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狸貓換太子這件事?

今古言堂


如今,許多人偏愛看懸疑類、破案類的電視劇、小說等。因此,古代的案件也被改編為各式各樣的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系列、包青天系列等收視率頗高。雖說這些影劇與事實頗有出入,卻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為人津津樂道的奇案故事。最讓人們熟知的便是狸貓換太子一案,那麼此案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這一案興許是涉及到了普通人所接觸不到的皇家骯髒事,為人民所喜聞樂見,成為影視劇的“寵兒”。這一案出自《三俠五義》的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

這故事寫宋真宗時,皇后去世,皇帝膝下無子,這時劉妃和李妃同時懷孕,在嫡長子繼承製下,這意味著先生下的男孩必是太子,母憑子貴,其中一人便加大了登上後位的可能性。劉妃心生惡毒之意,與太監合謀郭槐合謀,買通李妃的接生婆,將李妃的孩子換成一隻剝去皮毛血淋淋的狸貓,真宗見此又怒又怕,將李妃貶入冷宮。

劉妃派宮女寇珠勒死被換出的男孩,可寇珠心生不忍,暗中將男孩送了出去,輾轉送到八賢王處,而劉妃生下的“太子”長至六歲不幸夭折,再無男嗣的宋神宗就將八賢王的義子、也就是他的親生兒子立為太子。一日,太子不知怎麼回事就走到了冷宮,碰見了李妃,大抵出於血緣上的聯繫、母子天性,兩人有所觸動淚如雨下。劉妃知曉後,疑心當時寇珠並沒有殺死男孩,剝開寇珠的衣服嚴刑拷打,寇珠觸階而死。

劉妃有所懷疑,為了徹底斬斷可能性,向宋真宗吹枕邊風進讒言,誘使真宗下旨賜死李妃。而李妃在一干人幫助下僥倖逃命,落魄潦倒,正好遇見了正在放糧食的包拯。包拯得知實情後,安排李妃進宮和已是皇帝的兒子見面、說明真相。包拯又設計讓郭槐說出真相,劉氏自知大勢已去自盡而亡。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案件落下了帷幕。可這帷幕下,仍藏著一宗宗謎團。依據史料顯示,狸貓換太子案件審理是在明道二年(1033),這時包拯才中進士不久。但由於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孝道至上,他一直辭官不任,在家侍奉雙親。直到景祐三年(1036),包拯才出來做官,這時包拯並沒有能力去審理這樣的案件。一如“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所說,包拯為人中正、斷案如神,人們敬仰包拯,便將這樣一件出名的事冠在包拯頭上。

不過,宋仁宗的確不是劉後所生,他的母親也確實姓李,出生時經過宋真宗同意才由未能生育的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宋仁宗幼年登基,不能理政,劉德妃以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朝廷無人敢說出事實,宋仁宗也不知道先皇嬪妃中的順容李氏是自己的生母。

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逝世,宋仁宗才得知自己的身世,號慟頓毀,連日不視朝,下哀痛之詔自責。此時的宋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生母竟死於非命,他執意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趙禎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

其實,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氏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宋仁宗對生母李氏的愧疚和懷念,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

經過朝野上下一番爭論後,最終將宋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供奉劉氏、李氏的排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

所謂“驚天奇案”,在這裡是一種文學的加工,驚的是人性的扭曲,奇的是兜兜轉轉是你的終究是你的。在歷史中,還有很多驚天奇案值得挖掘與深思,但務必分清歷史與民間故事。


鄧海春


有一出京劇,叫《狸貓換太子》。演的是宋朝龍圖閣大學士欽差大人包拯巡行到一處破窯之前,被一雙目失明的老婦攔住,哭訴自己的身世。經過細心詢問,方知她就是當今聖上宋仁宗的生母李娘娘,瞭解了她鮮為人知的悲慘而又離奇的經歷。

