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收到一封信,里面仅有三十字,为何立刻服毒自尽?

风一样的小菇凉


吕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期著名的商人,由于嫪毐集团的叛乱,他被免除职务,不久,秦始皇写了一封信,让吕不韦全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完这封信后便服毒自尽。

从历史上看,他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由于他出色的预判能力,最终从一个商人变成了一个国家宰相,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投资,才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

那么吕不韦究竟收到了怎样一封信?为何看完只有三十个字的信就立刻饮鸩自尽?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

这封信是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的,翻译现代文的意思是“你吕不韦对秦国又功劳吗?没有功劳又怎么可以享受租税十万户? 你吕不韦与我又有什么亲戚关系吗?为何我要称你为仲父?这样一个对国家既没有功劳、对我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还是别呆在这里了,赶紧全家去蜀地吧!”

这便是吕不韦看到的信中内容,确实,吕不韦真的服毒自杀了,其实原本吕不韦是不需要这样做的,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事情回到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乱之后,吕不韦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然而,因为秦始皇从小经历的不正常的家庭生活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太多的痛苦,他深知母亲与吕不韦和嫪毐的点点滴滴,直到他已经是个十七八岁的男孩时,吕不韦依然去后宫和他的母亲厮混。

尤其是那个嫪毐,虽说嫪毐最终被除掉,但吕不韦仍然在咸阳,如果有一天他重新进入皇宫,和太后旧情复燃,不会造成麻烦吗?

毕竟,秦始皇是个政治家,他考虑到秦国的稳定和发展,于是决定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到洛阳去。

应该说,秦始皇做出这样的决定仍然给了吕不韦足够的面子,到洛阳,吕不韦依然享受10万户的租税,还享受着奢侈和财富,远离政治中心,过着安全清静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他们之间特殊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安排吕不韦安全、让他安心地度过晚年。

其实如果吕不韦真的聪明,他应该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洛阳,保持低调,闭门谢客,总结自己从政以来的得失,安享晚年。

然而,吕不韦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可以在洛阳积蓄力量,发展势力,也许他会更有作为,甚至东山再起!

来到洛阳后,吕不韦又活跃起来,广交好友,整日在家中大摆宴席,各国使节和客人纷纷来访,这也是在史记中有记载的。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

吕不韦在洛阳的活动很快蔓延到政治敏感的秦始皇那里,是在让人无法忍受,秦始皇最终决定要对吕不韦采取措施,也就是写了上面那封信,先是言语侮辱,最后赶吕不韦去蜀地!

按理说秦始皇要杀吕不韦易如反掌,但是最终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这样做对谁都好,当然,秦始皇也并没有要吕不韦自杀,所以也有传言,吕不韦是在去蜀地的途中服毒自尽的,其实在那个年代,发配往往比死亡更痛苦!

从吕不韦的弃商从政,先是建功立业,最后落得悲剧收场,可以看出,吕不韦的处事方式和商人无异,一直非常精明,但是在处理个人问题时就糊涂了。


猫眼观史


吕不韦(前292~前235年),战国末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拜秦国丞相,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古卫国濮阳)。

吕不韦还有一个很牛的身份,据传他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然而就是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

在他57岁时,被亲生儿子、秦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活活逼死了。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是秦始皇写给他30个字的一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看着这封信,吕不韦嚎啕大哭,“都说窦娥冤,我吕不韦比窦娥还冤”。

吕不韦泪眼朦胧看到信的第一句:“君何功于秦?”心中暗骂:“小冤家,我是你爹你知道吗?没有我哪有你今天的皇帝身份?你说我有何功?

吕不韦骂的好,讲真秦始皇就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当初他老爸子楚不受秦孝文王(秦始皇的爷爷)待见,不是吕不韦子楚就会客死他乡了。

子楚是秦始皇的老爸,当初他被当做人质抵押在了赵国,吕不韦此时是个商人,他发现子楚是个“潜力股”。他要对子楚投资。于是对子楚说:我想让你荣华富贵,子楚看了他一眼,说,“你还是自己先荣华富贵吧!”



吕不韦接口道:“只要你荣华富贵了,我也就荣华富贵了”。

子楚说,“我一个落魄之人如何才能荣华富贵呢?”吕不韦于是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原来吕不韦要走“夫人”路线”。

子楚的老爸很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打算用语言和金钱打动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儿子,这样一来,只要子楚老爸一死,子楚就会顺利继位为王。

经过吕不韦的一番运作,又是送礼又是攻心,华阳夫人果然上钩了。

事情果然如吕不韦所料,老爸一死,子楚在吕不韦帮助下回到秦国继位为王,他就是历史上的秦庄襄王。

这一年庄襄王32岁,吕不韦43岁。庄襄王有了荣华富贵,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加封吕不韦为丞相。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这是一个投资成功的商业典范。双方达到了共赢。

亲们想想看,吕不韦是不是有功于秦?关键吕不韦所作的一切秦始皇并不知情,因为在他3岁时父亲庄襄王就死了,这个秘密被老爸带到了阴间地府了。

秦始皇不知道的秘密太多了,就连庄襄王到死都不知道为吕不韦辛辛苦苦养了三年的儿子。说实话,庄襄王头上早就一片森林了(绿帽),其实这不能全怪吕不韦,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说起这事还要回到秦始皇老爸(子楚)当人质的时候,有一天,子楚相中了吕不韦的一个小妾——赵姬。

