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栏目主持:邓益民 教授

(邓益民,西北大学艺术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中国人物画家,陕西·西安 )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设色,纵29.6厘米,横98.7厘米

构图:《浮玉山居图》整幅画可分为三段。画中,小山与一汀岸相邻,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可称其为一段。围绕这一中心而左右分置的高山与小汀各成一段,在画中,地平线绘制较低,大约只占到了画幅的三分之一,由巨石垒积而成的山与微浮出水面的汀渚聚散其间,山石嶙峋,结构呈平面化,石头倾斜的程度显然是已经对自然物象进行了艺术加工,更符合画家在营造画面时的主观需要。画家在山石的参差交错中寻求一种平衡感。画中水面与天空大面积留白,水面与天空没有清晰的分界线,整个画面这一组山石是孤立的,而且还有些漂浮感。打破传统构图法则的造景方式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新”与“异”的因素。

造型:《浮玉山居图》山的轮廓结构以高古游丝描淡淡的勾勒而成,以湿笔淡墨的披麻皴,间或长点子、短笔触,描绘出山体的阴阳向背。从画面整体来看以“点皴”构成的画面,在结构上比较单纯,这种笔法一方面有利于画家情感的表达,较斧劈皴、雨点皴更能抒写文人的情怀。画家用笔细密而简单,淡墨落笔而形成的点子抽象了叶的形态,淡润、柔韧的线条削弱了山石块面的刚硬之气并保留了古拙之感。山体、树丛造型的平缓圆润减缓了画面紧张感。“点皴”构成的平面是厚实的,这与线条间形成的块面有很大的视觉差异,由点组成的平面之间是结实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有凹凸的效果,这种结构使画面感觉沉稳。整个画面用墨透而厚重,墨色的皴染为颜色的施用留有余地,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留有余地是在追求墨与色相和谐的最后效果。

设色:画面的色彩是清润秀丽的,画面中的颜色具有较好的透明性,上面的敷色不会令下层的墨色灰暗或模糊。花青、汁绿、朱膘在渲染时显然比石色更为透亮,而毛松透厚的用墨也更易于与颜色在画面中相融合。这种画法与以前的绘画有所不同,北宋以前的青绿,一种是勾勒填色,无皴笔,即类似于钱选青绿作品的风格,对于这种绘画风格,强调更多的是用色的技巧与结构的吻合,另一种是在一个有墨色作底子的效果之下,以厚重的石色覆盖其上,色与墨也是一种相覆盖的关系,只是以颜色的厚薄分布实现画面的最后效果。而主动地追求色与墨的相互结合从现存的传世作品来看,《浮玉山居图》是个典型的范例。

文字:汉唐胜地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局部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局部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局部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局部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局部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局部

《浮玉山居图》的艺术表现

钱选《浮玉山居图》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