原來,李娘娘只是宋仁宗之父宋真宗後宮的宮女,因受皇帝寵幸,被封為才人、婉儀,並且懷上了“龍種”。那時候,“母以子貴”,李娘娘幻想著生下兒子,平步青雲,當上皇后。可是,陰險毒辣的劉德妃因自己沒有生育,非常嫉妒李娘娘,於是用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換去了剛剛生下的宋仁宗。待到宋真宗喜滋滋來看自己的骨肉之時,眼前卻是血淋淋的一個怪物。他不問青紅皂白,一怒之下,把李娘娘打入冷宮。後來李娘娘在一位好心的宮女幫助之下,逃出了深宮,躲過了劉德妃的滅口之災。從此在一處破窯裡,隱姓埋名,苦苦等了20年,盼望自己有出頭之日。

包拯是以清正廉明、大公無私聞名的清官。為洗雪李娘娘的冤仇,他把她帶回京城,設計使仁宗認母,真相大白。結果壞人受到懲處,李娘娘被封為李宸妃,母子團圓,結局美滿。

演戲歸演戲,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宋仁宗和李宸妃母子相認這一出。

歷史上的李震妃實有其人。她本是劉德妃的侍女,生得花容月貌。懷上龍子時,劉德妃已被立為皇后。於是,劉德妃請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兒子趙禎立為己子。為了弄假成真,確實把孩子從李妃懷裡奪走交楊淑妃撫,活活割斷了李宸妃母子的聯繫。

後來,真宗去世,11歲的趙禎繼位,史稱宋仁宗。劉皇后成了劉太后,輔政掌權,誰敢挑明這個真相?天聖九年(1031年),仁宗生母病危,劉太后晉升她為妃宸。次年,李宸妃去世。劉太后想,現在仁宗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一旦將來自己死去,仁宗得知了實情,痛感自己生身的母親在生前死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一定會怨恨自己,肯定還會遷怒於劉氏的後裔。於是,她吩咐以一品禮儀安葬李宸妃。

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又暗中吩咐內侍押班羅崇勳,給李宸妃穿皇后裝成殮,並使用水銀寶棺,劉太后也一一依允。李宸妃的喪禮也舉行得特別隆重,送葬隊伍長達三十餘里。

1033年,劉太后死後,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他無比悲痛、無比憤怒。他下詔自責,號陶大哭,哭自己身為天子,卻不能保護自己的母親;哭自己身為人子,卻不能孝敬自己的母親一天,讓母親含恨而死。

於是,他下令包圍了劉太后孃親的府第,眼看一場血腥的殺戮就要開始了。還是宰相呂夷簡的一番公道話使仁宗冷靜下來。呂夷簡說:“太后雖有不義之事,但以皇后禮儀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劉氏雖非生母,但對陛下仍有撫育之情,不可或忘。”

仁宗決定重葬生母。開棺考查,一看生母沒有鴆殺、殘害或者虐待的跡象,這才下令解除對劉姓戚屬的包圍。仁宗尊宸妃為皇后,諡章懿,親臨殯儀之所祭告。

為了彌補他對生母的愧疚之情,他把李太后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並把福康公主下嫁給李用和的兒子李瑋。

綜上所述,包拯和李宸妃之事肯定毫無關係,李震妃也沒流落到民間。


淮上秋陽


北宋真宗時,有劉、李二妃,劉妃奸詐,李妃憨厚,二人同時身懷有孕。真宗聲稱,誰先生子,就立誰為皇后,立所生之子為太子。李妃先產下一子。劉妃擔心李氏登上皇后寶座,便暗中將李妃所生之子用剝了皮的狸貓替換,然後故意引皇帝前往認子。當真宗見到那血肉模糊的剝皮狸貓時,不知是計,大吃一驚,遂打消了立李妃為皇后的念頭。


李妃所生之子幸而被老太監陳琳救下,送到某王爺的府中撫養。不久,劉妃也產下一子,遂被封為皇后。但劉妃之子不久天折,不得不從某王爺府中過繼一子,此子即李妃所生。20年後,過繼來時孩子繼位,是為宋仁宗。

