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其实并不充分,中国历史上对日本的记载,除了历代史书中的《倭国传》和明代的《日本一鉴》《日本风土记》等类似于解说的书之外,直到近代为止,并无真正的研究日本的著作。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两部见地深刻的著作值得一提,一部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一部是戴季陶的《日本论》。

1931年,正是中日关系紧张的时期,鲁迅却大胆地提倡国人进行“日本研究”。他曾说:“在排日之声尤为激烈的今日,我仍向中国青年提一忠告,那就是日本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以外,还有什么呢?即使日本这样的“仇敌”,对于他所有而中国所无的真正优点,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这里,鲁迅的用意是十分明显和毋庸置疑的。

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鲁迅:“日本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一、不能理想化也不能妖魔化

改革开放前后,当时中国人的日本观虽然比较实用主义,但仍然具有战略性,尚能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但是,当时间的脚步跨入90年代之后,一般中国人的日本观就逐渐开始变化,最后只剩下民族主义了。

这种“民族主义日本观”的主要特点就是局限于“被害者意识”,一味地反日、仇日、排日,当然这都是因为日本一些政客和右派分子的所作所为引起国人的愤怒而导致的。

那么,日本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呢?

日本文化中有较多的集体性和多元性,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至少从大的方面说,天皇虽然万世一系,但象征性是其基调;幕府的将军虽然是权力的核心,但是他必须时刻迎接各藩对他的挑战;东条英机是二战的元凶,但他在战前就因战况不利而被赶下台。日本现政府有“右倾”倾向,但是内阁里也不得不吸收了多位鸽派代表,尤其是任何内阁都不能忽视经济界的压力,也不能完全忽视国际舆论,更不能在可预见的将来牺牲国家利益而与邻国对抗。

所以,了解日本至少在方法论上应该避免一元论和片面性,特别是把日本看成铁板一块,或者无视现实地鼓吹世代友好,或者把日本看成整体右倾化。

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了解日本至少在方法论上应该避免一元论和片面性

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日本呢?

首先是不能理想化。

就历史认识问题来说,理想化就是希望所有日本人能够遵守国际承诺,尊重人类良知,反省侵略罪行。如果我们过于用这些“高标准”要求所有日本人,结果往往会使人失望,因为日本社会还有一部分顽固的人在认识上达不到这个层次。

近代日本运用西方的霸道给亚洲邻国带来了惨绝人寰的灾难,至今尚有相当一部分日本右翼和鹰派对于那段残暴的历史不肯反省,对于被害国家人民没有一点负疚之感。即使安倍晋三在国际舆论压力之下,表示了“深深懊悔”和“痛切反省”,但是他还是不肯道歉,说明他还是没有从心底有悔意。相比之下,他们对西方国家温和,却对亚洲邻国傲慢;对美国驯服,却对中国好斗,宁可追随美国,绝不肯向中国让步。

所以,日本的两面性是其常态,温和的底层隐藏着尚武精神,即使反省也不愿彻底否认侵略的“合理性”一面。

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不可以被笼统地否定,在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危亡时期,尚武精神是一种绝对必要的高贵品质。不过,以武力侵略别的国家和不承认二战期间犯下的罪行,还无耻地用历史问题做外交筹码,反映了他们中有些人在文明程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种死不改悔的态度,未必是传统武士道的真正反映。

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日本的两面性是其常态,温和的底层隐藏着尚武精神

其次,不能妖魔化。

妖魔化就是把日本整体看成右倾化,甚至看成军国主义,看得一无是处。日本的武士精神有其两面性,不只是尚武精神,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情义理,这些品质在一般日本人身上是有所体现的,构成了日本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内在原因。其实,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实现了近代化,实现了富国强兵,早已不能被小看了。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幕末武士的精英嗅到“西力东渐”气息之后的反应,经过励精图治不到三十年就使自己的民族加入到世界强国的行列,日本现代化的成功是值得认真分析和借鉴的。日本人身上有些优良的品质,他们仔细、认真、忠诚,并强调整体性,这些与尚武精神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战斗力,也可以导致扩张主义,与企业精神结合起来,便形成生产力,创造经济奇迹。

日本从中国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从西方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他们的精神构成包括日本的、中国的和西方的。他们虚心学习外国的文化,却不摒弃自身的传统,虽然有过全盘西化的想法,但是最后还是完整地保存了自身的特点。脱亚入欧之风曾席卷日本,但是东洋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不但没有从日本文化中剔除过,而且早已变成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自称是西方国家的一员,却一直希望扮演东西方的桥梁角色,东洋志向并未丧失。

