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10年,我学会了怎么让“高人指路”?

创业10年,我学会了怎么让“高人指路”?

我认为,从本质上讲,创始人提升认知就等于重新建造了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把原来教育带给你自认为很正确的观念去掉,是一个reborn的过程


那么,到底如何提升认知呢?今天我从三个方面讲,创始人应如何提升认知能力。首先是亲身经历;其次是高人指路;第三是大量且高质量的阅读。接下来我讲讲自己身上的一些案例。

1

亲身经历

创始人为什么要亲身经历一些事?一个从外太空回来的人分享说,他从小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但从太空看到的那一霎那,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同样是一场演唱会,你从现场看和电视转播看,感受是完全不一样,很多体会必须身临其境才能获得。


1、身临其境才有非凡感受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次我们在郑州办峰会,我当时要回上海没有机票,但因为约了投资人当天赶着回去,我记得高铁回上海二等座大概是400多块钱,但是没票,商务座有票,1400多块,比二等座多出1000多。平时我没事也不做商务座,那次我坐了以后,我不仅在车上睡了一觉,还处理了很多方案,晚上到上海后精力非常充沛。


所以,你会发现,这就是我们跟大的差距,包括休息的质量,旅途交通工具的选择。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个市值几十亿美金的创始人朋友说他投资人强烈要求他聘个司机开车,因为这让他有更多时间思考和休息。


包括我去读中欧商学院的亲身经历。我参加的是中欧创业营第八期,里边有很多明星学员。中欧八期大概有800多个创始人报名,大概只录取了40多个人,班里都是各个行业的牛人,清华北大的学霸、哈佛留学归来的精英、也有刚刚拿到上亿美金的创始人,年龄从60后到90后都有,就看你怎么去学习挖掘了。

我觉得市面上,类似中欧这样的商学院培训是非常不错的,在这其中,我觉得30%是靠师资能力;30%是靠同学之间的资源;40%可能要靠自己去领悟、挖掘,从点延展到线再到面的理解。

创业10年,我学会了怎么让“高人指路”?

2、亲身经历探寻事物本质


我简单分享一下在商学院上课,中欧课程是在全球上课,去以色列、印度、硅谷等这些地方。我谈下去以色列的经历,大概去了一个星期,完全改变了我之前对以色列的看法。


这个地方面积大概是三个上海那么大,人口大概是上海的1/3。但他拿了世界上23%的诺贝尔奖,号称是世界除了硅谷外,第二大创业中心。而在整个以色列的行程中,我最大收获是思维层面的,一个是平行逻辑思维,一个是争辩思维。

平行逻辑,我们日常认为的,如果一个事物是A,一定不能同时是非A。在平行逻辑下,认为对立的双方很有可能只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侧面,同样是真理,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也可以并行存在


争辩思维指的是,比如在犹太公司里,经常有“第十人”原则,如果这个方案九个人同意,那么第十个人一定要反对,因为要确保整个方案的完整性。他们非常喜欢辩论,对反对意见非常的重视,如果没有反对意见,则任何意见都无效。

其次,是去印度学习,这个地方脏乱差的程度,会超过你十倍的想象,但你发现,有大量的世界五百强公司的CEO是印度人。硅谷的三巨头中的谷歌、微软等很多世界级大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当时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会生产这么多CEO?

如果没有去亲身经历时是很难理解的。后来发现,他们的MBA是印度大学生的必修课,起步非常早,1959年就开始开设管理学院开设MBA课程,中国是1994年才提出的,所以,印度有一个海量的管理人才的培养。

再看看印度的教育体制,学生在五年级之前是没有考试的,家长是单独会面的,而且课程里有大量的舞蹈、音乐、戏剧、电影、机器人、计算机的课程,他们非常鼓励上台表演,这样学生在长大后就不会怯场。


印度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看哈利波特,相当于中国初中毕业了,四年级就开始掌握英语,并选修第三语言,五年级开始选第四语言,其中还有大量的国际交换生的项目。这就是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决定了印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CEO。

