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禪,黃雀在後”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戰場上的利與害是一對矛盾。

從靜態角度看,兩軍交戰,對己方有利的,對敵方必然有害,反之亦然。利與害又有統一的一面,在此時此地是利或害,在彼時彼地則未必是利與害。

從動態角度看,利與害又互為纏繞。比如利於己方展開進攻的方向,又正是敵方重兵把守之處,這是利中之害。而兵陷死地之後,又往往能喚起將士死中求生的決心,這是害中之利。

正因為利與害的對立統一,相互制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所以,孫子的“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告訴我們:

第一、

明智的將帥在考慮戰爭問題時,要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害,不要見利忘害,也不要見害忘記利。

第二、

要利用敵人貪功求利心理,巧妙調動敵人,達到化敵之利為敵之害,化我之害為我之利。即“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正是歷代兵家運用“雜於利害”謀略,擺脫困境、趨利避害、因敵制勝的重要方法。

“螳螂捕禪,黃雀在後”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春秋時期,吳王想出兵攻打楚國。當時楚國正處在強盛時期,此時出兵凶多吉少,大臣們便紛紛進行勸阻。

吳王一心想稱霸,根本不聽勸諫之言,他拔出寒光閃閃的寶劍說:“我主意已定,誰再勸阻,我就把他碎屍萬段。”嚇得大臣們再也不敢開口。

王宮裡有個年輕的衛士,對吳王的一意孤行十分憂慮,但又不敢對吳王直接講。為了引起吳王對他的注意,他手裡拿著彈弓,在王宮的花園裡轉悠了三天。

吳王發現了衛士奇怪的行蹤,他把叫來,詢問原因。

衛士恭恭敬敬地說:“這些天我在觀察一件有趣的事。花園裡一個大樹上,棲息著一隻蟬,它整天在那裡得意地鳴叫著,卻不知道身後躲藏著一隻螳螂,正準備捕捉它呢。可那螳螂也沒有料到,它的身後有一隻黃雀正悄悄地伸長脖子想吃它呢;而那黃雀卻不知我在樹下,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

衛士繼續說:“大王,蟬、螳螂、黃雀只顧他們眼前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後隱藏的危險。”

吳王恍然大悟,原來衛士在借題發揮,用寓言來巧諫他停止進攻楚國。吳王感到衛士講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螳螂捕禪,黃雀在後”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春秋時期,晉獻公預滅掉虢國和虞國以擴大地盤,先派荀息帶上名馬、寶玉出使虞國,向虞候借路出兵去打虢國。宮之奇勸諫虞候道:“虢國是我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國也隨之滅亡了。諺語曰: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我們決不能給晉國借道啊。”可虞候貪圖晉獻公送的稀世珍寶,不聽宮之奇勸諫,借路給晉軍。晉軍滅虢之後路過虞,虞候出城犒軍,晉人一擁而上,捉住虞候,奪回名馬、寶玉,順手滅掉了虞國。虞候貪利而不思害,為貪珠玉財寶而導致亡國。

“螳螂捕禪,黃雀在後”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利與害是客觀存在的,要做到趨利避害,化害為利,就應在順利的時候多慮可能之害,防患於未然。

“螳螂捕禪,黃雀在後”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到了離柏林六十公里的奧得河,勝利在望,全軍上下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可朱可夫元帥卻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發現由於進攻神速,後方的補給一時跟不上,蘇軍中還出現了掉隊的現象。他記得大戰初期,德軍攻到離莫斯科三十公里處時,補給線太長,側翼出現空隙,自己就是利用這一空隙從側翼反擊,一舉挫敵,扭轉戰局。現在情況倒過來了,德軍會不會也利用空隙,從側翼包抄我們呢?於是他下令部隊放緩進攻速度,收縮戰線,同時向側翼派出坦克部隊。結果,坦克部隊遇上了敵人包抄的反擊部隊。由於朱可夫事先作了預防,使蘇軍順利地攻佔柏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