老太監陳琳在仁宗面前痛陳往事,又得包拯等人的協助,尋回流落民間的李氏,母子團圓。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趙禎生母之謎備受世人關注。

事實也大體如比。李氏本是劉氏做妃子時的侍女,莊嚴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但都先後天折。此時的真宗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

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便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生母李氏懾於劉氏的權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的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仁宗即位後,劉氏以皇太后身份聽政,後人對此非議甚多。劉太后病逝後,這個秘密便逐漸揭開了。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聽說自己的母親死於非命,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之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仁宗趙禎經過於朝臣問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和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最終仁宗確立了生母的地位。


行雲流水1437995


狸貓換太子是假的,但這件事情背後的人物關係卻是實打實的。而這個傳說的背後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話本中那個惡毒的劉皇后劉氏出身於一個家道中落的官宦人家,豆蔻年華被安排嫁到一個普通的銀匠家裡,之後隨丈夫到京城營生。一去,就改變了人生。

年輕的襄王趙元侃看上了這個女子,沒有想象的強權逼人,銀匠也許為了錢財或其他,也樂於成人之美,一紙休書與劉氏斷絕了關係,成人之美。

但寡妻劉氏即使進入襄王府也是不得名分的,太宗鄙視劉氏卑賤的出生,就像所有的小說裡一樣,父親棒打鴛鴦,但趙元侃陽奉陰違,背地裡金屋藏嬌。

這段地下戀情一直維持了十年多,十年時間趙元侃等到了太宗之死。995年,趙元侃稱帝,就是真宗趙桓。

趙桓和劉氏終於等到雙宿雙飛的一天,然而更現實的問題卻擺到了這對情人的面前。趙桓已到中年,但子嗣單薄,幾個兒子相繼病逝,劉娥又一直無所出。

此時,劉娥身邊的一個婢女李氏恰好被臨幸身懷有孕,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於是被放到劉氏身邊撫養,而這樣,趙桓就能扶持劉氏為皇后。

而李氏也被升為嬪妃,就是李宸妃。在劉氏安排下李宸妃與兄弟相認,此後生活也不錯。

而劉氏自己其實並無精力撫養孩子,真正撫養孩子的又是楊淑妃。

劉皇后攝政期間政績顯赫,但是被架空的趙禎卻並不會高興,此後狸貓換太子,劉氏之惡毒緣何而來也就可想而知了。


時拾史事


太子是真的,故事是假的,但有歷史原型。

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是根據清人小說《三俠五義》改編的一個戲劇,歷史上真實的片段,涉及宋真宗和他的劉皇后,以及李宸妃。故事中的太子就是後來被人們廣為稱讚的宋仁宗。



宋真宗的皇后劉娥是個不簡單的人物,她本來是四川人,為了生計,和丈夫以兄妹相稱到京城闖蕩,後來,她進了韓王趙恆的府中,命運從此改變。趙恆對劉娥很欣賞,但遭到父親宋太宗的反對。為此,劉娥做了趙恆15年的地下情人。15年間,劉娥左手擁著愛情,右拿著書本,她勤奮學習,脫胎換骨,跟當初完全換了一個人。

後來,宋太宗去世,趙恆當了皇帝,就是宋真宗。宋真宗要把自己心愛的女人劉娥立為皇后,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劉娥沒有孩子,沒有為皇家傳宗接代。在古代,尤其是皇族,生個兒子,為皇家傳宗接代是評價一個女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



為了讓劉娥當上皇后,宋真宗想到了一個辦法。當時,一個姓李的宮女(就是後來的李宸妃)正好懷孕,宋真宗隱瞞了這個消息,對外宣稱劉娥懷孕了。李宸妃生下兒子後,宋真宗讓人抱來,對外說是劉娥生的。這樣,劉娥名正言順地當了皇后。



