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中國人對日本的研究其實並不充分,中國歷史上對日本的記載,除了歷代史書中的《倭國傳》和明代的《日本一鑑》《日本風土記》等類似於解說的書之外,直到近代為止,並無真正的研究日本的著作。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有兩部見地深刻的著作值得一提,一部是黃遵憲的《日本國誌》,一部是戴季陶的《日本論》。

1931年,正是中日關係緊張的時期,魯迅卻大膽地提倡國人進行“日本研究”。他曾說:“在排日之聲尤為激烈的今日,我仍向中國青年提一忠告,那就是日本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以外,還有什麼呢?即使日本這樣的“仇敵”,對於他所有而中國所無的真正優點,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

這裡,魯迅的用意是十分明顯和毋庸置疑的。

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魯迅:“日本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

一、不能理想化也不能妖魔化

改革開放前後,當時中國人的日本觀雖然比較實用主義,但仍然具有戰略性,尚能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但是,當時間的腳步跨入90年代之後,一般中國人的日本觀就逐漸開始變化,最後只剩下民族主義了。

這種“民族主義日本觀”的主要特點就是侷限於“被害者意識”,一味地反日、仇日、排日,當然這都是因為日本一些政客和右派分子的所作所為引起國人的憤怒而導致的。

那麼,日本有哪些特點是我們必須瞭解的呢?

日本文化中有較多的集體性和多元性,因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從大的方面說,天皇雖然萬世一系,但象徵性是其基調;幕府的將軍雖然是權力的核心,但是他必須時刻迎接各藩對他的挑戰;東條英機是二戰的元兇,但他在戰前就因戰況不利而被趕下臺。日本現政府有“右傾”傾向,但是內閣裡也不得不吸收了多位鴿派代表,尤其是任何內閣都不能忽視經濟界的壓力,也不能完全忽視國際輿論,更不能在可預見的將來犧牲國家利益而與鄰國對抗。

所以,瞭解日本至少在方法論上應該避免一元論和片面性,特別是把日本看成鐵板一塊,或者無視現實地鼓吹世代友好,或者把日本看成整體右傾化。

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瞭解日本至少在方法論上應該避免一元論和片面性

我們到底該怎樣看待日本呢?

首先是不能理想化。

就歷史認識問題來說,理想化就是希望所有日本人能夠遵守國際承諾,尊重人類良知,反省侵略罪行。如果我們過於用這些“高標準”要求所有日本人,結果往往會使人失望,因為日本社會還有一部分頑固的人在認識上達不到這個層次。

近代日本運用西方的霸道給亞洲鄰國帶來了慘絕人寰的災難,至今尚有相當一部分日本右翼和鷹派對於那段殘暴的歷史不肯反省,對於被害國家人民沒有一點負疚之感。即使安倍晉三在國際輿論壓力之下,表示了“深深懊悔”和“痛切反省”,但是他還是不肯道歉,說明他還是沒有從心底有悔意。相比之下,他們對西方國家溫和,卻對亞洲鄰國傲慢;對美國馴服,卻對中國好鬥,寧可追隨美國,絕不肯向中國讓步。

所以,日本的兩面性是其常態,溫和的底層隱藏著尚武精神,即使反省也不願徹底否認侵略的“合理性”一面。

一個民族的尚武精神不可以被籠統地否定,在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危亡時期,尚武精神是一種絕對必要的高貴品質。不過,以武力侵略別的國家和不承認二戰期間犯下的罪行,還無恥地用歷史問題做外交籌碼,反映了他們中有些人在文明程度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種死不改悔的態度,未必是傳統武士道的真正反映。

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日本的兩面性是其常態,溫和的底層隱藏著尚武精神

其次,不能妖魔化。

妖魔化就是把日本整體看成右傾化,甚至看成軍國主義,看得一無是處。日本的武士精神有其兩面性,不只是尚武精神,還有對國家的忠誠和人情義理,這些品質在一般日本人身上是有所體現的,構成了日本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內在原因。其實,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實現了近代化,實現了富國強兵,早已不能被小看了。

1868年的明治維新,是幕末武士的精英嗅到“西力東漸”氣息之後的反應,經過勵精圖治不到三十年就使自己的民族加入到世界強國的行列,日本現代化的成功是值得認真分析和借鑑的。日本人身上有些優良的品質,他們仔細、認真、忠誠,並強調整體性,這些與尚武精神結合起來,可以形成戰鬥力,也可以導致擴張主義,與企業精神結合起來,便形成生產力,創造經濟奇蹟。

日本從中國文化中學到了很多,也從西方文化中學到了很多,他們的精神構成包括日本的、中國的和西方的。他們虛心學習外國的文化,卻不摒棄自身的傳統,雖然有過全盤西化的想法,但是最後還是完整地保存了自身的特點。脫亞入歐之風曾席捲日本,但是東洋文化,也就是中國文化不但沒有從日本文化中剔除過,而且早已變成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自稱是西方國家的一員,卻一直希望扮演東西方的橋樑角色,東洋志向並未喪失。

