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30年前,“坐火车”是令人痛苦的

最近,经常从网上看到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文章,这些文章用非常丰富的图片,真实的为人们再现了30年前中国铁路客运的历史。一幅幅图片,使我的心绪又回到当年,这样的感受我曾经有过无数次,那份苦、那份罪,真是令人一辈子都难忘啊!在此,我将当年乘坐火车总结为“三难”:


第一难是“买票难”。当年的火车票,可以用八个字形容,难买!难买!!还是难买!!!尤其是有座号的、卧铺的,更难买!记得有次和同事到广州,提前一个星期开始托人买票,当然,最好是有座位的,卧铺更好,不久被托人回复,原话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到了有座号的,卧铺实在没办法”!无奈之中,我和同事只有这样了,在郑州登上了这列前往广州的直快列车。


第二难是“上车难”。由于到广州是“热点线路”,尤其是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南下打工的、进货的......一路上那是人山人海啊!尤其是到达某个省会城市,上车犹如打仗,人们扛着大包小包,从车门、车窗......蜂拥上车,走廊里、座椅下、行李架上,都是人啊!记得有一回出差,我就被挤在茶炉间,忍着炉火的烘烤呆了整整5个小时。还有一次到北京,也是挤得水泄不通,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到处找厕所,挤到我们车厢,但我们车厢的厕所去论如何打不开,这位妇女实在挤不动了,索性找塑料袋为哭闹不休的孩子接了巴巴。最后乘警来打开厕所门一看,两个小伙子在里面睡觉......那份罪今天是无论如何不敢想的。在这里真得佩服那些推着小货车逐个车厢送餐的服务员,他们在人挤人、人摞人的车厢中时行走自如,把一份份餐饭、一杯杯开水送到旅客手中,还有那些打扫卫生的服务员,无论人再多,她们都是一路吆喝、一路工作,把车厢尽可能打扫得干净一些。


第三难是“坐车难”。为什么?即便是混上个有座位的票,上车找到了座位,坐在那里也不是很舒服,当年硬座车的座位和靠背是90度直角,坐在那里毫无舒适性可言,一路下来也是腰酸背痛的,我曾亲眼看到有个小孩,在广州下车后无法站稳,摇摇晃晃的摔倒在地,清醒了好一会儿,才在大人的训斥声中勉强爬了起来。就是前面说的那趟去广州,我和同事在火车上是整整坐了28个小时,下车时脑袋瓜子都是懵懵的,浑身酸痛。


坐火车出行的这“三难”,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高速公路兴起,长途班车、卧铺班车日益增多才有所好转。但尽管如此,火车是人们长途出行的交通工具这一趋势没有改变,每逢“春运”,人山人海的场景仍然会在全国火车站出现,挤死人、挤伤人的新闻时常出现,2008年、2009年,我国连续两年出现罕见的雪灾,高速公路纷纷关闭,铁路成了人们长途出行的唯一选择,但铁路同样深受雪灾的影响,尤其是供电线路故障频出,在很多路段线路高效率的电力机车被迫停驶,退役多年的内燃机车又被铁路部门从仓库中开了出来,重新披挂上阵。在广州,一个被挤成重伤的女子被武警用担架从密密麻麻的滞留乘客堆里抬出的新闻图片吸引了广大国人的目光。在长沙,国家领导人亲临火车站看望慰问滞留司乘,解放军紧急出动在车站广场支起野战灶,现场为滞留司乘提供馒头等食品。在郑州,近10万人冒雪滞留在火车站广场,火车站站长通过广场喇叭再三向雪地里等待上车的旅客致歉,省政府下令全省高速公路必须限期开通运行,不得有误,同时动员大量大巴,直接开进火车站广场,所有滞留司乘人员凭火车票直接上车奔赴周边省份......那场大雪真是把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暴露得一览无遗。此后,更高质量、更大规模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全面铺开,高速铁路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从那时起,又经过历时十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早已超越美国稳居世界第一,在很多省份,高速公路早已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建设虽然历经坎坷,甚至出现了“温州动车事故”之类被西方国家极其走狗蓄意歪曲利用的事件,但饱受交通“瓶颈”之苦的中国人依然坚定不移的走了下去,今天的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甚至被列入“新四大发明”,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并且开始走向海外,昔日人山人海的春运场景已经成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


今天看到这些图片,不仅勾起了对过往的回忆,更是让人们明白的一个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存在的一切问题,这句伟人说过的话过去正确、现在正确、将来仍然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