所以,我认为提高认知的第一点就是去亲身经历,然后才是高人指路,往后才是高质量的阅读,这个顺序是不能反的。

2

高人指路


再来说一下高人指路。事实上,很多创业者最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总结,但却不善于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很容易因为曾经的成就有一些高傲甚至自负的心理。我很认可一句话:你所经历的任何问题,一定已经有100个人或100本书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


一般来说,你的水平是你最经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不妨回想一下过去几个月你到底跟多少个比自己牛的人交流过。2020年又是怎么一个计划?

创业10年,我学会了怎么让“高人指路”?

1、与高人建立联系


在湖畔大学里有人说,马云很早就国际化了,很早就跟全球的顶尖人物、顶尖经济学家、总统元首做大量的交流,融会贯通,把这些模式带回来,这种战略眼光是其他公司是没法改变和超越的。

对于如何跟高人建立联系?冯仑总结过九个字,“傍大款、学先进、走正道”。

他说他很小就喜欢学先进,从小学到大学一直给中国那些最牛的人写信,想去跟别人见面请教。其实,我也做过这些事,我当时就搜罗很多大佬的邮箱给他们发邮件,包括在刚开始创业时,把我写的商业计划发给他们看。后来有微博以后就发现,也可以在微博求互粉、发私信、约见面,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们也可以在微信社群去链接。

你总要想各种方式去“抱大腿”。当然,很多时候对方是没有回应的,但还是有一些觉得你有诚意。所以不要怕拒绝,长期做正确的事才能获得时间的复利。

2、牛人引荐


那么,怎么去主动认识?我觉得找人引荐也是种方式。比如去读中欧也是种方式,里边有很多同学、很多投资人都比你牛,你都可以找他们引荐。我们是IDG投资的,他有个400多个创始人ceo的投后群,都在里边,也可以去链接。


在找这些高人沟通时,只要对方有时间就别怕麻烦。首先在思想上得端正态度,即使被人报道了也不是丢人的事,因为很多牛人也是从“屌丝”开始的,你走的路他可能都走过,请他指点一下是人之常情。

3、与高人交流,提前准备问题清单


还要注意的是,列好问题清单。你想要请教对方,不能指望对方直接给你锦囊,你需要跟人去探讨一些问题。首先,要提前列好问题清单,每个问题都是经过深度思考的,在自己经过思考后,再看看对方的理解。不要单方面希望对方输出。只有你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了,同时也有困惑,这时候对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你剖析,这才是一次高质量的高人指点。

所以,我有个习惯就是碰到一些自己没想通的问题,都拿手机记录下来。等约到大佬时,就会把这些困惑找出列下来,充分利用跟对方交流的机会。

4、提高见人的密度和信息消化强度


听一个朋友分享雷军是怎么跟人聊的,当时雷军想找供应链方面的人才,他就逼自己见行业里最厉害的50到200个人。他的策略是提高见人的密度和增强信息消化的强度。他在聊第一个人时,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给对方,看对方如何回答,在将这些信息消化完之后,做出结构化的输出。再把第二个人聊的信息拿回来,交叉验证、同步消化,再去跟第三、四个人去聊,聊到50人的时候,他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

有一位投资人大佬也说过,在创业过程当中,你需要找那些比你强一些,但不要强太多的同辈交流,你们之间的差距不大,他可能只早你一两年,跟这些交流,也是非常有利于提升自己。

5、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

我觉得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我写公众号呢,其实没写多少篇,粉丝量增长的还挺快。很多人看文章直接加我微信,这个真的可以把你的朋友圈激活。我的公众号名字就叫“龙东平手记”。大家可以关注交流。

写作会放大社交的半截,让朋友的朋友快速认识你,而且是可以激起真正的这种争论的,会拉近跟很多人的距离,跟你交流,我觉得值得写。已经成功说服20多个创始人朋友开始写了。


但是对于写作,我们抱着写完就结束了,不要有太多的期望值,不要被阅读量所影响,哪怕只有100个阅读量。你写的东西,受益最大的是自己,是自己复盘的方式,其实是在倒逼自己去做好这件事。

创业10年,我学会了怎么让“高人指路”?