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中国文化不但没有从日本文化中剔除过,而且早已变成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多点辩证性,多点理性

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将日本文明与中国文明加以分析和比较,他说:“他们的文化先取法于中国,后来便学了欧洲。”他认为“日本能有今日,因为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时势一易,蜕变极易,在任何时候都能适于生存。不像幸存的古国,恃着固有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中国倘不彻底改革,运命总还是日本长久”。

话说得有点偏激,但作为民族的脊梁,鲁迅的言语之中渗透着对国家兴亡的深刻忧虑。

虚心学习是有自信的表现。孙中山曾说,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要以自信力做基础。中国人总觉得日本人小气,摆脱不了岛国的狭隘性,但是,也有人说:理性地思考日本这个民族,其自信心,其向上心,其踏实做事和自强不息精神,都值得借鉴。战后日本获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认为日本人的勤奋和教育程度比较高是根本原因,还有制度方面的“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以“和”为基本理念的企业管理,还有宪法第九条为象征的战后和平主义,隐含的是防卫支出过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还有不能忽视的就是虽然战败但是日本人的心灵没有被破坏,日本人不但在战后重建了经济,而且重建了精神,重建了道德。所以,战后日本的发展确实不能小看,其技术,其文化,其国民素质不可小觑,都值得借鉴。

日本毕竟早已不是近代以前的那个蕞尔小国,也不是海外三神山,更不是可望不可即,应该认真加以研究,不可熟视无睹,不闻不问。怎样看日本就是怎样了解它,了解它就是认识它的全部,而不是局部,更不是感情用事。

有人说批评一个国家的政治容易,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难。民族文化是政治的基因,对于日本,要从历史和文化深层做些研究和思考,断不可尚未了解其究竟便忽而说“永不再战”,忽而又说“必有一战”。

总之,看日本要多点历史性,多点辩证性,多点理性,以便避免因误判,损害国家利益,甚至误国误民。

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日本人不但在战后重建了经济,而且重建了精神,重建了道德

三、既有竞争更有合作

就现在的日本政治来说,也确实有其多元性特点。比如,第一大党自民党是个包含了左中右各派别的政治俱乐部,党内的鹰派固然强硬,但是党内鸽派有的比社会党还要“左”。海洋派要紧紧拉住美国,但是主张与亚洲邻国和解的大陆派也不可忽视。修宪派跃跃欲试,要改掉和平宪法,但是护宪派仍然多于修宪派。

中日关系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竞争并不意味着必有一战,至少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不会走向军国主义,反之,合作也不意味着永不再战,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只有通过沟通、交流,并靠时间和事实来化解。

但是,战略防范不是忽视不理的理由,全面了解对手是义务所在,而且这种了解必须是历史、客观、理性的,而不是短视、片面、冲动的。

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战略防范不是忽视不理的理由,全面了解对手是义务所在

日本确实有鹰派不反省历史,确实有海洋派要联合美国遏制中国,确实有修宪派试图放弃和平主义,确实有右翼不放弃军国主义梦想。历史证明了日本经常挑战中国的权威,但是,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只有其国内强硬派占主导地位和中国出现分裂或者软弱化才会成为现实,如果不是王朝进入末期状态,同时日本出现强势政权,日本是无法对中国构成威胁的,中国面临的威胁其实是来自自身的,不是来自外部的。

所以,在中国保持大国地位的常态条件下,无论日本与谁结成联盟都不会构成对中国的实质性威胁。但是反过来看,中日两国是可以进行交流的,只要中国对日本不妄自尊大,居高临下,熟视无睹,只要日本对中国不敌视、不遏制、不挑衅。日本虽然对中国有安全上的防范和挑战,但是也有经济上的需要,只要双方都不拒绝与对方的交流,两国可以在常态条件下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结语:近代以前中国从未虚其心学习过日本,而日本却一直从中国索取和拿来,而且有机会还向中国发起挑战。中国不必有害人之心,但不可丧失防人之心,中国曾经输出文化,如今也要吸收所有民族之优点,包括日本民族之优点为我所用。

鲁迅:日本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除了四千年的旧文明,还有什么呢

中国曾经输出文化,如今也要吸收所有民族之优点,包括日本民族之优点为我所用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