李宸妃後來又生了一個女兒,在宮裡默默無聞,直到死去。她死的時候,宋真宗趙恆早已去世,當時的皇帝是李宸妃的親生兒子宋仁宗,但他並不知道實情,他一直以為劉娥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不過,這時的太后劉娥以厚禮下葬了李宸妃。所有這一切,宋仁宗一直都不知情,直到劉娥去世,他的生母是誰才大白於天下。因此,真實的歷史和小說、戲劇中不一樣。


讀史坊


宋仁宗趙禎,初名受益,天禧二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為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故事裡的太子就是趙禎。
宋仁宗即位初期,由劉太后垂簾聽政,103年太后病卒後,仁宗才開始親政。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后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
仁宗執政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也都有較大發展。但是,各種社會矛盾也進一步激化,土地兼併、財政危機日趨嚴重。為了挽救危機,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副宰相,實行新政。由於貴戚反對,仁宗後來被迫罷免范仲淹,導致新政最終無法實現。仁宗性情寬厚,生活比較檢點,不事奢華,受到歷代史學家、政治家的讚譽。仁宗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關於宋仁宗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幾乎家喻戶曉。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最早出於清代石玉昆編撰的《三俠五義》書中說,在北宋真宗年間,劉、李二妃同時懷孕。真宗曾有言在先,“先生龍者為正宮,後生龍者為偏妃”久後,李宸妃早產了,這引起了劉德妃的忌恨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德妃將李妃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並汙衊李宸妃生下妖孽。宋真宗見李宸妃產下了個怪胎,龍顏大怒,將李宸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德妃立為皇后。後來,劉妃所生之子天折,而李宸妃所生的男嬰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再後來,在清官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經雙目失明的李宸妃相認,母子團圓,結局十分美滿。

可這畢竟只是小說,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那麼歷史上的宋仁宗是否有過“狸貓換太子”的經歷呢?

歷史上,肯定沒有母子相認這一事。

因為宋仁宗在得知自己的生身母親時,李妃已經去世很久了。在《宋史》中專門記載了李宸妃其人其事。李宸妃是德妃的侍女,本來是杭州女子,人長得花容月貌,十分討皇帝喜歡。當她懷上龍種時,劉德妃已經被立為皇后,掌控後官。在李宸妃生下後來的仁宗之後,劉德妃立刻就把孩子從李妃懷中奪走交楊淑妃撫育,說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並請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兒子趙立為太子,將真相一下子隱瞞了幾十年。從此李宸妃母子之間的聯繫就這樣被割斷了。

1022年真宗去世之後,13歲的趙繼承皇位也就是宋仁宗。普日的劉皇后順理成章地成為劉太后,她臨朝輔政,又掌權後官。眾人都不敢冒著殺頭的危險來挑明這個真相,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仁宗母子不相認。天聖九年(1031年),仁宗的生母病危,劉太后這才晉升她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劉太后本來秘而不宜,是準備以妃子的禮儀舉力喪事。可是宰相呂夷簡卻上書對劉太后說,仁宗現在雖然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妃可是等太后百年之後,一定會有人向仁宗票告實情的,如果仁宗因此而怪罪太后家人,那是誰都無法去控制的,所以現在應當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那時即便誰要說任何壞話,仁宗也不會拿劉氏子孫怎麼樣的。劉太后認為宰相呂夷簡說得在理,於是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於是就下令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李宸妃的喪禮因此舉行得極為隆重。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病逝,宋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就逐漸公開了。