赵姬长得太美了,脸似芙蓉,身似绵柳,走起路来婷婷袅袅,透着一股风骚,胸脯高耸,细腰粉臀,道不尽的妩媚。如下图:




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孤枕冷被太寂寞了,于是开口向吕不韦要赵姬当自己的老婆,吕不韦当时很生气,觉得子楚提的要求有点过分了,赵姬已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估计有三个月身孕了。

吕不韦有心拒绝,但转念一想,“我为了让他当上华阳夫人的儿子花了不少银子,眼看要成功了,假如为一个女人伤了和气有些得不偿失”。

想到此,吕不韦忍痛割爱把赵姬送给了子楚,随后赵姬和子楚一起回了秦国。赵姬怀孕12个月生下了嬴政(秦始皇)。

从上面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生父无疑是吕不韦。

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艳福太浅,和赵姬缠绵了不过三年就死了,虽然嬴政继承了王位,但他刚满3岁肯定不能管理国家。于是由赵姬和吕不韦摄政,其实就是亲爹亲娘为亲生儿子打理江山。




从这点来说,吕不韦对秦家居功至伟,秦始皇没脸写下“君何亲于秦”这句话。

无论从国家和家庭角度来看,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秦始皇在羽翼未丰时感恩图报,称吕不韦为仲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到了16岁时,一切发生了变化。他要亲政,他要从仲父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这是历史上永远无解的难道,新皇要树立权威,势必要打击摄政老臣,换言之,老臣的倒下才是新皇的站起。历史上的张居正、多尔衮等人莫不如此。

秦始皇要大开杀戒,他要杀人立威。他要清算旧账。其实吕不韦早就想到了这一天,他觉得秦始皇逐渐长大,再和赵姬来往就有点不合适了。



但吕不韦此时想急流勇退为时已晚,秦始皇也听到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风言风语,秦始皇心想:“假如我的真实身份公布于众,皇位将不保,毕竟自己是庄襄王的继承者。”传统宗法继承制不容秦始皇认亲爹。

秦始皇不能把这个定时炸弹留在身边。首先他废黜了吕不韦的丞相之位,把他赶回了河南封地。(为了权势秦始皇够狠的)

过了一年后,秦始皇害怕吕不韦谋反,于是写了这封信派人送给了他,就30个字,翻译过来就是:“(吕不韦)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有多远滚多远)



吕不韦看到信伤心大哭,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不是过河拆桥吗?你羽翼丰满了,你可以自己掌天下了,老朽没有用处了,呜呜呜呜……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你秦始皇的。哪里有我吕不韦容身之地?

“从国都迁到河南,从河南赶往四川不毛之地,这是往死整我啊!”吕不韦边哭边诉说委屈。

我儿早晚会杀死我的,与其在惊恐中活着,为了守住这个秘密,我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吕不韦喝下了毒酒,死前大呼“我冤啊!”。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吕不韦到死都为儿子考虑,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知秦始皇做何感想?


秉烛读春秋


在家“养老”的吕不韦收到秦始皇的来信,脸色大变,思前虑后,选择服毒自尽。信中只有三十个字,意思也很简单明了,没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这一看就是绝交信啊,语气很坚决。

开口就是你对秦朝有什么功劳,却占着河南十万户的封地?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让我叫你一声仲父!带着你家人搬去蜀地吧!短短几十字,既抹去了吕不韦的功劳,还不让人家攀亲戚。

这吕不韦可能没有那么出名,好些人不认识他。他可不是真像秦始皇说的那样无用,他对秦朝还真有大作用。

可以说,秦朝能够一统六国,吕不韦有很大一部分作用,他本是一届商人,后来做到权倾朝野的宰相,能力可想而知。

秦庄襄王运气不佳,好不容易继承王位,没几年就去世了。当时吕不韦推波助澜,让嬴政继承王位,可惜他年纪还小。这样一来,大权不就都落到吕不韦手中了吗?


其实这其中还牵扯出一段丑闻,甚至到现在还有人怀疑秦始皇血统不正,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事被人们添油加醋,已经说不清了,不过笔者推测秦始皇还真应该是秦庄襄王所生。

秦庄襄王死后,当年嬴政还小,吕不韦整天过的跟个皇上似的,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吕不韦和赵姬旧情复燃。

这赵姬曾经就是吕不韦献给秦庄襄王的,据说赵姬去的时候就已经怀孕了。众说纷纭,还好《史记》破案了,书中清楚地写道,秦始皇是秦庄湘乡楚王的儿子。民间也更倾向于这一说法,不过真假与否,已经难以考证了。

不管怎样,和皇太后不清不楚的罪名,吕不韦是逃不掉了。这让秦始皇情何以堪,他那时候小不懂事,可他渐渐长大了,这样的事情败露,吕不韦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