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中國文化不但沒有從日本文化中剔除過,而且早已變成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多點辯證性,多點理性

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經常將日本文明與中國文明加以分析和比較,他說:“他們的文化先取法於中國,後來便學了歐洲。”他認為“日本能有今日,因為舊物很少,執著也就不深,時勢一易,蛻變極易,在任何時候都能適於生存。不像倖存的古國,恃著固有陳舊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終於要走到滅亡的路。中國倘不徹底改革,運命總還是日本長久”。

話說得有點偏激,但作為民族的脊樑,魯迅的言語之中滲透著對國家興亡的深刻憂慮。

虛心學習是有自信的表現。孫中山曾說,一個民族的存在和發展,要以自信力做基礎。中國人總覺得日本人小氣,擺脫不了島國的狹隘性,但是,也有人說:理性地思考日本這個民族,其自信心,其向上心,其踏實做事和自強不息精神,都值得借鑑。戰後日本獲得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一般認為日本人的勤奮和教育程度比較高是根本原因,還有制度方面的“年功序列制”和“終身僱傭制”,以“和”為基本理念的企業管理,還有憲法第九條為象徵的戰後和平主義,隱含的是防衛支出過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還有不能忽視的就是雖然戰敗但是日本人的心靈沒有被破壞,日本人不但在戰後重建了經濟,而且重建了精神,重建了道德。所以,戰後日本的發展確實不能小看,其技術,其文化,其國民素質不可小覷,都值得借鑑。

日本畢竟早已不是近代以前的那個蕞爾小國,也不是海外三神山,更不是可望不可即,應該認真加以研究,不可熟視無睹,不聞不問。怎樣看日本就是怎樣瞭解它,瞭解它就是認識它的全部,而不是局部,更不是感情用事。

有人說批評一個國家的政治容易,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難。民族文化是政治的基因,對於日本,要從歷史和文化深層做些研究和思考,斷不可尚未了解其究竟便忽而說“永不再戰”,忽而又說“必有一戰”。

總之,看日本要多點歷史性,多點辯證性,多點理性,以便避免因誤判,損害國家利益,甚至誤國誤民。

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日本人不但在戰後重建了經濟,而且重建了精神,重建了道德

三、既有競爭更有合作

就現在的日本政治來說,也確實有其多元性特點。比如,第一大黨自民黨是個包含了左中右各派別的政治俱樂部,黨內的鷹派固然強硬,但是黨內鴿派有的比社會黨還要“左”。海洋派要緊緊拉住美國,但是主張與亞洲鄰國和解的大陸派也不可忽視。修憲派躍躍欲試,要改掉和平憲法,但是護憲派仍然多於修憲派。

中日關係有競爭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競爭並不意味著必有一戰,至少可預見的未來日本不會走向軍國主義,反之,合作也不意味著永不再戰,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只有通過溝通、交流,並靠時間和事實來化解。

但是,戰略防範不是忽視不理的理由,全面瞭解對手是義務所在,而且這種瞭解必須是歷史、客觀、理性的,而不是短視、片面、衝動的。

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戰略防範不是忽視不理的理由,全面瞭解對手是義務所在

日本確實有鷹派不反省歷史,確實有海洋派要聯合美國遏制中國,確實有修憲派試圖放棄和平主義,確實有右翼不放棄軍國主義夢想。歷史證明了日本經常挑戰中國的權威,但是,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只有其國內強硬派占主導地位和中國出現分裂或者軟弱化才會成為現實,如果不是王朝進入末期狀態,同時日本出現強勢政權,日本是無法對中國構成威脅的,中國面臨的威脅其實是來自自身的,不是來自外部的。

所以,在中國保持大國地位的常態條件下,無論日本與誰結成聯盟都不會構成對中國的實質性威脅。但是反過來看,中日兩國是可以進行交流的,只要中國對日本不妄自尊大,居高臨下,熟視無睹,只要日本對中國不敵視、不遏制、不挑釁。日本雖然對中國有安全上的防範和挑戰,但是也有經濟上的需要,只要雙方都不拒絕與對方的交流,兩國可以在常態條件下取長補短,實現雙贏。

結語:近代以前中國從未虛其心學習過日本,而日本卻一直從中國索取和拿來,而且有機會還向中國發起挑戰。中國不必有害人之心,但不可喪失防人之心,中國曾經輸出文化,如今也要吸收所有民族之優點,包括日本民族之優點為我所用。

魯迅:日本值得我們學習,而我們除了四千年的舊文明,還有什麼呢

中國曾經輸出文化,如今也要吸收所有民族之優點,包括日本民族之優點為我所用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