當仁宗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時,心中是無比的悲痛和憤怒。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車前往安葬李宸妃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太后的住所,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再作處理。這時宰相呂夷簡出面勸說皇帝:太后雖然做得不對,但也有養育之恩,不能忘卻。況且她還以皇后禮儀安葬宸妃,說明她已有自悔之心。開始時,仁宗並沒有立即解除對劉太后住所的包圍。後來在重葬生母的過程中發現生母並沒有遭到殘害和虐待的跡象,還穿了皇后服下葬,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散了兵士,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生母雖然得到厚葬,仁宗仍然感到對生母感到無限愧疚,為了彌補這份內疚之情,他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
所以,從《宋史》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並不存在“狸貓換太子”,包拯與李宸妃肯定毫無關係,李宸妃更沒有流落到民間。至於劉德妃如何將宋仁宗收為己子,現在已無從考證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趙在登上皇位之後的9年時間裡,李宸妃為何口不言?難道她還有什麼不能說的隱情嗎?
不管是戲曲還是野史,都說有狸貓換太子一事,遺憾的是,正史裡並沒有記載這件直到現在“狸貓換太子”的真假還不清楚。可見,宋仁宗從未被用狸貓換過。後來的小說作品本來就是移花接木的,我們不能將其作為真正發生過的歷史事實。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是真是假,這段悲慘而又圓滿的故事始終還會在歷史中流傳下去。

天天開心歷史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有歷史原型,但不是史實,是後人的戲曲演繹,也是對章獻劉皇后的抹黑。

宋真宗的這位劉皇后,堪稱自帶女主光環,成功逆襲的瑪麗蘇典範。劉娥,出生於平民之家,嫁給一個手工藝人,小銀匠為妻。可是,這位手工業者嗜賭如命,輸的傾家蕩產,把老婆也給賣了,劉娥輾轉到了襄王府為奴婢,沒想到被17歲尚未婚配的王爺一見鍾情了,並從此相親相愛的幾十年。

但是襄王的皇帝老爸不樂意,堂堂的王爺怎麼能娶一個二婚的婢女為妻呢?於是,皇帝下旨給王爺賜婚,並且下令將劉娥趕出王府。

襄王爺,日後的宋真宗,一邊跟貴族小姐成親,一邊將劉娥偷偷安置下屬的家中,經常跑過去幽會,冷落了正妻,那位小姐成親不到兩年就氣出心病去世了。

皇帝趕緊又給他賜婚了一位郭姓大臣的女兒,宋真宗還是乖乖娶了,依然養著外室劉娥,直到他老爸駕崩,自己登基稱帝,這下終於不用偷偷摸摸和劉娥約會了。

這位劉娥聰慧漂亮溫柔,可惜被宋真宗寵愛了多年,卻不能生出個一男半女,於是她將目光轉向了自己的侍女,謊稱身體不適,讓她代替自己侍寢,李侍女肚子爭氣居然就懷孕了,一年後生下了個兒子,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劉娥就和宋真宗商量,把這個孩子過繼到自己名下,也是為了保護這個孩子。因為當時郭皇后以及其他人所生的5個兒子,都莫名其妙的夭折了,帝國迫切需要一位繼承人。為什麼會出現一隻狸貓呢?可能是讓這隻貓代替新生的兒子,破除了皇宮中對於皇子不利的詛咒吧,竟然成為後人對劉皇后的抹黑手段。

雖然劉娥在生前一直沒有告訴是趙禎,你是侍女所生的兒子,也不允許李侍女與兒子相認。可是她對侍女並沒有加害滅口啊,相反封她為宸妃,享受的也是貴妃的待遇,還將她的父親和兄長都封了大官。

1032年,李宸妃因病去世,劉皇后特別允許給她穿上皇后的服飾,以一品夫人的禮儀厚葬。然後第二年劉皇后也去世,此時就有小人,跳出來想邀功,告訴宋仁宗,說你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而且是被劉皇后毒死的。

宋仁宗下令開棺驗證,看到李宸妃並沒有毒死的症狀而且還穿著皇后的服飾,當即判定此人是造謠,將他杖責發落,之後對劉皇后的家人更加尊重,當然對李宸妃的族人也是非常照顧了。

所以說狸貓換太子這件事,歷史上可能有這麼個事,但真相絕對不是演繹中的那麼陰險殘忍吧。






萱揚歷史


一般來說,狸貓換太子最早源自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說的是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掉換李宸妃所生嬰孩,李宸妃因此失寵 趙恆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查處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宸妃冤案併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

