惜知道的人不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這句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俗語,做父母或者是將要做父母的都來看看吧!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大智慧

“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孫後代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福氣和造化,光從這上半句並不能看出什麼,這句話的精華在後半句:“莫為兒孫做馬牛”。對於這句話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古代的時候,泉州有一個姓羅的秀才,由於考場失意,再加上家中有妻子和兒子要養活,因此不得不到外地的一個私塾當教書先生,很少回家。羅秀才的妻子之前家境殷實,從來沒有做過家務。因此他們的兒子羅倫由於經常幫助母親料理家務,所以沒怎麼讀書。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大智慧

和家人這一分別便是整整五年時間,後來他回到了家中,見到可愛的兒子便想著好好考一下他,但是一番提問之後,兒子說出的答案卻是令他大失所望。本來他把自己未曾完成的學業夢想寄託在兒子身上,可是看到兒子不開竅的模樣不禁大失所望,一氣之下便離家遁入空門了。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大智慧

但在羅秀才走後,他的妻子卻並沒有放棄兒子,一直在努力培養兒子,多年後兒子終於考中狀元,消息傳遍了整個縣城,羅秀才也特意回家探望兒子,短暫的團聚之後,分別之際羅秀才在房子外的牆上留下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意在告訴天下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心思強加在孩子身上,兒孫們有自己的福氣,如若沒有,也是強求不來的。此後,“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大智慧

其實,雖然前半句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但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意思就是,長輩要正確的引導自己的下一輩,而不是放任不管或者進行錯誤的教導,不然只能是適得其反。而這句話也適用於現在的家長。縱觀現在的家庭,有很多父母過於寵溺自己的孩子,疏於正確的教導,導致自己的孩子在長大後,反而走向了錯誤的人生道路,最終帶來了慘重的後果。所以,家長應該掌握好尺度,不應過分操勞,也不應不聞不問,在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之下,還應留足他們自我發展的空間,這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你如何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