吕不韦也开始担心了,他就想了一计,也就是这一办法,直接推动了他的死亡。本意是自己脱身,让门客嫪毐去敷衍赵姬。可没想到这个门客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反手就把吕不韦卖了,他也想当皇上。


可惜嫪毐运气不佳,赶上了秦始皇大有作为的时候,事情败露后,他就偷出了太后和皇帝的印玺,伪造命令攻击蕲年宫,准备造反。

秦始皇也是很有才干的一个人:“凡有战功的均拜爵厚赏,宦官参战的也拜爵一级。”

这样一来,大家当然支持秦始皇,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他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掉。可怜嫪毐还曾经幻想过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呢。

该事件后,吕不韦也被罢相,其实秦始皇也是网开一面了,让他回家养老。可是吕不韦这一生太爱权利了,他还想掺和政事,养着大批食客。

此外,很多人是他一手提拔上去的,这些人还妄想着他能翻身。这样一来,彻底的激怒了秦始皇,也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秦始皇这封信意思很明显,就是要他死,吕不韦即便不自杀,秦始皇也不会留他了。

其实吕不韦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被迫“养老”,他就应该韬光养晦,安享晚年。本来他这一生赚的钱财,几辈子都花不完,舒舒服服养老多好。自己功高震主,皇帝又怎么能留他?

自杀的消息传入秦始皇耳中,吕不韦死后秦始皇下令没收他的全部财产。努力一生,苦心经营的财富化为泡影,最后两手空空离世。倒真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史之策


不少人推测吕不韦实为嬴政生父,所以为着儿子的事业前途,吕不韦收到嬴政的谴责信后,没有多加分辩就自杀了。

嬴政发给吕不韦的那三十个字翻成大白话就是:“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说吕不韦对秦国没有功劳,那真是太冤枉吕不韦了。

想当年嬴政之父异人在赵国为质,那真是爹不疼娘管不着,吃穿都发愁。若不是吕不韦那“奇货可居”的设想和实施,哪有嬴政的出身?虽说吕不韦据此从商人一跃而成权贵,自己确实做了笔划算的大买卖,但也正是这番运作,让秦国得了个强大的君主,嬴政绝不会认为自己很差劲吧,所以,吕不韦对于嬴政,对于秦国,是功不可没的。

吕不韦的传奇,是由他惊人的洞察力和远见造就的。他深刻认识到了彼时炙手可热的华阳夫人及其弟阳泉君的后顾之忧,藉此将异人推给他们,又用异人成为嗣君的可能来说服赵国礼遇这个本无人待见的庶王孙。


不得不说,吕不韦是个奇人,深谋远虑,执行力也强。这样一个人,为何会因为嬴政的一封信而自尽呢?

从当时的情势来看,吕不韦的势力和声望都很高,即便因嫪毐之事被遣回封地,拜访他的人仍然很多,这引起了嬴政的不满。

惯于审时度势的吕不韦知道,他的富贵与权势跟做生意一样,跟市场需求相关,此时的嬴政,已经不需要他了,他也无从再找到当年的那些“奇货”了,他的存在,已经不是一种需求,而是一种阻碍。嬴政甚至不愿再称他“仲父”,从私人感情上也要隔绝他了。


此时的吕不韦,像生意人一样,没了客户,又没有新产品开发,已濒临破产,惟有一死以存体面。至于嬴政是不是他的血脉,已经不是他活下去的理由了。


钱多多读文史


这都拜秦始皇那不着调且不靠谱的母亲赵姬所赐!

奇人吕不韦

在商人的眼中,只要具有潜在利润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人亦如此。

说起吕不韦,他可谓是一个奇人。凡是研究战国末期和秦国历史,必然绕不过他,他是第一个以贱商身份封侯拜相者,他也是第一个以商人身份撰写史书者,他更是第一个商贾身份投资帝王者,他熟练运用资本,驾驭权谋,成为秦国不可多得的政治人物,所有故事必须要从“奇货可居”说起。

公元前十一世纪,阳翟人吕不韦来往各国,低买高卖,积累了巨额财富。公元前265年,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遇到了秦国落魄质子子楚,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出“此奇货可居也”,于是帮其运作安国君嫡子之位,不久后果然成功。

为了将子楚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投资成功,吕不韦更是以为自己怀了孕的赵姬为赌注,加大投资力度和保险系数,“献姬邯郸,欲以钓奇”,吕不韦充分运用了钱、色的手段,将子楚彻底与自己捆绑。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国君成为孝文王,吕不韦的投资将要得到巨大回报,这让他兴奋不已,然而这一天似乎比预想来的更快。没过多久,孝文王因病去世,子楚作为嫡子顺理成章的即位,是为庄襄王。他即位后第一道政令便是对吕不韦的任命。

以吕不韦为本相,封爵文信侯,兰田十二县为其食邑。

以此,吕不韦的政治投资已千百倍的赚了回来,集官、爵、食邑为一身的吕不韦很清楚,这些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吕不韦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他很冷静的将留居邯郸的赵姬与嬴政接回了秦国。庄襄王见到分别六年之久的美姬回到身边,从此沉迷于温柔乡之中,再也无心过问政事。