歷史上,劉妃確實不是皇帝宋仁宗的生身母親,宋仁宗為李氏所生,宋真宗駕崩,劉娥臨朝稱制,曾臨朝十二年,後來李氏病故,劉太后還以皇后之禮給予厚葬。

《宋書》記載:“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稱制,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習亦少所假借,宮掖間未嘗妄改作。內外賜與有節。"也就是說,劉太后執政有方,公正嚴明,有一定威嚴。

直到劉太后去世,大臣才把真相告訴宋仁宗,後來他追封李宸妃為皇太后,溢號“莊懿”,後改“章懿”,並且親自主持遷葬李宸妃的儀式,仁棕在打開李宸妃的棺木察視時,發現其膚色如常,不像是被害死的,而且其規格確如皇后。

還有一點,這件事是仁宗親政初年,但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歲的包拯才考中進士,本被派到建昌任職,後來由於包拯為孝敬年事已高的雙親,請求回到家鄉附近任職,於是在和州做官。這樣包拯還是不在父母身邊,故辭職回家,孝養雙親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才在親友勸告下,離家去天長縣任職,而這時他已經40歲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沒有去過京城,根本不存在幫助仁宗尋找生母的可能性。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最早源自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遠遠早於明朝,其真實度有待考量。





瑜葚


有一個叫劉娥的女子很受宋真宗寵愛,她不僅年輕貌美,而且很是聰慧,可以協助宋真宗處理一些政務。宋真宗才能並不出眾,且好大喜功,有種說法:就是他拉低了“泰山封禪”的層次,後世帝王才不再向往這項盛事。這麼一個既貌美如花,又聰明能幹的奇女子自然很受宋真宗青睞。正巧郭皇后病逝,立後的第一人選就是劉娥,這也是宋真宗努力的結果。寇準、王旦、王安仁等朝廷重臣卻堅決反對,理由是劉娥出身太差,不能母儀天下。

是什麼樣的出身,使賢惠精明的劉娥遭到寇準等名臣的一致阻撓呢?劉娥出身很不錯的,將門世家,但年幼時父母雙亡,做了歌女。姥姥家又比較勢利,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把她許配給了一個銀匠。後來丈夫龔美行情不好,打算把劉娥賣了換錢,劉娥才有幸結識了當時的王爺趙恆,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其實宋代雖然經濟很發達,但對女性的束縛卻是很重的。“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些理論在北宋初年雖然還沒形成,但也是有社會根基的,任何理論是不會由空想催生的。劉娥有過丈夫的身份,成為了繼任皇后最大的障礙。宋真宗和劉娥商量下,決定利用皇子手段增加劉娥籌碼。很尷尬的是劉娥偏偏一直沒有產下皇子,迫於無奈,只能“借腹生子”了。

劉娥有個侍女李氏,身世很可憐,父親病故,母親改嫁,年紀輕輕做了尼姑。一次劉娥上香時,結識了李氏,覺得她和自己同病相憐,就帶回宮做了侍女。宋真宗臨幸了侍女李氏,不久後生下了一個皇子,對外聲稱是劉娥生的龍脈。“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公羊傳》很好闡述了母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雙向的。


由於皇子趙受益,劉娥成為了皇后,但她也成就了一代明君宋仁宗。不是劉娥做靠山,侍女生下的趙受益是不可能即位的。除了歷代雄才偉略的開國之君,宋仁宗絕對是前三的存在,和漢文帝、明孝宗一樣,後世評價極佳。相傳,一次宋仁宗出行,回到宮中就讓愛妃倒茶,連呼口渴。愛妃問他“為什麼不在路上說,讓侍女取水呢”?宋仁宗不在意的笑了笑,說到:“我注意到了她們沒帶水壺,我說口渴,她們會因粗心受罰的”。

宋仁宗就是這樣的寬仁,他的這一優點在治國中也有體現。她的寵妃張氏為父親討官,他答應了。結果被御史包拯發現了,包拯拽著宋仁宗的衣服,大聲指責他的過失。口水噴了宋仁宗一臉,仁宗一邊擦臉上的口水,一邊接受包拯和一群諫官的指責。事後包拯不僅沒有受罰,宋仁宗還放棄了提拔岳父的決定。


