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王陽明“心學”精華——讓你的人生不迷惘

王陽明是與孔子、孟子、朱熹並列的“四聖”之一,成就甚至超過之前三位,後世傑出的人才領袖曾國藩、陳獨秀、胡適、毛澤東、蔣介石都對王陽明推崇備至,把陽明心學作為“枕邊書”。

王陽明“心學”精華——讓你的人生不迷惘

王陽明“心學”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良知四句教”——陽明“心學”的總綱要

陽明“心學”提出自己的善惡觀:“無善無噁心本體,有善有惡意在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心學的體系精華——良知四句教。認為人性本無善惡之分,善惡是意動,是心靈受矇蔽後的產物。同時四句教也給出瞭解決修身處事的良方“格物致知”、“致良知”。良知不假外求,生而知之,心靈與良知密不可分。

王陽明“心學”精華——讓你的人生不迷惘

二、“存善去惡,淨化心靈”——陽明“心學”如何實現自我提升?

(1)保持本心,虛靈不昧。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也就是要我們保持平常心、清靜心,恬淡適己,寧靜致遠。有事時省察作為存養心性的機會,無事時存養作為對心性的省察。不意動,不躁動。清淨心,方避境由心生,不要自尋煩惱與老子提倡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相契合,無所為才能無所不為。

(2)至誠為人,善待他人

至誠是跟自己心靈對話,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內心坦蕩,心氣平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管什麼性格的人,誠心實意的為人處事,真心實意的與人為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心寬體胖,心體廓然大公,就能公正無私,就能得人心。至誠源自內心良知,就是遵循天理,就是大道。得道之人得天下。

(3)嚴於律己,知足常樂

朱熹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陽明認為修身就要“去人慾、存天理”,即減少人的私心貪慾,去傲氣,待人以寬、律己以嚴,看淡榮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知足常樂,常快活便是功夫。

王陽明“心學”精華——讓你的人生不迷惘

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陽明“心學”要怎麼做?

(1)王陽明說:用功到精處,愈加不得言語。

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曾國藩早期抵抗太平軍屢戰屢敗,三次要自殺,後經高人指點,一改舊習,嚴肅木訥、寡言少語,逐漸走向權利的頂峰。

(2)慎思之,篤行之。

心之所想,力之所行。格物方能致知,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身體力行,避免誇誇其談,脫離實際。曾國藩傳給弟子李鴻章第一條處事之道就是“躬身入局”,只有自己去做,入了局,才有主動權,才有發展的機會。

(3)知行合一。

這是王陽明首次提出的觀點,王陽明經歷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被貶貴州龍場,九死一生。後經龍場悟道,大徹大悟,創立陽明心學,後來戰無不勝,傳道授業,終成一代聖人。他認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知道,就一定會去行,不行就不是真知。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極力提倡教育中要知行合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是認知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給現代教育學和成功學指明瞭方向。

王陽明“心學”精華——讓你的人生不迷惘

有一種養心方法是放下,人生達命自灑脫。陽明“心學”其實就是解決了人生古老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來做什麼,我該怎麼做?用好陽明“心學”大可立國安邦,小可安身立命,讓你的人生不迷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