自此,秦国进入了吕不韦时代。

盛极一时,由盛而衰

庄襄王仅仅即位三年后,就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留下年轻的赵姬和幼小的儿子驾鹤西去。赵姬的儿子即位为王,还是尊吕不韦为相,并称他为“仲父”。

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但他的报复远远不止眼前点芝麻绿豆的蝇头小利,他更期盼的是青史留名,为此他大召门客三千,编著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开创了杂家书史的先河,此时的吕不韦可谓是钱权色皆收,志得意满,事业达到了巅峰。

但是有一个问题时时困扰着他,那就是“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秦王年少也就罢了,但随着秦王一天天长大成人,吕不韦深知这种关系被秦王得知,迟早是毁灭性的灾难,于是和赵姬陈述了厉害关系,奈何“是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深为头疼,想寻求脱身之计。

思来想去,只有一种脱身办法,那就是找人代替自己满足赵姬的需求即可。于是多方寻求房中术异人,果然不久后便发现这么一个高人,史书上是这样说。

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

吕不韦把这个“大阴人”嫪毐献于赵姬,果然赵姬很满意,再也不纠缠他,一心一意的在宫中享乐,嫪毐与赵姬关系迅速升温,不久之后居然接连生下两个孩子。

不久之后,吕不韦才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他为赵姬推荐的面首不仅仅是想当个面首那么简单!这个嫪毐深受赵姬所宠,封爵长信侯,还把秦军流血牺牲打下来的太原封给他。如果光是这样也还罢了,嫪毐狂妄的到处宣称自己是秦王“假父”,并且在雍城另外成立了办公地点,国家大事皆决于这个面首。

嫪毐不光如此,他利令智昏,尤其在太后的支持下居然想阴谋加害秦王嬴政,以自己的孩子取而代之。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离开咸阳去雍城举行加冠大典,“长信侯嫪作乱而觉,矫王玉玺及太后玺以发兵卒攻蕲年宫为乱”,秦王派昌平君平乱,嫪毐兵败后被灭门,与赵姬生的两个孩子也被秦王亲手摔死,嫪毐本人被五马分尸。

嫪毐谋反期间吕不韦在干嘛呢?史书上没写,我们不得而知,但《史记》中有一句话代表他与嫪毐一样,处境不太好。

事连吕不韦……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免相国吕不韦,出文信侯就国河南。

一封信要了吕不韦的命

秦始皇本想连吕不韦一起给收拾了,但考虑到他拥立庄襄王确有大功,加上众多大臣为其讲情,于是只好作罢,但也免除了他的丞相职位,并让其回封地。

本来如果吕不韦回到封国闭门谢客,低调行事则可以安享晚年,然而他却是不断的派门客往来于咸阳与长安之间,而各国的诸侯们也派使臣经常特意去看望吕不韦,甚至有的诸侯国想请吕不韦到他们国家去任职,于是宾客盈门,络绎不绝,甚是热闹。

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在嬴政眼里,吕不韦虽在河南,但对朝廷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绝对不允许咸阳以外还要出现第二个权利中心,于是他便给吕不韦写了这么一封信。

站在秦王嬴政的角度上,吕不韦是自己什么人,他心知肚明,所以他不能用最原始的粗暴方式行事,要想集权,必要除掉吕不韦,就算驱逐他去了属地一样迟早要死,但方式方法就是要让吕不韦自己选择了。

而现在吕不韦的角度上来看,秦王一封信不可能要了他的命,他完全可以出逃,东方六国对他可是扫榻以待,然而他不能这样做,所以他看到秦王这封信后,便慨然赴死,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秦王嬴政是他投资最成功的一笔天使投资,他惟有成全嬴政这笔买卖才算完全成功。

第二,依照嬴政暴虐的性格,他要叛逃,自己的家小将会沦落到万劫不复之境,显然吕不韦不愿意这样。

第三,吕不韦已经绝望了,“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想到自己被亲生儿子逐渐逼迫,将来迟早会被杀,迟死是罪,早死是功,作为最成功的商人,他不会看不出这点,对于他来说政治生命的结束,与人生末路无异,绝望之下,一杯毒酒了却尘缘。

结语:吕不韦用经商之道经营秦国,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本来君臣二人,或者说是父子二人本可以走到最后,就是因为权利欲过盛而最终走向末路。他在秦国主政十二年,秦国国势大涨,军威大振,不得不说吕不韦实乃继商鞅之后又一位秦国奠基者。


望风瑟瑟


吕不韦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风投专家,他用金钱和美色作为投资,换来了权倾天下的秦国丞相职务,可惜最后投资失败血本无归,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吕不韦原来姓姜,是姜子牙的嫡系后人。他虽然通过经商成为富甲一方的土豪,但心里仍然想效法先祖,完成辅佐君王平定天下的伟业,所以在赵国遇到做人质的秦国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子楚,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上天给他的机会。

吕不韦的基因中,既有商人的精明更有政治家的敏锐,他认识到异人是他所遇到的最有价值的商品,但心里还是有些犹豫,于是回家问他的老爹:种地的利润是多少?老爹回答:十倍。吕不韦再问:贩卖珠宝利润是多少?老爹回答:百倍。吕不韦最后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的利润是多少?老爹明确说:无数倍。

于是吕不韦决定干一票大的。

他先拿出五百金给异人,供给他日常花销和结交赵国的权贵,然后自己带着五百金入秦,去替异人打通关系,成功地说服了安国君最宠爱的夫人,让她收异人做了儿子,最后又在秦赵发生战争时,用六百金买通了守城官吏,顺利的让异人脱身返回了秦国。

他和异人交往过程中,异人看中了他的美丽姬妾,他开始十分愤怒,后来一想大把的钱都花了,也不在乎多送出去一个女人,就满足了异人的要求。这个女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姬,也就是秦始皇的母亲。有人说她到异人身边后,十个月生了秦始皇,也有人说是十二个月,这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公案了!