可以說,每個成名的諫官廉吏,背後都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包拯的傳奇少不了宋仁宗的寬仁。宋仁宗的治理下,政治清明,范仲淹、歐陽修、韓琦等名臣應運而生,國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史稱“仁宗盛治”。

宋仁宗即位時才十三歲,劉娥垂簾聽政,太后病逝後,他才親自治國。劉娥以生母的名義撫養他,仁宗叫她大娘娘,劉娥好姐妹楊氏,仁宗叫她二孃娘。劉娥對年幼的仁宗很苛刻,要求他勤修治國之道,仁宗一旦胡鬧就教訓他。楊氏會偷偷給仁宗送吃的,在他傷心時安慰他。宋仁宗因此很害怕大娘娘,喜歡二孃娘。晚年宋真宗病重,沒有盡到半點父親責任,正是兩個娘娘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了勤政愛民的宋仁宗。


劉娥病逝後,趙元儼告訴他了真相:他是李氏的兒子,劉娥不是他的親生母親。這一消息對於仁宗來說如此突然,宋仁宗追封了生母李氏為太后,也對劉娥產生了怨念。盛怒之下的宋仁宗很懷疑生母,是大娘娘劉娥害死的。親自去李氏棺木處開棺驗屍,但棺木打開後的景象使所有人都驚呆了。

李氏衣著華麗,屍身完好的保存在水銀之中,神態如此安詳。劉娥善待李氏顯而易見,宋仁宗感嘆道:“大娘娘所作所為自在人心”,並且十分愧疚自己猜忌劉娥。溫和的宋仁宗一反常態,在宋廷之上據理力爭,同時追封劉娥和李氏共入太廟,追封皇太后。

劉娥抱養李氏皇子也在後世演變成了故事,說:劉娥把李氏皇子換成狸貓,誣陷她產下妖物,後來包拯還追查此案。也就是膾炙人口的“狸貓換太子”,其實劉娥是善待了李氏的,並把宋仁宗培養成了一代賢君,包拯也是因仁宗的存在,才有了施展抱負的平臺。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善始易,善終難,唐太宗李世民晚年都痴迷尋求靈丹妙藥,宋仁宗卻是個例外。一次,有人向宋仁宗進獻了一批美女,他很中意。諫官王素勸諫他不要沉迷女色,宋仁宗聽完一邊抹淚,一邊下令派人送她們出宮。王素見到皇帝這樣也不好意思了,告訴仁宗:不用如此著急。宋仁宗的回答是,日久生情,別離更苦,仁愛勤政就是仁宗最好的寫照。

在宋仁宗治理下,北宋國力蒸蒸日上,歐陽修、范仲淹、包拯、韓琦等名臣層出不窮。而宋仁宗人格培養方面,劉娥的嚴苛和楊氏的慈愛相得益彰,她們共同成就了一代賢君。可“狸貓換太子”廣泛流傳,劉娥成了千古妒婦,這對於她是不公平的。

《宋史.本紀第九》、《龍川別志》、《狸貓換太子》、《東軒筆錄》


漢史鉤沉


狸貓換太子案是一個精彩的公案故事,懲惡揚善和團圓結局十分符合中國百姓的胃口,更有助於這個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其實,這個故事有著很相似的歷史原型,但是案件的過程、結局卻與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有著很大不同。劉妃、李妃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們的確是宋真宗趙恆的妃子,也的確和宋真宗、宋仁宗父子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