3

大量且高质量的阅读

第三点是创始人要大量且高质量阅读,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应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了。

首先我说明下,阅读是普通人都能有的爱好,不要把它崇高化。当然,很多牛的人不读书也可以发展很快,他通过创业实践、跟人交流的方式也能进行认知的升级。但我是喜欢阅读的,黑格尔说,常识不过是时代的偏见,如果你想超越这个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没有读过几百本经典的不足以谈独立思考。富兰克林也说,“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我觉得书本的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你花几十块就能买到别人几十年的思想精华。阅读带给我的感受,非常震撼,但这种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读经典

首先我们要读经典,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浪费。也不要看热销榜,因为榜单天性是具有新闻性、功利性的,真正好的见解是很难大面积流行的,这也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少数的智者推动进步,绝大多数跟随盲从的乌合之众。

说到读书,我特别推荐一个人,新东方的王强,绝对的大师,大家一定要去关注他。他特别提到,要相信人类的选择,相信一代一代人大浪淘沙筛选下来那些书。他说他读书越来越往前读了,中国的书籍可能会读到先秦,西方的书籍可能读到20世纪中叶,因为那个时候的创作人,往往是他整个生命的写照,我们现在理解的营销、人性很多东西,在早期的一些书中早就分析清楚了。

2、买足够多的书


读书还有一点,就是你得买足够多的书,即使浪费也是很值得的。我看到别人提到的书,我就会直接下单买掉的,一些采访里、自传里别人推荐的,直接就下单,宁可错杀3000,也不会放过一本。你买了这些书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进入随时看的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便宜的是你的钱,最贵的是你的认知。现代人的所有时间都被互联网信息流分化的支离破碎,大家普遍比较浮躁,如果你能持续发力坚持读书,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这里我想引用一下徐沪生老师的一次分享,他特别提到《追忆似水年华》,他说普鲁斯特那些丰富又深邃的独特感受,他可以完全感同身受。从此以后,他就像重新回到大学时代,每天上班读书两三个小时,晚上读六个小时,坚持十多年。他说,如果我们这些人的小聪明是茶杯里的几片茶叶,普鲁斯特的才华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林。

3、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流


除了读经典,还有一些不能忽略的,比如电子书文章、博客、公众号、知识星球里边的内容,确保你的信息流是高质量的,价值足够高的信息就成了情报了。


除了纸质书,我觉得招股书也值得一看,你会发现很多千奇百怪的商业模式,有很多是你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包括巴菲特的投资大会讲话,阿里巴巴的内部信,一些小型闭门会的分享,我觉的分享会的规模越小,质量越高。还有像张小龙每年的演讲,看他对微信的理解,完全会突破你对微信原来的认知。

4、提高阅读效率


看书的速度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看的越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是模块化,贯通的,你会感觉升到了一个平流层,通行无阻,快速前进。你看的书越多,比如2万字的文章可以在几分钟内就能够抓住重点。


其次,看书的时候要抱着可输出的目的来看,看书是很累的事,绝对不是消磨时光的手段。每个人看书的技巧技能不一样,你可以在看的过程中,在书上划划重点,提升你的阅读效率。


看《毛泽东选集》在企业届挺流行的,《毛选》是一部大书,1000个人心里面可能有1000部毛选,每个人阅读感受各不相同。这本书第一卷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写的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很多的创始人CEO可能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你产品的敌人是谁?你抢了谁的份额?有没有想清楚?其实现在看到的很多创新,都是在用新的手法做原来传统的生意。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是有时代红利的,很多高质量的信息正在输出,出书、写文章也很方便。比如像周航、曾鸣这样的人出来写书,分享他们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创业方法论等,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