异人回到秦国后,吕不韦也开始了顺风顺水的人生,并最后在异人继位成为秦庄襄王之后,当年就被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

一千六百金加上赵姬,吕不韦完成了投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异人当了三年秦王就病逝了,嬴政继位。吕不韦是赵姬的老情人,又是位高权重的丞相,身份变得愈加显赫,甚至被称为“仲父”。

历史证明,想给给秦始皇当爹,是没有好结果的。

吕不韦毕竟年纪大了,面对赵姬有心无力,于是弄出个假宦官嫪毐送给了赵姬。这嫪毐天赋异禀本钱惊人,十分得赵姬的宠爱,甚至以太后之尊还连着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嫪毐十分得意,想着吕不韦能当“仲父”,自己就弄个“假父”的身份吧!他梦想着能让自己的儿子取代秦始皇,最后带着门客和家人发动叛乱,被秦始皇无情地干掉了,还被诛灭三族。

嫪毐被五马分尸,他的两个儿子被活活摔死,赵姬也被软禁终身。

“假父”死了,该轮到“仲父”了!

嫪毐的叛乱让秦始皇十分愤怒,也心生警惕。吕不韦这个与太后有私情的“仲父”,同时还是秦国的丞相,这对君权来说,威胁比嫪毐更加严重。以秦始皇大有为之君的性格,自然不能留着这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

于是秦始皇将吕不韦赶回了封地,并让人给他送了张小纸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

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给你封了十万户人家做食邑!你和秦国有什么亲厚的地方?居然说是我的二爹!你们全家都在蜀中老实点!

吕不韦明白,这是秦始皇要对他下狠手了!而且信里透漏出的信息很清楚:他和赵姬的关系引起了秦国朝野的巨大非议,并且让秦始皇的身份受到了巨大质疑,而这一切,只能用他的死来平息!

吕不韦投资失败,选择了自杀!

后人有诗叹息他:谋立储君谁孕姬,巨商贩鬻巧观时。十年富贵随轻覆,奇货元来祸更奇。


李飞叨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收到还是秦王的嬴政的一封信,信里只有短短30余字: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翻译过来就是:你何德何能?封你河南地十万户侯,你还真敢伸手?你跟秦国何亲何故,竟然敢号称寡人的仲父?打明儿起,你就卷铺盖去蜀地吧!

于是,文信侯吕不韦全家老小,就踏上了发配蜀国之路。

吕不韦刚刚走出封地,就越想越不对劲——自己从一个商人走上秦国相国之位,又从相国之位被贬出京城,现如今又被发配到蜀地;下一步,秦王还会怎么对待自己呢?会不会把自己杀掉呢?

更何况,吕不韦与秦王的母亲赵太后有不清不白的关系。吕不韦为赵太后所举荐的“大阴人”嫪毐还给秦王生了两个弟弟;若是仅仅生了两个弟弟也就罢了,两年前,嫪毐竟然发动蕲年宫之变,差点儿让秦王提前“驾崩”。

吕不韦的命运,也就是从蕲年宫之变以后,发生了大转折。

吕不韦犯下的这几条罪状,若真的按秦律定罪,哪一条都够他死好几回。想到这里,吕不韦有些绝望,索性一杯鸩酒下肚,了却残生。

可是,嬴政将吕不韦发配蜀地,真的打算在半道上搞死他吗?

答案是:不一定。

嫪毐被处死之后,嬴政下令严查此案。毫无疑问,举荐嫪毐的吕不韦,也被牵连其中,《史记》记载:

“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

译文:嫪毐死后,嬴政下令严查此案,得到了详实的结果,而且此案与相国吕不韦有极大的关系。

当时秦王就怒了。

人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嬴政当时虽不是天子,可是他的怒火也不可小觑——嬴政下令将赵太后(嬴政亲妈)发配到雍地软禁起来;与赵姬有染的吕不韦,当然也没能逃过此劫,嬴政欲将其诛杀。

这个时候,吕不韦“三千门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听说秦王要诛杀吕相,秦国诸多大臣及吕氏门客纷纷前往说情,大家一致认为:吕相侍奉先王功高,罪不至死,还请大王网开一面。

思来想去之后,嬴政饶了吕不韦一命。


一直到第二年十月,吕不韦才被免去相国的职位(此前仍旧担任秦相国);免相之后,秦王将河南地赐给吕不韦,不想在咸阳见到他。

秦王嬴政将吕不韦“赶”到河南地,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嬴政年纪渐长,王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渐显;另一方面,吕不韦之前种种行为,虽然有诸多大臣和门客说情,嬴政真的不介意?