劉妃是四川人。當她還在襁褓中時便成了孤兒,由外祖母家撫養長大。劉氏相貌出眾,奏得一手好樂器。因家境貧寒,不幸淪為倡優,四川銀匠龔美娶她為妻。後來,龔美帶著她到北宋首都開封謀生。當時的皇太子趙恆正執掌開封府,龔美因鍛造出眾得以結交皇太子。太子趙恆對龔美說:“四川女人美貌多才,你替我找一個四川姑娘吧。”龔美遂將劉氏獻給太子,太子對其寵愛有加。太子的奶媽對此十分厭惡。有一次宋太宗問太子奶媽“太子最近消瘦憔悴,左右是什麼人在侍奉他”?奶媽便將此事告訴了皇帝,皇帝於是讓太子趕走這個女人。太子無奈從之,卻偷偷將劉氏放在了親信張耆之的家中,還專門給她蓋了房子。宋太宗駕崩後,太子即位為帝,是為宋真宗。他又將劉氏接入宮中封為德妃。

劉妃不但顏值高,音樂好,還有著很高的文化素養。史載她聰明過人,通曉書史,對於朝中事務,只要聽一遍就能夠詳述其本末。宋真宗退朝後,劉妃常常陪皇帝批閱奏章到半夜,參與了許多軍國大事的決斷。宮中事務,皇帝也時常聽取劉妃的意見。皇后郭氏去世後,宋真宗想立劉妃為皇后,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宋真宗不從,堅持立劉氏為皇后。當上皇后的劉妃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病重以後,軍國大事便主要由劉後決斷。

在真實的歷史上,另一位女主角李妃,在剛入宮時只是侍奉劉後的一名宮女。成為宋真宗的嬪妃後,她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生下一個兒子,這竟然是宋真宗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也就是日後的宋仁宗趙禎。李妃懷孕生子的時候,正是劉後權勢熏天之時,孩子剛一生下,劉後直接憑著自己的權勢將李妃的孩子據為己有。因此,劉後奪李妃孩子是事實,但並不是通過狸貓的方式“巧取”,而是憑藉自己的權勢“豪奪”。受害者李妃懼於劉後的權勢,也未曾做出反抗,終身也未能與自己的兒子相認。

李妃去世之時,劉太后本想以普通宮人的禮節將其下葬,丞相呂夷簡卻上書要求厚葬李妃。劉太后輕蔑地說:“一個宮人死了而已,丞相這是什麼意思?”呂夷簡答道:“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無不當預。”劉太后生氣地說:“丞相是想離間我和皇帝的母子感情嗎?”呂夷簡從容答道:“太后如果不考慮劉家未來的安危,臣就不敢多說了;若您掛念劉家安危,請用厚禮安葬李妃。”太后終於醒悟,遵呂夷簡之意用一品禮儀厚葬李妃。臨葬之時,呂夷簡又告訴主管官員羅崇勳:“李妃應當身穿太后禮服下葬,用水銀實棺。日後若是出了差錯,別怪我沒提醒你!”羅崇勳遵囑照辦。

宋仁宗趙禎十三歲即繼承皇位,根據先皇遺詔遵劉氏為太后,軍國大事悉決於劉氏。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宋仁宗的身世,但是懼於劉後權勢,當時誰也不敢向宋仁宗說明真相。劉後奪子之舉雖然不齒,但她多年來極力輔佐宋仁宗治國,趙禎與劉後母子情深。劉太后病重之時,宋仁宗極盡孝道。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燕王才向宋仁宗告明身世“陛下是李妃所生”。宋仁宗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不已,連日不朝,並且下詔罪己,追封李妃為太后,厚待李妃族人。

當時,朝野盛傳李妃是被劉後害死的。為李妃重新安葬時,宋仁宗趙禎親赴墓地哭祭。開棺之時,李妃面色如生,是穿著皇太后禮服下葬,因為是用水銀保護,所以並未腐爛,也證明了李妃並非劉氏害死。宋仁宗感慨地說:“人言其可信哉!”於是更加厚待劉氏,呂夷簡的良苦用心終於起了作用。儘管如此,劉後奪子、干政、逾制等跋扈行為不能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容,當時朝野輿論不斷用此攻擊劉太后。名臣范仲淹向宋仁宗反映這些情況時,仁宗答道:“此朕所不忍聞也。”他下詔內外都不要再提及此事了,極力維護劉太后的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