可见,嬴政虽然对吕不韦非常不满,种种表现来看,显然没有要杀死他的意思;吕不韦没有在河南地服毒自尽,说明他心里清楚,秦王并不想杀他。

真正促使吕不韦产生“秦王欲杀我”的想法,是另一件事,《史记》记载:

“秦王十年十月…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

大意是:吕不韦迁往河南地之后,并没有像嬴政想象中那样,安分守己静默等死;他仅仅在新的封地待了不到一年,过去的三千门客,纷纷到河南地“请教”吕不韦。如此,让嬴政非常惊恐。

试想,嬴政将吕相迁到河南地,就是为了削弱相权。

令嬴政没想到的是,吕不韦“搬家”之后,相权非但没有减少,似乎还慢慢变大了!长此以往,会不会是第二个“嫪毐”?会不会有第二场“蕲年宫之变”?

嬴政不敢往下想。

吕不韦私自结社聚会,嬴政当然能以“聚众谋反”的罪名将其处决。可是,嬴政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继续饶他一命,这就有了开头的那封信——即,将吕不韦往更远的蜀地迁徙。

说到底,嬴政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孩子了,他要实现宏图大志,吕不韦就必须走。

可惜,吕不韦意会错了秦王的意思。如果他老老实实迁往蜀地,说不定,他还真的死不了。虽然日子不如在中原那般钟鸣鼎食,却也足以丰衣足食。

《史记》记载:

“秦王十二年秋 ,复缪毒舍人迁蜀者。 ”

译文:秦王十二年秋天(吕不韦死后两年),那些因嫪毐谋反而迁往蜀地的门客,又被迁回原籍。

吕不韦如果不自杀,会不会如“嫪毐舍人”那样,在蜀地逍遥三五年,又回到中原呢?


记者李满


嬴政即位的第九个年头,长信侯嫪毐跟太后私通的事情被人举报,言及两人乱搞生子两人,并且嫪毐野心勃勃与太后谋划,让私生子取代嬴政当秦王。

此时亲政的秦始皇对此展开彻查,发现了嫪毐走的是吕不韦的路子,才得以进入宫中。于是在夷嫪毐三族,杀太后两子,并将其迁到壅地后,便想要干掉吕不韦。但念及吕不韦辅佐先王功高,加之吕不韦门下宾客辩士多方游说,碍于舆论及其势力,嬴政最终选择罢免了吕不韦的相位,将其打发到洛阳封地就国。

吕不韦被罢相后,各诸侯的使者们来邀请吕不韦跳槽的络绎不绝,嬴政忌惮吕不韦这么大的影响力,怕其造反或者直接跑到敌国,于是写信给吕不韦说: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嬴政的话,充满了威胁。虽然书中没有直言要吕不韦死,但蛮横地要求他全家迁移到偏远的蜀地,让其感受到了深深的逼迫,于是吕不韦饮鸩而死。

作为权倾一时的秦国丞相,在去相位之后无论在秦国还是诸侯之间都拥有极大影响力的吕不韦,为何就因为一封简短的书信,就自杀了呢?

这不得不从吕不韦的思想倾向说起。

吕不韦处于战国末年,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总体上渴望七国一统。无论是儒家、墨家,或者后来居上的法家,他们此时的政治倾向,都认为“天下一统”是结束战乱的唯一途径。吕不韦作为一个活跃在法家大本营秦国的政客,自然也抱有这种心理。

“天下一统”的核心基础是君主集权,在秦国君主集权的思想深入人心。作为天下第一强国的丞相,吕不韦的心里,自始至终也都认为设置君主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曾在《吕氏春秋》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忠君”的思想,即不但要有国君,而且应该提倡臣下忠于国君。

吕不韦虽然“忠君”,但商贾出身的他,自幼就养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眼光观察事物的自觉性,使得他在考虑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产生极端思想。

他在“忠君”方面也是这样,虽然认为君主对国家至关重要,但却并非事事“唯君”。所以他又认为设天子并不是奉承天子,天下也并非天子一人所有,甚至为了国家利益考虑,必要时候可以废掉不合格的君主而拥立有本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上位。

这种观点,是主张绝对君权的嬴政所万万不能接受的,两人思想上的分歧,必然会导致两人关系的势同水火。

除此之外,吕不韦还拥有极强的权力欲望,权力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具有难以割舍的诱惑力。

为了长期占有秦国顶级权力,吕不韦对嬴政恩威并施,首先举荐嫪毐进宫,让自己从跟太后的不正当关系中金蝉脱壳,其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嬴政对他成见。

另外,吕不韦集三千门客著《吕氏春秋》,用来训导秦王,让他学会做一个“无为之君”。这种软硬兼施的措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现有权力,使其不受侵犯。

这就是吕不韦的心理,忠于君主,但却又为了权位试图将君主改造成一个不管事的“无为之君”。这两种矛盾的心理,最终使得吕不韦在秦始皇亲政后进退失据。

嬴政亲政后,另外设了两个丞相来分散吕不韦的权力。如果说,吕不韦是一个野心家,想要取秦王而代之,那么这个时候无疑是发动叛乱最好的时机。因为羽翼未丰,而吕不韦丞相之权虽被削弱,但还拥有多年来积蓄的雄厚势力。

但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吕不韦并没有走上造反之路。后来吕不韦到洛阳封地,也只是利用诸侯对他的重视来造势,试图重新回到秦国权力中心,骨子里也没有背叛秦国的想法。

但嬴政短短30个字的书信,字字如刀,把吕不韦十多年的功劳完全否决,逼着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剧透历史


先来个语出惊人的结论吧,吕不韦真不一定是服毒自杀的。

秦王与吕不韦

秦始皇亲政之前,秦国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国家大事,赢政基本上会听从“仲父”的安排。

秦王年幼时,吕不韦公务完毕后,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混。太后赵姬和他是老情人。可自从当了宰相后,一是政务繁忙,二是年龄也大了,力不从心,他便开始冷淡太后。为了摆脱她的纠缠,便介绍了一个奇才嫪毐来代替自己,让嫪毐以假宦官的身份进宫,陪太后纵情欢乐。

嫪毐依靠自己的“长处”,获得太后欢心,居然捞到了长信侯的封号,势力大有超过吕不韦之势。这个市井无赖在与太后生下两个儿子后,欲望膨胀,居然想谋权夺位。

嫪毐与太后

公元前238年,嫪毐利用太后的玉玺调兵发动叛乱,但他手下的乌合之众哪能成事?嫪毐车裂于咸阳,两个私生子也被杀,太后则被收回玺印,软禁在雍宫之中。

嫪毐失败后,牵连的人也不少,慢慢的这事就查到吕不韦头上了。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免职,逐到河南封地。但吕在河南仍广交宾客,门上各国使者络绎不绝。秦王于是写了一封信给他,收到信后不久,吕不韦就神秘死亡。  

吕不韦对赢政父子有大功,虽然被免职,但始皇并没有杀他,可以说对他够意思了。当时也盛传“仲父”便是秦王生父,免职只是暂时的,将来必然会东山再起。吕如能就此韬光养晦,闭门谢客,也许不会是后来的下场。要知道此时的嬴政早已不是当年的孩童了。吕不韦罢相后仍然是“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他不能不产生联想。很奇怪的是他并没有下令杀仲父,只是把他迁到蜀地。

  给吕不韦的信上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位仲父接到书信,方知嬴政真实的心意。短短二十九个字,却字字诛心。

吕不韦

“君何功于秦?”“君何亲于秦?”是冷冰冰的质问,如同重锤狠狠地击在心上。吕不韦此时不知做何感想,但他清楚,也许自己到不了蜀地便会死去,毕竟自己已是六旬高龄。就算躲过这次,以始皇的为人,绝对躲不过下次,也许下次会更惨。所以他 “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请大家注意,吕不韦是“乃饮酖而死”,并不是“饮鸠而死”,鸠酒是毒酒,这个没有疑问, 但在古文中“酖”通“耽”字,是“沉溺”、“过度“的意思。我们要分析“乃饮酖而死”到底是 “喝鸩酒而死”,还是“耽酒”过度而死?

《说文解字》中:“酖:乐酒也。从从酉冘声。”注释为:“酒乐者,因酒而乐,乐酒所及湛以为酖。

“酖”字本意是即喜欢酒。所以《史记》中说吕不韦“乃饮酖而死”,不一定是服毒酒自杀,而很可能是拼命饮酒而死,是痛饮慷慨而死。以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智谋,死也要死得与众不同,才不负一生抱负。

秦始皇

嫪毐死了,吕不韦也死了,嬴政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吕不韦输了吗?也许没有,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权力之巅,可他原本只是个商人,他才是赢家。


宰少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吕不韦的一生可以说在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上都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他以倒买倒卖发家,一眼相中做人质的秦国质子异人,随后拿出千金做了历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一千金的投资,在异人登上秦国王位上之后竟然收获了:被封文信侯,在洛阳有食邑十万户!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搞风险投资的祖师爷,也是最成功的一位了。

吕不韦一生以商转政,留下了奇货可居,一字千金的故事,也有和赵姬的风流韵事,还有《吕氏春秋》里包含的思想主张,可以说是一生传奇,跌宕起伏。但是他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在收到异人继位者秦王嬴政的一封信后,选择了服毒自杀,这中间有怎样的曲折呢?

下面以史为鉴,简单介绍一下吕不韦掌权后的故事。

一、权倾天下

在吕不韦的运作下,秦庄襄王子楚(异人)从一个最不受欢迎的儿子变成了秦国的继任国君,吕不韦出力极大,也受到了秦庄襄王的极度信任,封侯拜相,门客盈庭,可谓风光一时。

不过,秦庄襄王活的不够长,三年之后就死去了,王位留给了他年幼的儿子嬴政,也就是后来我们极为熟悉的秦始皇。

秦庄襄王死的早,嬴政年纪还小,因此吕不韦大权在握,整个秦国甚至天下大势都取决于吕不韦。加上嬴政的母亲赵姬和吕不韦大有渊源,在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传统狗血剧情下,在秦国宫室里不断上演了妙龄寡妇和慧眼伯乐的私通故事;

而且两千年来这个狗血故事经过历朝历代人的改编,吕不韦、赵姬、子楚的三角关系从子楚还叫异人的时候就有,一直到他死去,赵姬变成了赵太后,一个掌握朝堂、一个掌握宫室,吕不韦和赵姬的故事走向距离被GM封号越来越近了……

二、淫乱宫室

对于“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这件事,吕不韦虽然很快乐(不是),但是也很头秃,毕竟嬴政越来越大,这件事一旦被曝光,自己的政治生命必定完蛋。

于是为了自己的后路考虑,加上为了安抚赵太后,吕不韦找了个技能点非常特殊的门客嫪毐(音[lào ǎi]),以自身优越的身体特征吸引了赵太后,从而代替吕不韦成为了赵太后翻牌第一选择。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吕不韦本意只是送个男宠,可是嫪毐却贪心不足,认为凭什么自己只能“醉卧美人膝”,而不能像吕不韦一样“醒掌天下权”?

于是嫪毐同学开始以吕不韦为榜样以及对手,逐渐培育了自己的势力,据记载,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家中童仆就多达千人,而来投奔嫪毐的门客也多达千余人。

嫪毐被这种表象冲昏了头脑,准备从后宫走向前台,自称秦王“假父”开始干政,甚至开始想象自己和赵太后所生的孩子在嬴政死后继位。

三、嫪毐之乱

然而嫪毐这种一听就是炮灰的反派配角显然走不到最后,长大后的嬴政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赵太后和嫪毐通奸的事情更是纸里包不住火。当嬴政开始调查嫪毐的时候,嫪毐知道大祸临头的时候到了。于是嫪毐偷出了太后和皇帝的印玺,伪造命令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宫骑,攻击嬴政所居住的蕲年宫,准备造反。

秦始皇于是命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动咸阳士卒平定叛乱!秦王嬴政为了鼓舞士气下令:“凡有战功的均拜爵厚赏,宦官参战的也拜爵一级。”结果这场在秦国首都咸阳爆发的内战,迅速以嫪毐的失败而告终。秦王嬴政又下令:“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于是嫪毐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嫪毐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掉。

嫪毐被车裂,嫪毐家族被夷三族,嫪毐的亲信死党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都被枭首,追随嫪毐造反的宾客舍人四千余人被废除爵位,统统赶到蜀国服劳役;罪行较轻的宾客仆役都被罚没为鬼薪。

四、追究责任

处理完毕嫪毐造反的事情,秦王嬴政于是开始追究责任。

嬴政干脆把自己目前太后赵姬逐出咸阳,迁住城外的贡阳宫,声明断绝母子关系,永不再见。但是这种做法不符合孝道,经常有人上书求情。

嬴政大怒,明令朝臣以后再敢有为太后事进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背”。但是大臣还以为年轻的秦王是说着玩的,而且关于孝道这种事情一定要进谏的。

结果很不理想,秦王嬴政说到做到,连续杀了二十七个进谏大臣,并把他们的尸首挂在宫墙示众。

处理了太后,自然就开始追究引荐嫪毐的吕不韦的责任了。

吕不韦对自己的父母都有大功,而且吕不韦掌握朝堂不是嫪毐这样的草包可言,嬴政这时候还不方便直接动手,于是秦王没有杀吕不韦,只是罢了他的相位,让他回家养老。


这件事发展到这里,吕不韦已经严重冒犯到了王权,对嬴政的王位有了比较直接的威胁,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个君主所不能接受的,哪怕是怀疑都可以成为新心头刺,更不要说是石锤了。如果这个时候,吕不韦选择安心养老每天种田,可能还能安度晚年;但他一生弄权,自然是不甘于告老还乡的结局,在洛阳发展势力,想要东山再起。

这一套操作简直是给了嬴政一锤子,本来就已经十分忌惮吕不韦,此时又看到他似有不臣之心,自然是毫不留情地选择与吕不韦恩断义绝。因此,就有了来自秦王的一封三十字的信件,内容是:“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你对秦国有什么功绩?却有河南十万户的封地?你和我们秦国王室有什么亲缘关系,值得我叫你一声仲父!带着你家人搬去蜀地吧!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毫不留情,抹去了吕不韦的所有功绩和地位,堪称绝交信典范,这也可以看出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的手腕和铁血。吕不韦看到信件,自然也明白自己捋到了虎须,已经不可能安宁地生活下去了,于是选择了饮鸩自尽。

吕不韦心里很清楚,如果他不自杀,嬴政自然会动手,到时候他可能死得更惨,而且家人也不可能逃过一劫。若是自己自杀,还可以落得一个干净利落的死法,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全家族。因此,在绝境中,吕不韦选择自杀是保全自己最后的脸面和家人的唯一选择。“既然一定会死,不如自己决定死法吧”,这大约就是绝望的吕不韦选择自杀时的想法。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早年他的眼光犀利,投资成功;但是后期,他没有完全认清形势,和赵姬纠缠不清,还保留了商人见利就上的一些思路,最终让他失去了性命,也令人叹惋。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